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过窄门,走向那条阴郁而悠长的革命之路
放假之后本以为有大把时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可以周更了。还是小看了自己犯懒能力
回归正题。看完革命之路的原著+电影得有一俩月了,还是找不到足够的动力去写书评+影评,种种原因,其实前一段时间一直叨叨没时间写都是扯淡,总会有几个小时能拿出来写,主要还是耶茨笔下的故事带给我对婚姻的看法的冲击力过于强大了。全书阴郁、平淡、夹杂着不时带来压抑感的争吵。看完书后第一时间想起来了当时导致我冲动买了耶茨全集的那句评论:“看完书后,有一种想哭却没有哭的理由的压抑感。”是这样的,想哭却没有理由,因为书中的很多情节过于真实,是未来有可能会真实发生在生活中的情节,是夫妻之间再平常不过的情节。
是啊,想一想两个人要天天在一起陪伴好几十年,不是所有人都像爱在三部曲男女主角一样,结婚十年后还能有说不完的话,很多人,我听说过的,或者见过的,大部分都是平平淡淡的,每天重复同样的话题,为了生活而忍受平淡,每天都会在探讨家庭的生活问题,爱情早已磨灭,成为一种陪伴下去的亲情,还有的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而凑合的过下去,这都是真实存在且不可避免的。生活总是和年少时美好的幻想天差地别。
回归书中的内容,耶茨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勾画出丰满又复杂的惠勒夫妇,以及谢普和米莉夫妇、吉文斯太太一家等其他人物,耶茨的语言很简单平淡,不会运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只是最朴实和平淡的描写,但却能深入人心,有点当时看斯通纳时的感觉了。
《革命之路》开篇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场景,美国一个市郊社区居民们为了排忧解闷自发组织的一个业余戏剧社在一次失败的表演后引出了男女主人公。---女主April·Wheeler和男主Frank·Wheeler电影中分别由泰坦尼克号男女主饰演,不得不说,电影中小李子的演技绝佳,仿佛把耶茨的心理描写全部表现出来了。

(夫妻二人前后相隔,仿佛陌生人)

April在婚前梦想着成为一个话剧演员,演出的失败只是一个导火索,引发的争吵也是积怨已久,天天被无聊且重复的生活折磨,先前为了追求更好生活搬到郊外的革命之路上,在如今看来是被困在了一个无法逃避的折磨之中。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所有人都会表示认同,这背后隐含着一个让他们暗暗高兴的信息:就他们自己,这四个人,在一个病入膏肓正在走向灭亡的文化里,依然痛苦地、真正的活着。正是出于这种抵抗,以及超人一等的寂寞感,他们几个开始对桂冠剧社萌生了兴趣。然而这失败的戏剧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空虚,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困顿。
Frank每天坐火车去城里上班,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装扮,西服革履,戴着帽子,成百上千的人从火车里涌出,流向不同的却又相同的工作岗位,因为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差不多的。书中如此描写:他是其中最年轻最健康的乘客之一,但他坐在那里就像经受着一场非常缓慢的、毫无痛苦的死亡。就在这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已经步入中年。


撕破脸皮的争吵解决不了问题,但可以促进革命,住在革命之路上,怎能不革命呢?April想出了一个绝佳的方法,移民去法国,在巴黎,过上新的生活,Frank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April自己也可以去工作,而不是只在家里当一个主妇。


Frank重燃对生活的激情,April在家也开始了各种准备,Frank上班时意气风发,把之前所有积压的工作都处理完美,他们也像“昭告天下”一样,告诉身边的“朋友”们即将移居巴黎的决定。


但天有不测风云,Frank随手处理的一份文件被一个上司赏识且有意让他升职,Frank有些许动摇,就在这时,April发现自己怀孕了,Frank本不坚定的决心再受打击,当Frank在厕所中找到April瞒着Frank买的堕胎工具后,矛盾彻底爆发了。Frank觉得April瞒着自己想堕胎是不可理解的,二人关系急转直下。

