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招娣将军葬礼:女排五连冠功臣,骨灰里多枚钢钉,郎平出山悼念

“别人的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中国女排的青春都是在场上挥洒汗水的,她们一直在流汗,一直在疼痛,但是她们的青春没有遗憾,因为她们一直都在为祖国发光发热。”

这段话,是人们对中国女排的介绍。

中国女排一直是我国体育届的传奇,仅仅是女排获得过的成绩,就足够让我们骄傲,但女排传递出的最强大的能量,从来都不只是她们的体育成就,而是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

对于大多人而言,关于中国女排的故事,或许记得1981年传奇的五连冠,或许记得鼎鼎大名的“铁榔头”郎平,或许记得2019年中国女排的重回巅峰,也或许记得如今女排的顶梁柱朱婷、惠若琪。

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事物和精神,都不是几个人和几件事能够成就的。新中国的成立,除了长征、抗战、解放,除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领导,也靠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而在历史中“籍籍无名”的这些人,往往是成就伟大最重要的力量。

对于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而言,陈招娣一定是无法避开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中国女排四个字而言,这个名字甚至比郎平等人更加重要。

陈招娣是从女排里走出来的将军,也是唯一一个“女排将军”,被《人民日报》称作“女排之魂”。

作为球员,1981年中国女排崛起的五连冠,领队正是陈招娣,可以说,陈招娣正是女排崛起的见证者、亲历者、引导者,是中国女排里的一个神话。作为将军,陈招娣助推了女排的迅速发展,曾经还帮助王治郅回国,是张蓉芳、陈忠和等名流的老前辈。

2013年4月1日,愚人节。在陈招娣的弥留之际,她的女儿一直陪伴在身旁,体育界、军界的朋友,在之前也都陆续来看望过她。当天早上,陈招娣跟往常还没有什么异常,上午时分,癌症病情却突然恶化。

当天下午3点,陈招娣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

那天是愚人节,陈招娣去世的消息传出去以后,多少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可陈招娣的确走了,弥留之际,她惦念的还是女排的事业:

“我们中国女排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共同进步。要记住,拿冠军是我们一定要做的事情。”

陈招娣去世的时候,正是春天,清明时节。北京的春天还有些冷,清明下过雨,街道湿漉漉的,像是天也为陈招娣哭了一场。陈招娣的葬礼正式在清明节这两天举行的。

曾经跟陈招娣一起创造了历史的女排战友们都来了:主教练袁伟民、郎平、孙晋芳、郑海霞……当年的女排队伍,事隔多年后重新齐聚,没想到是为了送别陈招娣。袁伟民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方,身后是这帮已经不再青春的女孩们。

女排的老队员们跟着袁伟民一同进场,陈招娣的女儿在场内看到他们,本来还努力克制的悲伤突然就按捺不住,一下子泣不成声。除了当年女排的战友们,还有陈招娣体育总局的同事、昔日的朋友、教练、领导。

然而,送葬人群里占了最大一部分的,却是自发前来送行的球迷。陈招娣的告别仪式原定上午10点,但当天早上8点,举行送别仪式的礼堂外面就已经聚集了上千人,大部分都是球迷,甚至还有从外地专程赶往北京的。

要送行了。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哀伤的,都在细数着关于陈招娣的种种。

袁伟民转过头,对当年的女排队员们说了一句:“都跟上,别掉队。”女排老队员们本来都没有哭,听到这句话,眼泪一下子绷不住,瞬间决堤。因为这是一句只有她们才知道的话:当年,她们训练的时候,袁伟民教练的口头禅的就是这句话。

她们那时的训练任务都很多,每个人都极其刻苦,但相比起陈招娣,可能没有一个人敢说比陈招娣更“苦”。

这一点,从陈招娣去世的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极其让人动容的一个细节:陈招娣去世后,遗体火化,骨灰里面发现了数根钢钉。

想起这些,老女排队员们对于陈招娣去世的哀伤和思念更盛。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悼念陈招娣:一起把一个花球修剪成了排球的形状,上面写着“老女排全体队员”五个字,意义是“无论何时何地,陈招娣永远都是中国老女排队伍的一员”。

