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梅花调

  梅花大鼓是鼓书中一绝,不但曲文曲调美,而且音乐美。这种音乐美异于别种鼓书:过门一般是简短而一律,只为托腔“换气”而已;梅花鼓书则不然。第一是三弦四胡之外,又加上琵琶、扬琴。二是大过门几乎成了曲牌大合奏,可以“脱离”鼓词而“独立”起来,那真是琴师们开心“用武”之地,可以大展才华,争奇斗胜——曲苑中的特例,无有第二家。

  梅花调的创造者是满洲八旗高人。最末一位梅花鼓王金万昌,就是满族艺人。

  金老大高个儿,身材魁梧,大下巴,因为“咬字”特为考究,人们就见他大下巴的“动作”格外显著(后来曹宝禄唱八角鼓,似乎略有近似之处)。

  金老为人大约是风趣的。例如《红楼》段子那是“严肃”的,可是一唱《王二姐思夫》,那“逗闪”劲儿就不同了,脸上笑眯眯的,咬字出怪节奏,又用鼓来向丝弦斗趣。《王二姐》的“十针扎”最精彩了。“……七针扎,七个小星攒北斗。八针扎,八仙过海各把宝贝拿……”这时每一“扎”都配上民间俗曲的牌子,如《银纽丝》《莲花落》《夜夜游(寡妇叹)》等等不一,那真好听极了!

  金老个子太高,站在旧式传统园子的台上,显得矗天矗地——他必然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总弓着腰,不敢伸直。

  有一回特“逗”:唱王二姐,十分为精彩,台下掌声中他鞠躬下场时,大弯腰——这时掌声彩声益发热烈,他连连行礼后,就弯着腰一直走进后台,活像个大虾米!台下哄堂大笑不止。

  这就是我说的,鼓手民艺,台上台下亲切一气,乡土味也特足,何苦把中华的美强拉向西方的洋歌厅派?

  金老的传人不多。当年有一个金月笙,缠足,刚兴“剪发”式的半长头发,旗袍。她是纯正的金派唱法,不杂一丝别调。她规规矩矩,台风如闺秀大家,给我印象很深。后来“花派”占先,那样的风格就少了。

  梅花调中的花四宝,堪称女中豪杰,她将金派的圆润变为刚健——拐硬弯儿,大顿挫,实在难得得很。

  史文秀(艺名花小宝)较为特别,她能运用金、花两派之长,韵味加厚,是为可贵。惜已作古。史文秀对我说:她是“良家女儿”,只因与赵小福住近邻,赵发现她嗓音好,劝她学唱,方入了艺界。幼时买一个烧饼当饭,站在园子里唱金老万昌的梅花段子。后来金老注意到她,亲予指授。

  史文秀唱过我写的《秋窗风雨夕》。她早年《探晴雯》的录音,极好!我百听不厌,唱得令人感动,几乎可以催泪。

(原载《今晚报》2003.4.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汝昌:何苦把中华的美强拉向西方的洋歌厅派?
【艺人】马岐:西河鼓王赵玉峰
梅花大鼓欣赏
大鼓书《王彦章摆渡》张桂银
大鼓书《马前泼水》王付朝演唱
大鼓书 王宝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