二人都有出轨行为,这些已经不是重点问题了,重点在于,二人对于“革命”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后边会深入分析一下。房屋中介吉文斯太太和Wheeler家的关系“不错”,她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儿子,医生说让他孩子多和人接触会有帮助。于是吉文斯太太就带着她儿子来过Wheeler家几次。前面一次,Wheeler和他们说过将要搬去巴黎的计划,精神错乱的儿子还赞许过他们是敢于面对无聊人生做出改变的人。但在争吵后计划改变,精神错乱的儿子直接点出他们其实在内心就是懦夫,从来不敢改变,这激怒了Frank,也让April真的看懂了Frank。

April彻底绝望,在留给Frank最完美的妻子的形象、目送Frank去上班后,选择了堕胎,而此时胎儿已经12周以上了,大出血,April死了,Frank几近癫狂,离开了革命山庄,而革命山庄不允许悲剧出现,人们很快就忘了Wheeler夫妇,会有新的人搬进来,继续着无聊平淡日复一日的生活,而Wheeler夫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资,多么讽刺。


其实,我很讨厌悲剧,但耶茨的书,真实到我无法去逃避,对于April和Frank的悲剧,其实早就可以预见。

Frank是一个二战退伍的老兵,退伍后随心所欲,在码头当搬运工,自由自在,在一次酒会上二人结识,Frank是一个典型的自命不凡的文青,眼光很高,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立足点,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想做什么,最擅长花言巧语和展现男性魅力的小技巧,他可以在卫生间里排练好几次掏出打火机点烟的动作,为的是找到最能展现自己魅力的动作,原文是这么说的:“弗兰克会特意去标榜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吸引她,就像一些女性刻意经营自己来取悦男性一样。比如说,两人一起坐在餐厅的时候,不管是起身离开桌子还是朝她走过来,他都会记得让自己保持她觉得“非常性感”的行走姿态。两人并肩走路的时候,他又会不自然地把一只肩膀抬高一两寸,挺直脖子,这样她挎着他胳膊的时候就会感觉他更伟岸一些。每次在暗处点燃香烟时,他会小心地保持一种形象:皱着眉头,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硬汉子,啪一下掀开打火机,火光闪烁照耀出一个男人昙花一现但却强烈的侧影(很多年前他经常在黑暗的卫生间里这样练习)。他一丝不苟地关注着数不清的细枝末节,比如他会可以把说话的声音压低,头发要梳理整理,被他啃得凹凸不平的指甲要遮盖起来。每天早上他一定会比她醒得更早,这样她只能看见他精神奕奕的样子,而不是刚睡醒时脸部肿胀神情懵懂的状态。他会在烛光中咬紧牙关,这样他看上去就会显得坚毅而有魄力。只是长时间的可以修饰让他大牙酸疼。有时候,他会憎恨自己使用这样的伎俩来达到目的,甚至隐隐地把爱波也迁怒在内,因为她竟然会这么轻易被这些虚假的表演打动。这都是什么幼稚玩意儿啊?但这种自我反省不会持续太久,很快他就会想,在爱情和战争当中,用什么招数都是合理的。

当他和April结婚后,他觉得是时候找一份“像样的”工作了,他找到自己的同学,介绍一份自己原来最讨厌的“白领”工作,他反抗了前半生的工作,人们的生活最根本的就是反抗性,Frank的父亲是一辈子的白领,所以Frank一直反抗,不想像父亲一样,可讽刺的是,他也找了一份这样的工作,原文是这么说的:“Frank说:听着,我所想要的,就是挣到足够的钱来混过接下来的这一两年,直到我想清楚一些事情。同时我需要保有“我自己”。所以我最想避免的是那种肯会被认为“有意思”的工作,避免那种会触动我的东西。”而他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被这种无聊的工作同化,每天混吃等死,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变成了革命山庄人,日复一日。其实他永远找不到自己想干什么,他的人生就如书中原文所说的一样,永远都是在证明一些东西,而不是自己想这么做。原文说到:而我根本不想要一个孩子,他边挖掘边想。这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吗?我并不比她想要一个孩子。是不是就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就由一连串他不想要做的事组成?他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毫无前途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搬进一间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个孩子,以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证明啊证明,这似乎就是他娶了现在这个妻子的全部理由。

