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厝边作家】戴冠青|神化的蔡襄

泉州厝边头尾:
讲厝边头尾话,叙闽南风情事!


神化的蔡襄

 北宋年间,泉州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汹涌,两岸民众只能靠渡船往来,若逢风大潮急,一不小心就是船倾人亡,民众出行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皇佑五年(1053年),时任泉州太守蔡襄看在眼里忧心忡忡,决定主持兴建洛阳桥。洛阳江海潮汹涌,江流湍急,可以想见当时建桥环境是何其险恶,建桥工程是何等艰巨!蔡襄率领部属攻坚克难艰苦卓绝,历时六年方建成洛阳桥。洛阳桥长达八百多米,有桥墩四十六座,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与的、的、的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建成后极大地造福了当地民众百姓。蔡襄也因此深受民众拥戴,民众不仅在桥头塑像瞻仰纪念,他的爱民精神也被民众演绎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加以传诵。

 蔡襄的民间想象丰富而生动,民众大多在故事中把蔡襄想象成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神化形象。如洛阳桥系列故事之一的《夏得海投书海神》,讲述的是泉州太守蔡襄派衙役夏得海往龙宫送牌,借助海龙王神力退潮三日以便奠基砌墩建桥的故事。《观音化美女》和《八仙显神通》的故事或讲述观音化身美女帮蔡襄筹集资金建桥,或讲述八仙施以援手助蔡襄完成建桥善举。还有《洛阳桥的传说》,讲述蔡襄为了回乡为官,竟能指挥蚂蚁在皇帝必经的路上围成自己的名号蔡端字样:“蔡端蔡端,本府为官”。皇帝路过时看到随口念出,蔡襄一听急忙下跪谢恩,君无戏言,皇帝无可奈何,只好钦点蔡襄为泉州府太守,也因此才有蔡襄建桥的伟绩。在这一系列故事中,神佛都能在蔡襄需要帮助时及时出现,由此可见民众已经把蔡襄提到了通神的高度来加以传说,民众认为蔡襄可能是神灵转世,才有能力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建成洛阳桥。这不仅反映了民众对神灵的期盼心理,也传达出民众对蔡襄的独特景仰,人们甚至还在桥南建了一座蔡襄祠,把蔡襄当作神来崇拜,可见蔡襄在闽南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神化好人好官,向来是闽南民间想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凡民众尊崇的对象,不管是宗教人物、历史人物还是平凡百姓,伟大如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俞大猷,平凡如渔女林默娘(妈祖)、民间医生吴夲(保生大帝)、牧童郭忠福(广泽尊王)、民女施秀英(乌髻观音)、苏六娘(苏夫人姑),以及地方官朱熹、蔡襄、李九我,还有传说中大义凛然、武功超群的关羽,乐善好施、慷慨散财的李五,等等,都是闽南民众崇拜的对象,也都是民众在想象中加以神化的艺术形象。

 虽是神化形象,其实非常朴实,都是民间想象的产物。这些民间想象的原型,生前均是救苦救难乐善好施的好人,死后才会被民众奉为神灵,甚至修庙建祠进行供奉和祭拜。民众还幻想这些民间神灵能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显灵显圣化解灾难,所以洛阳江两岸民众想象中的蔡襄也能在成神之后继续庇护他们,给他们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像蔡襄这样的民间想象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是很普遍的,如《妈祖的故事》中那位能够感知海洋危险,乐于保护船舶安全,勇于救人、不怕牺牲的渔女林默娘,也被长期以海为生的渔民想象成具有非凡神力的女神,一直在庇护渔民的安全。死后被民众奉为保生大帝的民间医生吴夲,也在《揭榜医太后》、《智破蜈蚣案》、《虎口拔银钗》等一系列民间故事中以自己的神力继续在民间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还有《凤山寺广泽尊王的传说》中,大孝感天的牧童郭忠福十六岁时也在民众想象中坐化成神,并总在民众遭难时及时显灵以白衣白马的形象出现救灾济人。这些想象中的民间神灵都与民众一起生活过,乐善好施,为民造福,尤其乐于帮助底层民众,是人们心中既亲切又尊崇的人物,所以被称为民间俗神。他们不像宗教神话里的神仙那样高不可攀,而是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是人与神的结合体。而且,有些俗神形象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他们成仙前从事的职业,就是他们成仙后主管的业务,如蔡襄是管洛阳江水利的,吴夲是救死扶伤的,妈祖主管海上航运的,能够庇护渔民的,等等。民众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祭拜不同的神灵,由此得到不同的庇护。也许对神灵的过分依赖会导致某种迷信思想从而影响开拓进取的气魄和胆略,但我们不难看出闽南民众从善的价值取向和希求得到庇护过上安定生活的朴素愿望。我想,民众之所以将蔡襄、妈祖和吴夲等奉为神明,正体现了闽南民众对给予他们帮助的好人的尊崇之情和感恩之心。也许这些想象混杂了许多夸张成分,但民众对行善助民之人之官所寄托的期望和景仰却是非常真实朴素的。