对于亲历过、见证过1981年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人们来说,陈招娣的去世,无疑是中国排球界,甚至是世界排球界的大损失。并且,从排球的意义上来说,陈招娣也是一代中国人的时代记忆。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对陈招娣的名字已经陌生,但一定知道朱婷、惠若琪,如果知道这两位,就一定会知道郎平。当年的郎平算是中国女排里“流量”最高的人,从女排的“优秀运动员”,到女排国家队主教练,郎平几乎算是中国女排的代言人。

陈招娣,则是这位代言人的老队友,也是她的前辈和导师,并且对她的影响极大。可以说,陈招娣算得上是影响了郎平女排生涯的人。而陈招娣相比起郎平,虽然默默无闻得多,但对中国女排发展做出的贡献,却一点都不比郎平小。

陈招娣的故事,就是女排精神。

1955年,陈招娣出生在浙江杭州。她的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工农阶层,但在那个时代,虽然生活条件不算好,也不愁吃穿。因此,父母就希冀着陈招娣可以好好读书,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

陈招娣也一直很听父母的话,他们怎么安排,她就怎么做。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每天去学校上课,回家里帮忙做事,晚上温习功课。就这样,陈招娣一天天的长大,读的书多了,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时候,她才发现生活有一丝不对劲。

这个不对劲的地方,就是波澜不惊。

陈招娣读到高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排球。那时候的陈招娣虽然听父母的话,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但随着一天天的长大,身边的朋友同学都有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唯独自己没有,好像只要读书就是正确的。

直到进入高中,陈招娣接触到了排球,从此生活里像是被点亮了一盏灯。

陈招娣在高中才接触排球,如果用真正的运动员标准来看,算是接触得很晚了,相比较起从小就朝着运动员方向发展的人,她几乎算是没有任何基础。但陈招娣在排球上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热爱的方向,一发不可收拾。

再三考虑之后,陈招娣跟父母坦白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跟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想去北京体育学院的青训队练习排球。

父母见陈招娣态度极其坚定,也就同意了她的想法。不久后,陈招娣就进入了青训队。

稍微对体育有一些了解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民间,只要你表现得够好,就有机会进入青训队,可是到了青训队以后,哪怕你平时技术再厉害,也会发现身边的人会更厉害一些。那些从小训练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半路出家”的陈招娣。

那时候,教练并不看好陈招娣,对她的评价是“陈招娣这个女孩实在没有什么天赋”。

在青训队要待三年,陈招娣虽然不知道教练心中对自己的看法,但从进入队伍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她知道自己天赋平庸、基础不好,想在一众天才里脱颖而出难如登天,但对于她来说,只有一个信念: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这股韧劲,也正是女排精神的一种。

此后,陈招娣开始了“自虐”一般的训练。当时,陈招娣有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体能相比起其他队员有些差,甚至还没有达标。二是进攻的力量不够。三是对比赛的理解不够深刻。四是对各个角度和速度的控制不够稳定。

于是,在教练原本就严苛的训练计划下,陈招娣额外给自己又设置了一些训练项目,全部是针对自身这些问题的。训练队每天早上7点集合,她每天5点起床,在训练场晨跑,跑完了一个人拿着球反复的练习进攻。

平时的训练量如此之大,陈招娣也没有放弃刻苦,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这一切,都是她一个人默默完成的。

短短几个月以后,陈招娣的水平突飞猛进,在训练队里也成了拔尖的几位。这么短的时间进步如此巨大,教练并不知道陈招娣暗地里的拼命,感到十分惊讶。从青训队毕业以后,陈招娣已经是队伍里的佼佼者了。

毕业的时候,教练告诉陈招娣,她的水平已经完全可以去打职业比赛了,希望她最好能走上职业的道路。这一次,陈招娣却没有同意,就像当初跟父母说要学习排球一样,陈招娣这一次选择了一个教练没想到的方向:去参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里,也有一支女排队伍,就是鼎鼎大名的“八一队”。陈招娣参军后不久,因为自身的排球特长,很快就被选入了八一队中。后来的经历,就是跟随八一队集训、比赛,丰富自己的职业比赛经验。

陈招娣在八一队里算得上是“顶梁柱”的人物,因为她打球非常拼命,常常在危机时刻救球队于水火。关注体育比赛的朋友都知道,无论是团队运动还是个人运动,“大心脏”的运动员都是相当厉害的。

陈招娣的打法也很清晰,非常适合团体运动,利于教练布置战术。陈招娣的特点是擅于快攻,防守能力优秀,反应快,弹跳出色,适合做二传和接应。在八一队的优异表现,也让陈招娣受到了国家队的关注。