Frank有过出轨经历,对于Frank来说,这再正常不过,只不过他还在结束了婚外情后将这件事情告诉了April,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一直在证明自己,一直在博得April的关注和爱,用的手段都非常的幼稚和不经思考。

April与Frank本质上是一类人,他们都略有些自视清高,April想着成为一个戏剧演员,是因为结婚而断送了自己的演艺前途,其实她自己清楚,自己并没有演艺才能,结婚也只是逃避的借口罢了,她和Frank结婚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原文对April的内心的刻画很精彩:“爱波犯的唯一错误,唯一不诚实的地方,是让这段关系发展下去。她没有把弗兰克纯粹看成那样的男孩。哦,跟这样的男孩混一两个月是挺有趣的事情,但这个游戏她居然玩了这么些年!这不过是因为,在那些多愁善感的孤独日子里,她认为去相信这个男孩说的话,并用一些舒心的、他喜欢听的谎言来回报他,她会活得更轻松一些。他们就玩着这个游戏,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他终于说“我爱你”,她终于说:“弗兰克,我说真的,你是我见过最有意思的人。”这么一路沉溺下去是多么危险的事!一旦开始了,你就很难停下来。很快你就会开始说“对不起,当然你是对的”,还有“你的想法肯定是最好的”,再不就是“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最有价值的东西”。接下来你就会知道,诚实和真理已经永远离你而去,就像天边闪烁着微光的星星,就像幻想中的那些优秀矜贵的人那么遥不可及。然后你发现,你对待生活的方式正如桂冠剧社对待《化石森林》,或者像史蒂夫·科维克对待他的鼓,热忱,草率,装模作样,而且全都是错误;你发现自己说“是”的时候明明想说的是“不”;当你说“我们应该一起面对这件事情”时,心里想的是完全相反的意思。然后你忍受着汽油的味道还骗自己是鲜花,任由一个臃肿的红脸男人把自己压在身下,让这个你一点都不喜欢的谢普·坎贝尔在你身上像猪那样呼嗬喘息,最后两人在彻底的黑暗中面对面,你才赫然明白:你不知道自己是谁。到了这个地步还能怨谁呢?

April的古怪性格与幼时经历有关,父母离异,自己寄人篱下在姑妈家中,书中对她幼年生活的一段描写是她父亲来姑妈家看她,她想要一个礼物,父亲没有准备,只能从车里拿了一个小独角兽玩偶给她,她把它视为珍宝。所以April是缺乏父爱的,她希望拥有父爱,她希望能从Frank身上感受到一些父亲的感觉,同时她希望Frank能够拥有最好的生活,这样才能汲取一种父爱的感觉,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分析,并不一定是耶茨想要表达的。

April这个名字,我看了很多书评,很多人都认为是T.S.艾略特的一首诗,他说April只有一死,于是耶茨也只能如此安排。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对于他们二人之间到底爱不爱对方的问题,我的答案是爱,只不过他们犯了和《面纱》中男女主同样的问题,他们总是在寻找对方身上没有的品质,Frank一直想让April去做心理咨询,这样能更好的照顾和培养孩子,但他从来没有想过April真的喜欢养孩子并当一个主妇吗?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孩子。April在对去巴黎的规划中想着自己去工作,让Frank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真正的自己,但她也没有想过,Frank真的是像April想象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吗?他真的有自己的规划,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吗?不知道,她也不会去想,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

原文中April的一次争吵中的言论:你所谓的“爱”,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幻觉。你懦弱地蜷缩在这个幻觉之中。其实你跟我一样清楚,我们之间什么都没有,除了相互的蔑视和不信任,以及最丑恶的,从对方的弱点当中寻找满足。这就是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你说我没有能力去爱的时候我会大笑不止。这就是为什么我再也不能忍受你碰我一下,这就是为什么,我再也不相信你想的东西,更甭论你说的东西⋯⋯

他们对孩子的照顾可能也不是一个好父母做的,他们决定去巴黎生活,完全没有思考过孩子的教育、生活各个方面,其次,他们在争吵之后会把怒火带到和孩子交流上,不会顾及自己孩子的情绪,还有,April最后选择的堕胎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孩子日后该怎么办,一走了之。我感觉,他们并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父母。


