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0条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脉得浮涩,荣卫不足也;脉得沉弦,木入土中也。荣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土中则里急。惟表虚里急,腹中急痛,所以先用小建中汤,以其能补荣卫兼缓中急,则痛可差也。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知涩为荣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小柴胡汤,按法施治也。成无己去黄芩加芍药,疏外调中,其说亦是。
汪琥曰: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尺、寸俱弦,少阳受病也。今阳脉涩而阴脉弦,是寒伤厥阴,而不在少阳也。寸为阳,阳主表,阳脉涩者,阳气不舒,表寒不解也。弦为木邪,必挟相火,相火不能御寒,必还入厥阴而为患。厥阴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则腹中皆厥阴部也。尺为阴,尺主里。今阴脉弦,为肝脉,必当腹中急痛矣。肝苦急,甘以缓之,酸以泻之,辛以散之,此小建中为厥阴驱寒发表平肝逐邪之先着也。然邪在厥阴,腹中必痛,原为险症,一剂建中,未必成功。设或不瘥,当更用柴胡,令邪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又以小柴胡佐小建中之不及也。
前条辨证,此条辨脉。前条是少阳相火犯心而烦,其证显;此条是厥阴相火攻腹而痛,其证隐。若腹痛而非相火,不得用芍药之寒。《内经》∶“暴注胀大,皆属于热。”此腹痛用芍药之义。
或问腹痛前以小建中温之,后以小柴胡凉之,仲景岂姑试之乎?曰非也。不瘥者,但未愈,非更甚也,先以建中解肌而发表,止痛在芍药;继以柴胡补中而达邪,止痛在人参。按柴胡加减法,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其功倍于建中,岂有温凉之异乎?阳脉仍涩,故用人参以助桂枝;阴脉仍弦,故用柴胡以助芍药。若一服瘥,又何必更用人参之温补、柴胡之升降乎?仲景有一证用两方者,如用麻黄汗解,半日复烦,用桂枝更汗同法。然皆设法御病,非必然也。
先麻黄继桂枝,是从外之内法;先建中继柴胡,是从内之外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甲乙同气,甲木不降,则寸脉涩,乙木不升,则尺脉弦。甲木上逆,而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膈,乙木下陷,而克已土,法当痛见于腹胁。木气枯燥,是以其痛迫急。肝胆合邪,风火郁发,中气被贼,势难延缓,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急痛,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若不差者,仍与柴胡,再泻其相火也。
此申明首章腹痛者,加芍药之义。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脉涩为气不足,阴脉弦为水有余。气不足而水有余,则气与血俱衰弱。胆汁由十二指肠下注回肠者,并为寒水所遏,不得畅行。阳微而气郁腹中,所以急痛也。桂枝汤本辛甘发散,助脾阳而泄肌理之汗,加饴糖以补中气之虚,但令脾阳内动,而气之郁结于足太阴部分者,得以稍缓,所谓「急则治标」也。此先予小建中汤之义也。小柴胡汤方,「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腹中急痛服小建中汤不差,则此证不惟扶脾阳而建中,抑当疏营瘀而解外。脾本统血之藏,而外主肌肉,肌肉为微丝血管密布之区,阳气外痹,则营血内阻。小柴胡方用柴胡以资汗液之外泄,用芍药以通血分之瘀塞,使血络无所阻碍,汗仍得畅行无阻,寒湿之内沍者解矣。寒湿解而胆汁之注于肠中者,不复郁结为患矣,此不差与小柴胡汤之义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主要是论述少阳夹虚的证治。就是小柴胡汤证兼有中气不足
少阳的肝胆之气最能影响脾胃,如果这个人里虚了,尤其是脾虚了,而少阳之邪还存在,那么它就能影响脾气的不和,发生腹中急痛的问题。这样就有一个先扶正后驱邪,先治脾而后和解肝胆的方案。
先与这个提法,就有一个试用、权用的意思。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提法,就像咱们普通人说话,这事儿怎么办?他有两个问题,咱们是不是先解决这个事儿,再考虑那个活儿去。这里有一个商量、试探的口吻。这是先与两个字。这个证既可以用小柴胡汤,又可以用小建中汤,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不是给他先吃小建中汤啊?就这个意思。阳脉涩,阴脉弦,弦是少阳的脉,少阳病见弦脉,就像太阳病脉浮,弦脉是少阳病的主脉。脉浮取跳得很涩,沉取又很弦,这样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少阳胆经有邪、少阳之气不利,见了少阳的主脉,这没有问题,但是涩脉,又主血虚,又主气血虚寒,气血不足的一个现象,所以这个人夹虚。阳脉涩,阴脉弦就说明这个人虽然是有少阳证,但是夹虚,气血有点儿不足。
