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詠春拳概述 | 詠春學社

詠春拳概述 (錄自 微信 -國學詠春 18.6.2014)

 

 

         詠春是一套 “以柔制剛” 的功夫,任何功夫的練習過程都是由固定形式練練到無固定形式,亦即是由有形到無形。

中國功夫門派眾多,不論在形式上及風格上都大有不同,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各門派拳術的思想及理念不同所致。拳法表現在外是其動動作,但最重要還是拳法的理念,亦即是 “拳理”。不同的拳理表現在外就是不同形式的動作、手形及馬步,以致用力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

詠春拳着重捨力、借力、以弱勝强、以柔制剛的方法。通過黐手的訓練,練出良好的知覺反應及靈巧的步法。詠春的練習過程着重思考、變化及實踐,練拳之餘還必須思考,是近代最著名的拳法之一。

“以柔制剛”是詠春的中心思想。所謂以柔制剛,並不是指完全不用力,而是教你如何用小力勝大力,以快打慢,達到剛而不硬、鬆而不懈的感覺。練習的過程是由鬆柔開始,隨着時間的練習而達至積柔成剛,以一百磅的石頭和一百磅的棉花為例,詠春的力就好比一百磅的棉花那樣,鬆沉而不剛硬。

詠春拳十分着重知覺的訓練,通過黐手練習令手部感覺更加靈敏,透過感應對方的力向變化,繼而做出防守及進攻。

另外,“中線理論”亦是詠春拳中强調的思想。除了要保護自己的中線,還要學習使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來打擊對方的中線位置,兩點之間又以直線最快,因而詠春拳很着重兩者之間距離的變化,即 “子午線” 理論。

詠春拳共有三套拳:小念頭、尋橋及標指,練習方法主要是通過黐手鍛鍊,散手及離手練習。此外還有木人樁、八斬刀及六點半棍法。學習過程以拳套為基礎,通過黐手練習使手部感覺更加靈敏,來感應對方力向變化繼而做出防守及進攻。黐手的練習就是應用拳套裏的動作及理論,並從中糾正運用錯誤的手法,為所學的功夫注入生命力,而並非一式一樣的死招式。

中國拳法特别之處就是在拳術中藴含了中國哲學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詠春拳法也是一樣。詠春拳的哲理主張不與人硬碰,要做到捨己從人,借力打力,所以學習詠春,並不是單單學習拳脚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够學習中國傳統的哲學智慧。

  1. 詠春拳套

詠春拳套以簡潔精要為主,每一動作都是配合拳理而成,没有花巧動作。學習詠春拳的階段主要分為:拳套、黐手及技擊,拳套是練習的基礎,亦是日後黐手練習的事前準備;黐手是由拳套到實戰鍛鍊的過渡練習,並不等同於搏擊。只有把拳套練好,得到良好的基礎,才能把黐手練好;黐手練好了,才能靈活地於技擊中表現出來。因此詠春拳的學習過程是先練習拳套,再學習黐手,最後到搏擊訓練。

詠春拳擁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拳套易學難精,不能够在短時間内完全掌握。就詠春的三套拳套而言,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把拳套融會貫通,還需要花上相當時間去理解及改正。

有人說,拳套是死板的,没有變化,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千變萬化,那麼練習拳套又有何用呢?在實際應用時,應當追求無形限制的拳套,但是我們不可能一開始便追求無形的境界,必須先經過有形的練習階段,練好這個階段才可以真正踏入無形的境界。所以練拳是從有形到無形,而拳套就是形的開始,是鍛鍊基礎功夫的必然門徑。

1.1 小念頭

詠春拳的三套拳套,按練習的先後次序可分為:小念頭、尋橋及標指。小念頭的意思是減少雜念,盡量投入練習。初學者需先學習小念頭,並抱着謙虛及忍耐的態度習拳,切忌懷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此基本套路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日後的動作根基,例如黐手的大部分動作均是由小念頭演變出來的。小念頭既為學習詠春拳的基礎,其重要性是可以肯定的,有所謂:“小念頭不正,終歸不正。”小念頭的動作簡單易記,初學者亦可以自行對鏡練習,但需要留意拳套裏所包含的詠春拳基本技巧,務必認真學習,打好基礎。

小念頭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是認識中線及功力的訓練,第二節是學習發力的方法,而第三節則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練習時必須要放慢動作,因為動作慢的時候才能認真地練習,切記不可急躁,尤其是第一節裏的 “一攤三伏手”,更要盡量練至最慢速,慢而不間斷,慢而不呆滯。初練習約10分鐘,逐漸增至每次練習約30分鐘,視乎練習者的水平,不可勉强。