1976年,陈招娣就进入了中国女排的集训队伍,教练正是后来跟女排队伍一起创造了历史的袁伟民。

在中国女排里最初的几年,陈招娣的水平一日千里,本来就凭借着稳扎稳打的技术立足,有了足够的比赛经验,加上袁伟民的指导,已经是国内排球界相当有名气的一号人物。加以陈招娣“大心脏”、“敢拼敢打”的打法,被人冠以“拼命三郎”的外号。

起初的几年,中国女排的成绩虽然都在前几名,但始终不算好。直到1981年,国家决定组建国家队,陈招娣被体委点名,要她做女排的领队。队伍里有郎平、孙晋芳,还有熟悉的教练袁伟民。

于是,陈招娣就和他们一起,在1981年让世界排球进入了中国女排的时代。

秘鲁世锦赛,中国女排在最后的决赛跟东道主秘鲁相遇。面对这个老牌队伍,中国女排丝毫没有胆怯,3比0横扫比赛,拿到了中国第一个排球世锦赛冠军。

紧接着,是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在决赛再次对上东道主美国队,同样的,再次横扫,以3比0的成绩战胜美国队,拿到了中国第一个女排奥运会冠军。

日本举行排球世界杯,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7战全胜,最后战胜古巴队,拿到了中国第一个排球世界杯冠军。

前斯洛伐克世锦赛,中国女排8局全胜,蝉联世锦赛冠军。自此以后,中国女排成为全世界唯一能够拿下“五连冠”的排球队伍。

中国女排的名声,也从那时候开始让全世界的女排队伍胆寒。那时候的中国女排,统治力不亚于同时期的中国乒乓球。中国女排创造了神话,而领队陈招娣,自然是其中居功至伟的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功臣。

虽然在对比赛的贡献上,陈招娣并不如郎平等人,但陈招娣的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们,也影响着后来的中国女排。

运动员的生涯,往往是大起大落,带着辉煌光荣顺利退役的人其实很少,只是因为这些人都很出名,所以我们比较熟悉。陈招娣则不在此列。创造了女排的历史后,陈招娣因为打法拼命,身体也逐渐出现了问题。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大概是早年陈招娣训练过度产生的病根。在比赛中最严重的一次伤,是中国对日本的一场世界杯比赛,陈招娣不小心扭伤了腰,但咬牙打完了比赛。这次的腰伤后来跟随了她一生。

家伙是那个后来大大小小的病痛,陈招娣无法继续在一线拼命比赛了,于是退居幕后,到了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

后来的这些年里,陈招娣虽然脱离了运动员的身份,但一直没有忘记过中国女排,一直在为了女排事业奉献心血,她先后做过主教练、领队、干事、局长、副部长,一直到2006年7月14日,中央军委批准陈招娣晋升为少将。

陈招娣也就此成为了体育界走出的第一位女将军。

即使如此,她还是心系体育界。王治郅进入NBA以后,中国要参加世界比赛,要他回归训练,但为了NBA的事业,王治郅找借口不回国,作为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就亲自出面,找王治郅和他的家人谈,最后交回了王治郅。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招娣也坚持在赛场上,给中国女排的比赛当解说员。

无论走到哪里,陈招娣始终都没忘记自己是中国女排的一员,也没有忘记过女排精神,在任何时刻都为了女排事业发光发热,直到去世。

因此,陈招娣的葬礼上,人们会如此悲伤,因为她们送别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友,更是一个女排灵魂人物,一个逝去的时代。

直到今天,陈招娣的故事和她的精神,仍然深刻影响着女排精神,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具有极其有力的价值。

如今,东京奥运会即将开始。中国女排的队伍再次踏上了奥运会的赛场,2019年,这些年轻的女孩们接过了前辈手里的旗帜,重新让中国女排回到世界之巅。这一场奥运会,也让我们期待她们的表现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排将军陈招娣葬礼:曾助王治郅归国,郎平、孙晋芳郑海霞悼念
体育界唯一女少将 女排拼命三娘离世 郎平曾将其抱回酒店
曾经五连冠的女排,太难了
2013年陈招娣的葬礼,郎平哭得不成样子:来世我们也要做好姐妹
回忆80年代老女排:战无不胜终成全民偶像
峥嵘岁月!忆老女排5连冠 35年前1人断骨抗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