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用穴位图解及作用~HlQ

手指同身寸法(取穴比量方法)

艾灸的作用: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艾灸注意事项:1,艾绒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定要极好的艾绒,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2,施灸的程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3,施灸时间,循序渐进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可以晚上,失眠的病人晚上施灸有助于睡眠。4,艾灸前后喝一杯温开水,大悲,大喜,大怒,太肌,太饱,酒后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5,艾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至少要在2小时后,此时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6,施灸的反应,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不要惊慌,这是排病反应,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艾灸足三里或涌泉穴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症状就会消失。

百会取穴 : 督脉大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百汇穴作用:头痛、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记忆力减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

印堂取穴:脸部,两眉头正中线点处,人体多个重大经络的汇集之处。印堂穴作用:头痛,鼻塞,鼻炎,失眠、高血压、眼部疾病等。太阳穴取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中线点,属于经外奇穴太阳穴作用:头痛、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 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

迎香穴取穴:鼻翼旁开0.5寸取穴(两个) 迎香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治疗一切鼻疾的特效穴迎香穴作用:治疗鼻炎、鼻塞、鼻窦炎、 2. 缓解治疗感冒、牙痛、口眼歪斜、面痒等

风池穴取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 属于足少阳胆经。风池穴作用:头痛,眩晕,颈痛,目赤痛,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感冒,落枕,眼疲劳、失眠。

天柱穴取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此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俞穴之一。天柱穴位的作用:治疗颈椎酸痛、落枕、五十肩、头痛、鼻塞、目眩、 高血压、提高性欲、提神醒脑、缓解眼睛疲劳等

大椎穴取穴:低头时最高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在最高起骨头下方的凹陷中取大椎穴。如果一低头有两个高起的骨头,可以把手指放到两块高起骨头的部位,重复做低头抬头的动作,固定不动的颈椎,会前后移动的是胸椎,在颈椎骨下方的凹陷处取大椎穴。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共有7条经脉再此穴交汇。阳气汇聚的点。大椎穴位的作用:感冒、咳嗽,气喘,头痛项强,小儿惊风,肩背痛,腰脊强,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呕吐,黄疸,风疹,颈椎病、痤疮等。是延年益寿的养生大穴。

定喘穴取穴:定喘穴属经外奇穴,大椎穴左右旁开0.5寸 ,属于经外奇穴定喘穴作用: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缓解治疗喘哮久咳、百日咳等作用。

肩井穴取穴: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属足少阳胆经,是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肩井穴作用:肩酸痛、头酸痛、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 ,牙痛、手臂不举,肩周炎、肩软组织损伤、上肢痛、半身不遂、肺炎、扁桃体炎、瘫痪、四肢厥冷、中风不语、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风门穴取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个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旁开1.5寸 风门穴位的作用:治疗头痛发热、伤风咳嗽、胸背痛、项强等

肺俞穴取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俞穴位的作用:止痰,咳嗽气喘、吐血、盗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皮肤瘙痒等

天宗穴取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天宗穴是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的腧穴之一。天宗穴位的作用: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关节部位痛、乳腺增生等

心俞穴取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心俞穴位的作用: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病、心房纤颤、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癫痫、头痛、晕车、胸痛、胃出血、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命门穴取穴:位于后背督脉第二腰椎下(和肚脐眼是对应)的位置,督脉上养生大穴。命门穴作用:治疗腰痛、肾脏疾病、精力减退、老人斑、骨质疏松、青春痘,遗尿,尿频,阳痿,早泄,五劳七伤,头晕惊恐,手足逆冷,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

肾俞穴取穴: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俞穴作用:肾炎,肾绞痛,尿路感染,阳痿,早泄,肾下垂,胃出血,肠出血,肝肿大,腰痛,月经不调,腰痛,贫血,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八髎穴取穴 :一组穴位,合称叫八髎穴,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时,臀部肌肉上面明显有两个凹陷,就是美人窝,八髎穴位于美人窝往下内侧,是骶骨所在的位置。 八髎穴作用:治疗腰部及下半身的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及女性妇科,月经不调等疾病。

天突穴取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人体任脉重要穴位之一。天突穴位的作用缓解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呕吐、呃逆等

膻中穴取穴: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任脉大穴膻中穴作用: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咳喘病等。

中脘穴取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任脉大穴。中脘穴的作用:疏肝养胃、胃健脾、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肠鸣、便秘、胁下坚痛、慢性肝炎,恶心、痰多、咳喘、失眠、癫痫、子宫脱垂、荨麻疹等