在革命山庄中Wheeler夫妇的邻居谢普和米莉夫妇,可能是最像是“朋友”的人了,而谢普可能才是全书中最令人绝望和叹息的人。谢普的一生就是反抗的结果,反抗父母,反抗社会,到最后只能面对生活,娶一个“那种”的妻子。原文讲的非常清晰:在那些成长的日子里,只要他母亲认为是“有教养”或者是“高尚”的东西,他都会打从心底去憎恨;而那些母亲认为“粗俗下流”的东西却成为他内心的渴求。后来进入那家小小的昂贵的预科学校后,他更愿意做那种穿着邋遢,喜欢制造麻烦的坏小子,周围的人会害怕他,崇拜他,甚至误以为他家境较差而同情他。后来因为行为不检点,他在高年级的时候被开除了,他选择直接进入曼哈顿一家高中,让他的母亲担心到了极点。那时候他还时时跟警察发生冲突,直到十八岁生日他大嚷大叫地加入了伞兵部队。他希望能证明自己的勇气,并且希望在士兵的阳刚世界里,他能获得这样的承认:他确实是一个婊子养的硬朗男人。

他的目的果然都实现了,而战争让他更确定无疑地走向了自己为自己选好的方向。战争结束之后,他完全不顾母亲的泪水和哀求,拒绝了去普林斯顿这类好大学的安排,一个人悄悄地考进了中西部一所三流的理工大学。他常常很得意地向朋友解释“政府出的钱,”就像让家里供养他上好大学是件十恶不赦的事情。在那里,他或是穿着皮夹克在课堂打瞌睡,或者流连那些肮脏的小酒吧,跟大学里其他的“硬汉”聚集在一起,在啤酒的助兴之下嘲讽通识教育。他选择了毫无疑问具有男性气概的学科——机械工程。在那里他还找到了现在的妻子,她是学校财务办公室的职员,体型娇小,温润柔和,对他充满的崇拜之情。他做了孩子的父亲,直到好几年之后生活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之后发生的事情——据他自己说“差点疯掉了”——是某天早上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被一家水力机械工厂雇佣,生活在距离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一百英里远的沙漠地区当中,房子是四百幢一模一样的建筑物当中的一所。那是一个被烈日炙烤着的小盒子,从窗子里往外看,只能看到大山的轮廓,而屋子里的书架上也几乎空无一物,除了五本发黄的工程手册。这个小盒子每晚都闹哄哄的,不是被电视的声响轰炸,就是被前来玩牌的邻居所惊扰。

谢普·坎贝尔必须承认,他在这群人中间感到了寂寞凄凉。这些年轻的男人有着迟钝的、过早地显示出成熟安稳的脸,那些女人会因为那些低俗的厕所笑话而爆发出巨大的笑声(“嘿,哈里,给咱们讲讲那个闯进女厕所的家伙!”),或者当她们的丈夫在热烈地讨论起汽车时,她们会抿着嘴安静地听。在他们当中,谢普开始觉得自己是个伪装者,是个白痴。当他假装自己是那样的人时,他也把自己带到一种他根本不想要也无法忍受的生活道路上。为了反抗母亲,他永久背弃了自己的本性。

他在搬进革命山庄后想过如果自己不曾反抗,会在东部找一个漂亮又充满智慧的女孩,而不是像革命山庄中这些因为低俗笑话而嘻嘻傻笑的妇女。直到April搬进来,他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是还是深深的爱上了April,他觉得只有这种女孩才是他应该去爱的

在后来April和Frank关系崩了之后,他和April有一次one night stand,不过对于April来说,这是生活崩溃,彻底绝望后的一次放浪,April认为谢普只是那种普通的革命山庄人,没有感知力,而谢普其实与她是相似的,在他笨拙的外表下拥有着感知力和共情,对于谢普来说,这是未曾走过的另一条路,而不是自己选择的“革命之路”,这是令人绝望的。自己选择的革命之路的终点是告诉你,不反抗的结果是最好的。多么讽刺