1.2 尋橋

詠春拳的第二套拳套為尋橋,意即 “尋找橋手” 的意思。人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你要攻擊對方時,就必須把力打到對方身上,絕不可能隔空就把對方打倒,因此一定會有接觸對方身體的一刻,這個接觸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在頭、肩、踭(粤語中指手肘或脚跟——编者注)、膝、手及脚部等等。而手的接觸就好比一條橋樑把兩者連在一起,故美其名曰橋。

所謂尋橋,並不是盲目地去追尋對方的橋手,而是要學會在橋手相接時做出變化。

在練習小念頭的整個過程中,没有移動馬步,到了練習尋橋,則强調轉馬的鍛鍊。轉馬是學會卸力的基礎,轉馬要練得穩且快,才能真正達到卸力的效果。例如你用力推開一扇門,門被推開的一刻同時也是卸開你的來力;但是那扇門能否卸開你的來力,關鍵在於門與墻之間的接合點是否穩健。如果接合點不穩,不單不能卸開力度,反而會倒在地上。運用轉馬能否卸開對方的來力有相同的道理,而尋橋裏的轉馬膀手就是按照這個原理,所以腰馬練習在尋橋裏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尋橋,除了學懂轉馬卸力,還有腰馬發力,增强攻擊時的爆發力。

1.3 標指

詠春拳的第三套拳,即最後的一套是標指,意思是當你以標指標向對方失敗後,要學會應該如何處理。由於早期詠春拳不會公開授拳,加上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拳套,因此有 “標指不出門” 的說法,很有一種神秘的色彩。早期的詠春拳,是不會隨便教授標指的,即使練習者學了很長一段時間,倘若功夫未達水平,師傅也不會傳授標指。由於練習標指前,必須有良好的小念頭及尋橋作為基礎,如果急於求成,根基未打穩,結果只會弄巧反拙,有形而無實。由此可見,詠春拳的拳套是一層一層累積出來的,有了小念頭的基礎,才能達至尋橋的沉實穩重,兩者練得好,才可以把標指瀟洒凌厲表現出來,而三者之間互相牽連、互相幫助。因此,雖然標指是最後的一套拳,卻不代表學成或修煉的結束,反而是真正踏入拳術修煉的新開始。

練習標指的重點是要學會如何發力。標指裏有很多動作是用以引導練習者如何將身體的力量在一瞬間統一地爆發出來,達到力貫指尖的境界。若要做到這點,就先要使身體完全地放鬆下來,到達最放鬆的狀態,才可以發出最大的力。發力時,需要全身所有的關節一起運動,如果其中一個關節僵硬了或鎖緊了,就會大大影响發力的效果。即使功夫有相當水平也很難把標指打得好,所以標指被認為是高級拳套之一。

  1. 黐手

黐手在整個詠春拳訓練裏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黐手並不等於搏擊,它只是學習詠春拳的途徑,是一條橋樑貫穿拳套和搏擊,通過黐手,雙方練習者可以學懂搏擊裏所需要的元素。

由於黐手裏的技術都是以放鬆為基礎,練習黐手首要學習放鬆,放鬆這關功夫未練好,再練往後的拳法也是徒然。這裏要求的放鬆不只是身體上的放鬆,更重要是思想上的放鬆。

練習黐手,應該先有正確的練習觀念,否則便會形成敵對的心態,以致雙方都不能進步和學習。黐手可以令雙方進步,同時亦可使雙方退步,全在於練習者的心態。黐手就是將兩個 “個體” 連在一起,是力量的交流,通過黐手來感應對方力量的傳遞,從而練到借力及卸力的方法。雙方在黐手時,攻擊和防守不再獨立,對方的攻擊導致我的防守,而我的動作亦因對方的動作而改變,但改變的動作並非預先設定或排練的,攻擊和防守已變成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整體。練習時要做到因應對方的動作而變,但要同時自保及反擊,亦即是“捨己從人”及“連消帶打”。詠春的手法講求直接簡單,借力打力,若要練好,應先由捨己從人方面入手。

另一方面,通過學習黐手可以把拳套裏的動作靈活地應用出來,更實在地明白各個動作的應用、變化及用力方法。由於每個人的身形、體重和性格都不同,所以同一個動作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用法。透過黐手,雙方互相研究,取長補短。在實際應用時,速度快是很重要的,但不只是肌肉伸展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位置及放鬆——有利的位置可以縮短攻擊的路線,使動作變得更直接及敏捷。

  1. 内外門及四門

四門及内外門之說是指以人的心窩為中心打個十字,形成四個方位,即四門,上左門,上右門,下左門及下右門。另外,中門是指心窩向外的位置,而四門又分内外門。 攤手、膀手等為上門方位的手法;低膀、耕手等是下門方位的手法;枕手是中門的手法。