法当腹中急痛,法就是按照这个病的规律来说,这个人应当肚子急痛。急是什么?是拘急,肚子里拘急,痛是疼痛,腹中拘急,痛得还很厉害,叫急痛。脾是主腹的,所以这个人脾气虚。少阳病再加脾虚,少阳之邪影响脾,脾就更虚了,所以就拘急而痛。这怎么办?是先用小柴胡汤,还是怎么地?就像太阳病,尺脉迟者,先给他吃小建中汤,后来尺脉起来了,咱们再给他吃麻黄、桂枝,是吧?这个也是一样,是先给他吃小建中汤,先与小建中汤健脾,缓解拘急,缓解疼痛。建中,顾名思义,能补中焦,建中补虚而缓拘急的疼痛。小建中汤里有饴糖,饴糖是个甜药,就是麦芽糖,这个药吃下去既能够补血又能够补虚,因为是甜药,又能缓解筋脉的拘挛,所以它能治腹痛。同时,方中有六钱芍药,芍药能平肝胆,于土中伐木,在脾里就把肝胆木气给平了,有这样一个好处。所以先给吃小建中汤。吃了以后,脾气足了,肝胆之气平和了,他就好了。这是一个方面。
如果不差者,吃了小建中汤肚子还疼,没好,看起来光健脾是不行的,还要给他吃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那就要加减了,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因为它加减法里,少阳证要出现了腹中痛的,要减去黄芩,加芍药。对比之下,一个是扶正的,一个是和解少阳的,两者不同。先给他扶正,扶正不好了,然后再用小柴胡汤。
关于这一条,我倒有一点儿个人的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商榷了。我在临床看这种病,这两种情况都有,有腹中急痛者,也有胁下急痛者。在临床上要这么看,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这点要肯定下来,小建中汤是治腹中急痛的,虚劳腹痛小建中;也有胁痛的,不要单看一个腹的方面,胁痛的也可以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
那个时候我带同学《伤寒论》实习,看一个肝炎病人,他就是胁痛,吃了好几付小柴胡汤,胁痛都解决不了,人也没有劲儿了,不爱吃东西。脉弦而软,跳的还没有劲儿,后来就想到这一条了,说是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的,那是指肚子痛说的,肚子痛和胁痛差一点儿,反正他是虚,急食甘以缓之,急食辛以散之。《内经》治肝有两个法儿,要肝虚了,肝里血不足了,肝急了,血不能养肝,急食甘以缓之,吃甜药;要肝气郁积了,就要吃辣药,辛以散之。甘以缓之,辛以散之。一个是治气的,一个是治血的。我就给开了一个小建中汤。吃了就见好,胁就不痛了,后来吃了30付,这病就特好。不光这样,化验肝功能也都有好转。
小建中汤这个方子,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用多说了。这个方子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芍药而加胶饴,就是加饴糖一升而成。桂枝汤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脾胃就是调和脾胃的阴阳、气血,这是桂枝汤的特点。所以,他脾虚,腹中拘急而疼痛,这个得要说一说。什么叫腹中急痛?它有两个特征,一个就是用腹诊,你摸他的肚子,他的腹肌,就像成条儿,拘急、痉挛,一条一条的,这是一个特征。另外,他个人感觉肚子痛的时候,肚子里的肌肉往里抽,一顿、一顿这么抽的那样的肚子拘急疼痛,这是另一个特点。为什么这样?因为虚,血也不足了,不能够滋润、营养肌肉筋脉。再加上肝气的郁结,就腹中拘急而疼痛。所以在桂枝汤里加芍药、饴糖,饴糖是缓中补虚之药,缓中补虚,能够缓解肚子里拘急,补脾气之虚,所以叫建中。加芍药,酸甘化阴而于土中平木,它能够缓解拘挛,能治血脉的痉挛。对于腹中疼痛,腹肌痉挛,这个方子效果是很好的。小建中汤还能够调和脾胃病而出现的阴阳不和,什么遗精啊,什么发热啊,将来在金匮里讲,这儿就不讲了。
我们从这一条要悟出一个道理。《伤寒论》397条,就是397法,法就是法则,都是有指导意义的,都反映客观的规律。譬如小青龙汤证,我们讲了,青龙就是怕肾虚,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肾虚的人慎用。小柴胡汤对于脾虚的人,脾太虚了,不要认为小柴胡汤有人参、大枣、甘草,就认为有恃无恐,就像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有白芍、五味子,那用点儿怕啥的,里边有保肾的,有保肝的,芍药能够养肝阴,五味子能够保肾阴,用一点儿小青龙汤有什么不可?但是,肾气虚的也是不行,它保不了。小柴胡汤虽然是有人参、大枣、甘草,如果脾气虚了也不行,不能够有恃而无恐。为什么?小柴胡汤主药柴胡配黄芩,柴胡的剂量又那么大,苦寒的药还是厉害的,对于脾气虚和脾阳虚有寒,小柴胡汤用的时候就要考虑了。以后我们有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就得加干姜。这一条是先用建中,后用柴胡。为什么不先用柴胡?就因为有一个脾虚的问题。