神阙的取穴:即肚脐,又名脐中,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任脉上的重要穴位。神阙穴位的作用能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 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慢性肠炎、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生命能源所在地 ,养生长寿大穴。天枢穴取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3指)宽处。足阳明胃经上重要穴位之一。 天枢穴位的作用:治疗腹胀、肠鸣、泄泻、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便秘、胆囊炎、腹水、消化不良、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缓解治疗肾炎。关元的取穴: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的当下3寸(4指),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关元穴作用: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 脱证、虚劳,关元穴是一个长寿大穴。

气海穴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二横指),任脉养生大穴之一。气海穴作用:虚脱,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尿路感染,肠梗阻等。补气养血的重要穴位。

中极穴取穴: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4横指加+1横指),任脉大穴之一。 中极穴作用:益肾兴阳、通经止带,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尿频等

归来穴取穴:归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再旁开2寸(3指),足阳明胃经穴位。归来穴作用:腹痛、虚弱、畏寒、疝气、月经不调、不孕、带下、白带过多、附件炎、子宫内膜炎、闭经,阴挺,遗精,阳痿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通经活络的穴位。

极泉穴取穴: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腋窝最深处),手少阴心经穴。极泉的作用:心痛、胸闷、四肢不收、肩周炎、腋下瘰疬(颈淋巴结核),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脑血管病后遗症、 肋间神经痛等

曲池穴取穴:人体手肘弯曲有横纹的凹陷处,手阳明大肠经重要穴位。曲池穴作用:高血压、贫血、流行性感冒、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荨麻疹,老人斑、眼疾、牙疼,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上肢酸麻涨。

曲泽穴取穴:曲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曲泽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穴。 曲泽穴作用:治疗中暑、胃痛、呕吐、心悸、心痛、热病烦躁、臂痛, 舒筋活血、清热除烦。

尺泽穴取穴: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凹陷处。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尺泽穴位的作用: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中暑、肘臂肿痛、皮肤瘙痒、过敏、乳痈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止咳平喘。

内关穴取穴:腕横纹上2寸、两根筋中间的点就是内关穴。心包经的要穴。 内关穴的作用:胸痛、胃痛、心绞痛、胸脘满闷、呃逆、腹泻、孕吐。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缓急止痛、阴阳气血、是预防心脏病的大穴。

神门穴取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神门穴的作用: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疾病。

合谷穴取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 大肠经的“明星”穴。合谷穴的作用:中医上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也就是说头面上的一切疾病都可以找合谷穴来治。合谷治疗牙痛的效果非常好,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对晕车也有效。

血海穴取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就是此穴。足太阴脾经要穴之一。血海穴的作用:月经不调、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小便淋涩、体倦无力、膝盖、膝关节疼、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雀斑,缓解治疗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

阴陵泉取穴: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太阴脾经要穴之一。 阴陵泉的作用:晕眩、腹痛、腹胀、食欲不振、黄疸、腰腿痛、尿闭、尿失禁、移精、杨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阳陵泉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足少阴胆经上重要穴位。阳陵泉作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足三里取穴: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属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作用: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

丰隆穴取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足阳明胃经上重要穴位。丰隆穴作用: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等病症用丰隆,此穴是减肥消脂的大穴。也称化痰穴,是专门化痰的。

委中穴取穴: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叫做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之一。委中穴作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小便不利、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等;皮肤科系统疾病: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等;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下肢痿痹、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

三阴交取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四指)胫骨内后缘。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三阴交作用: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太冲穴取穴: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肝经的要穴、原穴。太冲穴作用: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平肝息风的作用,是调节情绪的要穴,理气和胃,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维持脾胃正常的消化功能。素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血不足,会出现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等妇科病,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太溪穴取穴: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肾经的原穴。太溪穴作用:缓解调理头痛目眩、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耳聋、胸痛咳血、月经不调、肾脏病、膀胱炎、乳腺炎、关节炎、风湿痛、腰脊痛、下肢瘫痪、手脚无力等

涌泉穴取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涌泉穴作用: 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热生气,有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精力充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症、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肾脏病、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耳聋、耳鸣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善性功能的穴位按摩
艾灸常用穴位超多图超详细
艾灸注意事项全解
炙法与自疗
艾灸疗法汇总
人体穴位动画演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