内外門分自身的内外門及接觸後的内外門

内外門手可以用自己手部與對方手部的接觸點說明。以盤手來說, 攤手處於對方伏手的内面,因此 攤手是内門手;而相反,伏手則處於對方手部的外面,為外門手。這是最基本的理解。隨着動作的變化,如果雙方都以單手的 攤手互相接觸,而大家的 攤手都是處於對方的外門,就會形成外門 攤手,因而 攤打有外門 攤打和内門 攤打的分别,所以在雙方接觸後的内外門不單只用手法來判斷,亦有以接觸點來判斷的。

若不以接觸點而用自身來判斷,例如練小念頭時,則 攤手以外為外門, 攤手以内為内門。而内門又處於人體的中線,是最多弱點的位置,所以練詠春時常强調埋踭(此處指手肘——编者注),就是保護内門不輕易給人進攻入内。

  1. 埋踭及定踭

將踭部靠往胸部中心(中線)位置,手踭需和胸口保持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距離,手踭及中指第一節骨位對着中線。埋踭後,踭部與胸部的正確距離應定位在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距離,太近則會失去防守能力(束橋),太遠便不能發揮踭的力。定踭就是當你做動作時,手踭仍然曲手留中的意思。

  1. 中線與子午線

5.1 中線

人的中線就是由頭頂垂直到下陰的一條線。中線很重要,因為人體很多弱點處於這條線上,例如眉心、鼻樑、下顎、喉嚨、心窩以至下陰等等。中國功夫重視中線的理論,而詠春拳更為講究,若是學習過小念頭的都知道,一開始就是教導找出中線的位置,打的日字冲拳也是朝着自己的中線打出去,以及往後的 攤手及伏手,也是從中線緩慢推出。所謂 “拳由中發,守中留中”,保護自己的中線而擊向對方的中線,達到連消帶打的效果。中線理論就是詠春拳理的基礎,練拳先要明理,練詠春拳除了練功、黐手外,更重要就是思考、探索及領悟。

練習詠春拳的時候對着鏡子練習,可以幫助正確地找出中線位置,讓練習時的手位都能準確地處於中線上。以小念頭為例,練小念頭時,正身面向鏡子,詠春的術語稱為朝形,即是正面對着對方一樣,這時候從鏡子對着自己的中線練習等同於對着對方的中線一樣,但在真實的情况裏,對方會不斷改變位置,所以便出現了子午線的理論。

5.2 子午線

何謂子午線?子午線是天文、地理裏慣用的名詞,子午線本身並不存在,只是在學術研究上需要假設的一條線,才被抽象地創造出來。例如在地球的經線由北極到南極一條線,以倫敦格林威治為零度起點,這線是本初子午線,或格林威治子午線,即零度經線,實際地球並没有這一條線,纯粹是為學術研究而假設的,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别定為東經東半球和西經西半球。在功夫上,在對敵雙方中線之間連成一條線,便是子午線。因中線是頭頂垂直到下陰的一條線,每一處都可作為連接點,可以產生出很多條子午線,重要的一點則在鼻尖相連的一條線。子午線就是你進攻對方最直接的引導線,在黐手過程中雙方攻守不斷交換、不停走動,因而會產生多條子午線。葉準師父曾經引用葉問宗師的話說,着重防守的人會守住自己的中線,着重進攻的人會看着對方的中線,而攻守兼備的人就注重子午線,可見子午線對了解詠春拳理十分重要。

a) 中線90°前伸的方向位於大家的子午線上,雙方處於平等的優勢。

b) 當雙方中線不相對時,子午線表示最短及最直接擊向對方的線位。

當對敵雙方面對面盤手時,大家的中線相對,中線90°前伸的方向位於大家的子午線上,在這情况下,大家基本上處於平等的優勢,同時指向對方的中線又同時保護着自己的中線。

但當我位於有利位置時,如在對方的45°位置,這時大家的中線不再相對,因為我的中線仍是向着對方但對方的中線卻不是向着我,這是絶對的有利位置,因為我的雙手可以同時擊向對方,而子午線則表示了最短及最直接擊向對方的線位。在這情况下,處於失利的那一方要朝回對方的方向,而這動作就是朝形。

正身以中線為子午、側身以對膊線為對方中線解說

子午線就是自己的中線同對方中線相連的一條線,若正面面向對方,自己中線的方向也是指向對方的中線,即是與子午線重叠;當雙方正身相對時(互相朝形)時,就以中線為子午線。如果以側身馬面對對方,你的對膊線便會對着對方的中線;對着鏡子練習轉馬扯拳時,鏡子中對方的中線(即自己原本的中線)就變了自身的對膊位置,因而產生側身馬以對膊線為對方中線的理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談陳式太極拳老架與砲捶特點//李章仁
咏春拳小念头练习要点
你还不知道这几点?那咏春等于白练了
陈子正嫡传大力鹰爪功(完整版) 第2页
古传心意把一一整体劲功夫修炼的程序和条件
赵堡太极拳内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