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熟度有三个层次,可惜大多数人还活在最底层......

一个人如果做了很多好事,就很少做坏事。

一个人做惯坏事,要转成只做好事,会很难。

这是非常典型且普遍的两极思维逻辑方式。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不自觉的倒向了,以“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惯性判断。
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比如:

控制得了情绪,处理得了危机。

不断地抛弃形式,去看本质。

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0%事情,与别人无关。

喜欢的东西依旧喜欢,但可以不拥有。

待人接物让人舒适,并且不卑不亢。

不会随波逐流,被他人的声音所绑架。

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他不再用不是一就是二的世界观去看世界、看问题、看他人以及看自己。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
一个人的成熟度就可被分为三个层级:

层级一:黑白对立、正邪对立、好坏对立。

层级二:黑白之间有灰色地带—灰度思维。

层级三:两极正反面本是一体,可以相互转化。

01
第一个层级:清晰的两极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带着“非黑即白”视角在看待每天发生的一切。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和人都能被分到对立的两个面上。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在好坏之间、对错之间有一条绝对的边界”。
大多数人直到工作结婚生子,都一直保留着这种坚定的“好坏观”或“黑白观”,于是常会说出“这人是好人”“那人是坏人”的话。
当这种从小到大的教育渗透到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并逐步巩固下来时,就会形成凡事都有“清晰两极”的世界观。
而如果在此后的人生中,又恰好缺少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且没能注入新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这种“清晰两极”“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A,要么B”的世界观就很容易被固化下来。
在职场上就有这样的管理者,当她觉得某个下属好的时候,就会给她委以重任、赞赏有加。假如这个下属有一两件事情没能做好的时候,她就会立刻在心里将她打入“十八层地狱”。
有的下属在被迫离职后的很多年里发展得都很不好,她提起被管理的前后反差,“为什么她会那样对我?在那之后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很多管理者,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一直以“非好即坏”对待团队和下属,没有中间地带。这样做的后果是:她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伤害到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02
第二个层级 :灰度哲学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第一层级,能够来到第二层级的人,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人,他们是抱持“灰度思维”的人。
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水至清则无鱼”的意思。
任正非曾说:
“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除了对错之外的第三种生存思维,和决策依据。
对人的灰度观,意味着我们允许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而不是说,如果一个人是好人,那他在道德上就必然是完美无瑕的。或者如果说一个人非常能干,他就可以能干到各样事情都是100分。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改革开放早期,小平同志用一段灰度思维理论(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解决了改革开放是“姓社”,还是“姓资”的路线讨论,也解决了政治制度过度指导市场经济的问题。
抖音的老板张一鸣:
从程序员转型CEO之后,曾经非常痛苦。因为CEO每天都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后来他认识到:“它反正是个概率分布,你就做最佳决策就行了。”这里的概率实际也是一种灰度思维体现。
在如今这个时代,所有人都能随意评价别人,或轻易给别人下定义,说他是英雄或者“流氓”,说他是男神或者人渣。
真实世界可从来不是这样简单划一、一分为二的。你说他是“英雄”也好,“流氓”也罢,其实都只看到了他的某一面。
人性是如此的复杂,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
03
第三个层级:两极相互转化
老子说:福与祸之间是会相互转化的。
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但对转化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只有很少的人才懂。
福与祸本是处于两极,怎么会相互转化呢?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假如,你把一件事放到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或足够大的空间中,它的转化就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
我们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看不到转化的发生,那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塞翁的马跑到了胡人的驻地,他丢失了自己的马。于是,人们前来宽慰他,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几个月后,丢失的马带着许多良驹回来,人们又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
后来,老人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人们前来安慰他。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一年后,胡人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死伤众多。唯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住了性命。
在短时间内看,一件好事就是一件好事,它不可能变成坏事。但是,一旦时间拉长,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而坏事则能变成好事。
一个人从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好不好、处局势度健不健康,到能否正确地决断事物等等,都与其成熟度有关。
一、单面向V.S.多面向
一个人在成长进程中,对周遭事物的斟酌,最早大多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物,然后逐步进展到能够同时统筹多种事物。大部份人都曾看过的现象:一个小孩子在餐桌上伸手要夹较远处的菜时,常常会不经意地碰翻了靠近自己身前的杯子。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小孩子想要伸手穿过杯子往夹菜时,脑海中只专注于要夹的菜,而疏忽于杯子的存在,因此很轻易就把杯子碰翻了。
随着年龄渐长,我们逐步学会同时留意到二件、三件不同的事物,这类现象发生也随着下降。
一个成熟、有火候的人,则会把各种相干的事物一起纳进来做整体的斟酌,例如,思考这件事情假如这样做,其它相干的事物会产生甚么连带的变化;假如一个人能同时统筹到更多相干的面向,则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越成熟、火候越深。
二、有形V.S.无形
一个人假如只能用眼睛、耳朵来意识事物的存在,而没法用想象、体会的方式来感知事物,便没法体认到无形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然而,无形事物所的价值,却永久大于有形的事物,因此,一个人从只能看到有形价值,进一步到能够体认无形价值的存在,便反映出这个人的成熟度与火候。
我们的工作,所取得的工资收入是有形的,工作的学习成长环境却是无形的,而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带给个人能力更大的成长,与更好的发挥,个人得到的成绩也因此更高,所以其价值远高于有形的薪资。所以,越是成熟的人,则越能够认知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会选择好的环境以谋求更大的无形价值。  
三、短时间V.S.长时间
一些付出,投进以后可以马上回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相当诱人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被此吸引,因此在思考与决策上便轻易偏向于重视眼前立即的效益,却未能重视、或没有耐性从事长时间的耕耘,构成所谓的“短视”。
一个成熟的人,则能够忍耐短时间效益不明显的现象,而选择长时间耕耘,寻求长远的效益,我们说一个人“有远见”,意思便在于此。
因此,我们从一个人对事物的判定与决策上,是偏向于只求短时间效益,或是晓得寻求长时间效益,即可以衡量出这个人的成熟度如何。
四、相对V.S.尽对
世界上所有事物几近可以说都是相对的,而非尽对。好与坏之间,并不是100分与0分的截然二分。“好”有可能70分的好,也多是90分的好;“坏”则多是59分的坏,或20分的坏。
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习惯于用尽对性的角度来判定事物,只有“好”与“坏”的尽对二分法。而一个成熟的人,对事物则晓得用相对的逻辑来看待,而具有较精准的判定力。

综上所述,当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的成熟度时,可以从他的行事作风来观察其思考、决断一件事物时,是不是能常常统筹到多个面向、是不是能看到无形的价值、是不是重视长远的效益,和对事物的判定是不是能用相对的逻辑,藉此来衡量。

灰度哲学和两极相互转化,

都是应对世界不确定性一种思维工具。

第一、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

第二、接受世界事物的不完美。

第三、划出个人安全的边界。

第四、提升自己的决断力、有效力。

第五、用时间而非一时得失来衡量事物

第六、将好与不好的兼容生出第三极

第七、看得起小事,握得住大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趣谈两极哲理 - 辑二、灵性思考 - 两极哲理 :来自新加坡的文明,带您走向成功的人...
逆向思维:万物有形亦无形,无形那部分决定了你的最大价值
王力平与《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节录
奇门遁甲之何为阳遁?何为阴遁?
几千年前的古老智慧:宇宙的一些法则和秘密
从有形到无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