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片的表达

 

照片的表达

——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一 

 

一、照片的二维性

 

   在照片上看到的景致实际上与我们肉眼观察的真实世界并不一致。图片的空间维度只是二维的,而上帝赋予我们的双眸却能够看到三维世界。

    那么照片依靠什么来展示三维空间呢?摄影人一直努力着借用隐藏在画面中的线条营造一种透视效果,或用虚实描述远近,或借助光影加强立体感。其实,他们都是依赖于观片者对现实世界视觉的已有认知,近大远小,近糊中实远虚。摄影人的努力只是为观片者在二维空间内“看到”三维内容提供便利条件。

 


  【图1】  你看到了什么?抽象的线条和图形在这个画布上分布,它们在垂直画面的方向上有远近之分吗?

   没有!它们处在同一平面内。这就是二维空间上给我们的视觉效果。

   如何在平面上表达三维的图像,绘画似乎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学过绘画,但我知道他们要学一个叫“透视”的概念。

 


【图2】 左边的立方体是我理解的绘画方式得出的结果,同时我认为照片也是这样反映世界。而我学的机械制图立方体要画成右边这样,这样是没有远近感的,可绘画能够给人以远近的透视感。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符合我们双眼看到的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我的意思是,绘画要借助观画者自身的对真实世界的视觉认知。

 

   现在,我们把【图1】的抽象图形和线条还原为真实的图形和线条,我们会突然发现距离感出来了——


【 图3】

      我们知道远处的人比近处的人矮,所以两个穿红衣服的人在远处。

      我们知道山比人高,山看上去比人还矮,一定是在很远的地方。

      我们知道风车很大,但现在看上去很小,所以它们很远。

      我们知道天很高,无论是否贴在头上,它都是很高的。

        ……

 

    所以我说——照片的第三维度是依靠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视觉认知。

    (a)因为拍摄人在拍摄时直接感受了现场、随后也有现场记忆,容易忽略观片人的距离认知;(b)又由于照片的二维性,某些原本之间有距离很立体的元素却被帖在一起,看上去失去了距离;——从而形成视觉干扰。

    

   有时这种二维导致的距离缺失也会被我们利用,如下图这位姑娘,站在鸟巢里拍照手持奥运主火炬的英姿。

      

     【图4】实际上火炬还离她二三百米远呢。可以注意到姑娘对面的游人大多数都在起着对画面的破坏作用。但拍摄的时候,由于肉眼焦距只是在姑娘和那个蹲着的拍摄者两个目标上,真实的距离弱化了其他人干扰的可能。可拍出照片来,二维空间不再给我们的视觉留情面。

 

 


【图5】 利用二维的特性,再加上使用长焦,将景色压扁,使这一反映城市拥挤的主题更加突出。

 

 


【图6】观片者除了用对远大近小的认知判断“前后”和“距离”,遮挡也是判断“前后”的方法。图中的男主角虚化的身影遮挡了女主角的一部分身体,那么我们的视神经和脑海里故存的知识告诉我们,男在前女在后。如果两个人一起静态地站在与镜头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一个实、一个虚,那看上去会很不舒服。为什么呢?脑子里故存的信息不支持这种状态。

 

  小结一下:图片是二维的,我们有双三维的眼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好,或者不好。我们摄影中要注意的是怎样克服“不好”,利用“好”。比如图六的虚化遮挡。

 

二、照片的宽容

 

   相机不如我们的肉眼宽容。我们很多能看见的,它却看不到,比如图片有的暗部细节全无,可当时我们拍摄的时候是看见的。相机还会过曝,也会将一些我们肉眼能看见的细节曝飞了。

   相机比我们的肉眼宽容。我们很多看不见得,它却巧妙的记录下来。比如你在漆黑的夜里,加上三角架,把相机打开B门(长时间曝光),你会发现相机居然记录了你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小结一下:我们的肉眼和飞蛾一样也有趋光性,我们可以利用照片的暗部特点去减弱或消除一些不想要的元素。我们可以利用过曝,突出那些还能留下画面中的元素。

  


 【图7】小剧场,演员后面侧面也是观众。我的眼睛是能很清楚地看见他们的。可我拍摄的片子黑暗已经把他们隐藏起来。

 

 


【图8】过曝丢失都是不重要的、或者是不好,何乐而不为?

 

三、照片的虚实

 

   三维的眼睛是看哪儿哪清楚,不盯着哪儿哪就虚或者无。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不是这样,它已经把实的部分的前后距离定死了(景深),在景深之外的就是虚的。而大多数情况下,照片又比现实世界小的多,方寸之间我们的眼球不需要转动多少角度,我们的眼睛在一个近似焦距上就把虚实同时看了!