 闽南地区多神也多庙,民众认为,多一个神灵就多一层保护,神灵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保护,因此,闽南民间故事中的神仙形象充斥着天上、人间、地府,其中大多是民众在想象中加以神化的历史人物或民间人物。闽南民众创造这么多的神袛,其潜意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祈求神灵保佑他们避祸趋福、安度人生。这种想象传达了闽南先民的生命诉求,也基于古代闽南地区恶劣的地域环境。

 古代中国南方的开发和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入闽,福建才逐渐发展起来。然而,闽越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沿海地貌,山林瘴疠弥漫,土地贫瘠,溪涧江河蜿蜒曲折,时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和泥石流灾害;沿海生活也是危机重重,人们不论是出海打鱼,还是越洋经商,都面临风浪险恶、海盗抢劫的凶险和灾难。特别是生活在洛阳江两岸的民众,因海潮泛滥,风浪险恶,渡江耕种也好,出海打渔也好,都是危机四伏凶险未卜。在这种恶劣的环境和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现实的力量变得非常弱小,人们只能寄托于幻想,幻想有能人能够解民于困,久而久之,这种能人就被幻化为神。有学者在论及“隋唐宋福建的造神浪潮”时指出,隋唐宋时期闽南人创造了数以千计的神灵,希望借助这种超人力的力量,征服自然,摆脱危机,庇护自己。这种对神仙下意识的迷信和敬仰,又扩展到对祖辈先贤的崇拜,他们把历史上的一些功臣、清官良吏和乡贤尊奉为崇拜的神祗,认为他们也会在冥冥之中保佑民众,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寄托。由此及彼,能够造福民众的历史人物地方官员也被闽南先民当做一种神奇人物,赋予一种超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化解危机,解决困难。在传播过程中,这些历史人物的超能力进一步被神化、传奇化、夸张化,成为一个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超凡神仙。我想,蔡襄的神化形象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这种神化想象也许还透露出民众的某种补偿心理,是处在生活困境中的民众一种心灵慰藉和精神向往的隐喻。其实,在闽南民众想象中,不管是蔡襄、妈祖、吴夲,还是郑成功、俞大猷,之所以后来都成了神,传达的已经不仅仅是民众的敬仰之情,以及尊崇好人好官的精神追求,也昭示了民众渴望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可以说,神化的蔡襄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他蕴涵了民众对行善造福之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充分认可,是闽南民众根深蒂固的敬贤情结的一种独特演绎。



 “银渡万安流古韵,玉桥三绝荡天香。”每当我漫步在古老的洛阳桥上,看着玉白色的花岗岩石栏杆排列整齐地延伸到远方的对岸,看着波涛汹涌的洛阳江水浩浩汤汤地奔流入海,看着桥下一架又一架爬满牡蛎壳的筏形桥基历经岁月沧桑依旧那么坚定有力地托举着大桥,我就忍不住驻足凝望,浮想联翩。蔡襄并非泉州人,却成了泉州人心中的神,让泉州人从北宋祭拜到了今天,而且还将一直祭拜下去,哪怕他只为民众造了一座桥!


编辑:整合编辑     镜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泉州 北宋洛阳桥
泉州古桥——洛阳桥
福建泉州:潮涨潮退洛阳桥
宋朝人建的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利用一种动物加固桥梁,千年不倒
泉州的洛阳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