谢普的妻子米莉其实和房产中介吉文斯太太是一类人,她们都是典型的革命山庄人,会因为一点点事情嘻嘻傻笑,最爱八卦周围的人(这没什么错,人的天性如此),她们永远“积极向上”乐观的面对生活,她们不允许悲剧的发生,每天生活虽然都如一,但是她们永远不会像Wheeler夫妇一样选择改变,她们还会觉得Wheeler夫妇的改变是不负责任的,小孩一样的行为,是不成熟的。她们听说Wheeler夫妇的决定后,非常震惊,无法接受。

吉文斯太太会给周围人各种建议,她希望周围人像她想象的那样生活,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不惊起波澜,这也是大部分革命山庄人的生活。她自己的精神病儿子约翰是她的心病,但她总能安抚自己,让自己积极的面对这件事情。

这类人并没有任何的错,只是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无可厚非,只不过在April死后,米莉和吉文斯太太的反应令人作呕,米莉终于有了自己的谈资,她把April的悲剧当作自己的经历之一,她一次次的向周围人讲述这个故事,一次比一次生动,一次比一次价值观明确,一次次的宣扬革命山庄的价值观,是的,革命山庄人的价值观是最顽固的,他们可以吸收消化所有来自外部的冲击,并不为所动。而她可怜的丈夫谢普只能一次次的挥动自己的拳头,像婴儿一样哭泣,因为他懂,他能感受到,可是身边人不能,他是最痛苦的。

吉文斯太太在April死后和丈夫霍华德的聊天中一改之前的说法,在她之前的评价中,Wheeler夫妇是积极向上生活的人,充满活力,April死后,她说他们是古怪的,孤僻的,也不注意房子的维护,导致转卖的时候掉价,及时把外界价值观排挤掉,遵守自己的生活准则。讽刺啊

全书最有意思的角色可能就是吉文斯太太的精神病儿子约翰,耶茨用一个精神病人的言语把所有最真实的话都写了出来,约翰第一次去Wheeler家的时候对Wheeler夫妇非常赞赏,因为他们可以认清现实,并有改变的勇气。很讽刺的是,在革命山庄中只有一个精神病人能懂Wheeler夫妇的想法,所以到底是谁疯了?是其他人还是Wheelers,约翰疯了吗?不知道,无从知晓,只能知道,那时候的Wheelers和约翰都是不属于革命山庄的。

后来,Wheeler夫妇改变注意后,吉文斯太太带着约翰再次来拜访,这次约翰不留情面,说出来Frank和April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啊,只有一个疯子能看懂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约翰也是和他们一类人,只不过他认清现实后,受不了了,精神错乱。他说Frank有可能故意让April怀孕,来逃避去巴黎的计划,他是一个懦夫,他说April太过强势,把Frank搞得过于难堪,才会导致这种局面。

约翰说的每一句话Wheeler夫妇都无法反驳,因为这再真实不过,Frank被喷到破防,暴怒的要去打约翰,被吉文斯太太拦住,借口是他是一个疯子,约翰临走前,说了一句让April彻底绝望并堕胎的话,“我很高兴我不是你肚子里那个孩子”这让April意识到,自己这从结婚开始的一系列举动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个和大男孩你侬我侬的游戏,早就该结束了。


写在最后,耶茨现实生活中像Frank被革命山庄渐渐忘记一样的被美国文坛淡忘。但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能把生活无意义的事情撕破给人们看。可是为什么看耶茨的书会觉得非常绝望,因为他不会给人们指出明路,不会给出解决方法。因为这个事情无解没有解决方案,这是最绝望的事情。耶茨是一个好作家,革命之路是一本好书,因为阅后你会感觉有力使不出,不知道从哪方面来评价,因为他在书中已经几乎把所有值得评说的东西写的非常清楚,这也是我大量引用原文的原因。终于,终于写完了革命之路的书评,就像了结了一桩心事一样,可是在未来,我们也可能会面对革命之路,只希望我们都能选择自己最正确的一条路,不一定是一条反抗的革命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渴望不平庸,正是最平庸的一件事|观影:《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从婚姻中瞥见个人之路
萤火之光,可以撩人~
《革命之路》:女人因痛苦在婚姻内觉醒的三次契机
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你呢?
生活在别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