 

   小结一下:视线是最容易被清楚的目标吸引,我们可以利用“虚”来解决一些我们不愿意停留在照片上的元素。

 


【图9】 如果将蜘蛛远处的背景全部都叠加在蜘蛛网和蜘蛛上,我们还能看见什么?幸亏镜头能够制造景深,能够虚化掉混乱。

 

 

四、照片的语言和语言

 

 

  下面这幅图片我和被拍摄者有过探讨。我们先看一下:

 

 

【图10】

 

(1)从画面看,主人公的表情有些痛苦,大汗淋漓,面前还有个什么东西好像在骚扰他,他试图驱赶这个骚扰。

   怎么回事?——

   让我们看看这段文字说明:北京顺义发生的大面积密丝蒂咔果虫虫害,不但给当地水果种植带来危害,其成虫还开始扰乱人们的日常生活。

   

   停,——请再看一下图片。

  

    ……

  

   然而,真相并不是如上所述——

 (2)这幅片子首先让图片中的主人公(被拍摄者)感到快乐,他自己看懂了——因为他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

  (3)拍摄这幅片子的人也觉的这幅片子很有趣,当然拍摄者自己很清楚当时是怎么回事

  (4)拍摄者将片子提供给另一个博友,那位博友也觉得抓拍的好,神太好,很有趣。因为那位博友也去的拍摄现场,也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

 (5)上述的那位博友将该图片刊发在自己博客的一组图片中,配合着标明的博文的标题,配合着现场一些其他图片——于是,a.同去的博友看到此幅图片顿时感到了无穷的乐趣;b.认识图片中主人公,知道他们去但自己没有去的人;c.其他的看客也看明白了!

 

 

下面是才是真实的:




【图11】


    我相信您看懂了!他是在蝴蝶园里招蝶照蝶,蝴蝶喜欢上了他。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1.图片的语言虽然丰富,但它有依赖性。它依赖于观片者的知识、知道。组图的其他图幅先将一些信息告诉我们,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理解【图10】的趣味所在,即使我们和图片中的主人公不相识、不知道他去蝴蝶园去拍摄蝴蝶。

   那么,这样一个特性使得图片中的一些元素可能会起到干扰主题或者帮助主题的作用。摄影者应该仔细地回避一些元素,或者利用一些元素。

 


【图12】即使不考虑构图的美观与否,左边的大箱子都毫无疑问地引起观片者的注意——它是什么?这个电器控制箱只能给没有这方面“知识”或“知道”的人两种选择——迷惑;揣摩。而图片中真正的主体的被关注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图13】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风电场大风车的巨大,但小汽车的尺寸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是有一个定式的。借用大家对小汽车尺寸的认知,等待着小汽车驶入画面,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参照,从而判断风车的巨大。

 

2.组图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相互可以起到支撑作用。

   图片的幅面的有限的,我们要考虑单幅图片的简洁美观、主体(主题)突出,我们不希望繁杂的元素都挤在一个图片相互干扰,那么我们可以借用组图的特点。

 

3.图片与文字语言相互依存
   有摄影者说:一图胜千言。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这种片面逐渐就会演化为不重视图片背景内涵的了解与探索,只满足表象的走马观花。

  理由是:图片的理解依赖于观片者已有的认知,观片者的学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世界了解的领域不同、兴趣不同……等等,那么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文字语言告知他还不知晓的部分,使他能够理解拍摄者提供的画面。

  同时,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思索的方式实际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指挥着摄影者拍出有思想的图片。语言在脑海里的淡化,只能最终反映到他的图片中,失去思想的图片当然也就失去文字语言支持的必要。

  摄影作为一种传播文化,必然要具备传播媒体的整体性和与周边事务的关联性,缺少必要文字说明的画面肯定会出现难以安身立命的境遇。特别是新闻、人文纪实摄影,文字根本就是不可少的;风光摄影的文字也会帮助观片者理解片中景致的地域、时间、季节、历史等,感受如拍摄者亲临的自然之美。

 

 

    就这样吧。回看了一下,真够啰嗦的,能够看到这的人将来一定不简单。感谢如嫂、庚王虎、阿咚提供图片。下一篇,说说后期的地位。

    实在是有些枯燥,那就回答个小调查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肉眼识别二维码,总共分几步?
怎么拍?
肉眼永远看不到的神奇照片
【我做过的讲座大纲】
【100%是怎么回事?】
如何用 PPT 制作海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