如果脾太虚了,还用小柴胡汤,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要先与小建中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脉涩”就是脉浮涩,谓之阳脉涩。阳就指着外面,浮取脉涩,但是按着呢脉弦,上下弦直有力,那么这类的脉呀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虚有寒,那么营卫不足于外了,所以阳脉涩阴脉弦,那么这个是小建中汤的脉,中气虚嘛,虚者生寒嘛。那么中气一虚,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营卫气虚,阳脉涩,涩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脉也涩,这是一个说法。那么根据这个,“依法当腹痛”,但是这个弦脉呀也为少阳脉,阳脉涩,真正少阳病,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气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气尽嘛,咱们头前也讲了,阳脉也是涩,那么按着脉弦,这是少阳病,那么小柴胡汤证呢也是腹痛,所以这类的脉,“法当腹中急痛”,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这个急痛啊也可以说是拘挛痛,拘急痛,现于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呢,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脉也弦。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这是小建中汤证,那么这个脉同时都存在。这个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我们讲很多了,里要是需要温补的,必须先救里,这个是先里后外,这个少阳在半表半里,里之外呀。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既有小建中汤证,也有柴胡证,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点没好,总是这个疼没完全好。没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为这个脉,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那么根据这种脉,这个病人的肚子疼,这种脉应该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当急痛”。那么既可能是建中证,也可能是柴胡证,得先怎么治呀?得先温里。这个里需温需补都得从里治,这个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我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一段也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是阳脉涩阴脉弦,根本这个脉呀既有建中证,也有柴胡证,在这个治疗的结果上来看,所以先与小建中汤,这也是一定的治疗的步骤,要是没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汤主之,绝对能好的。
小建中汤这个药啊,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原来芍药是3两,现在是6两,这个芍药就治拘挛痛,腹发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是不行的,得搁饴糖,大量饴糖,他搁1升啊,这个1升啊拿现在说是1碗,就那个茶杯呀1杯,我们平时开药都搁1两半,这个饴糖甜,是甜都能补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是解表的,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中虚有寒而腹急痛,它是这么一个用法。那么这个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里虚而表不解,腹痛,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咱们说甘温除热呀,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肠结核腹痛发烧,我用这个方子治过,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呢,不是整个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

子恒试注
患太阳伤寒,浮取脉涩,提示表之荣血不足;沉取脉弦,弦脉主痛,也是少阳主脉,为血弱气尽、邪入少阳之证,一般情况下,无论是荣血不足还是邪入少阳,都可能会出现腹中拘急疼痛的症状,此时既可以用小建中汤建中补虚,缓急止痛,也可以小柴胡汤去芩加芍药和解少阳,兼止腹痛。但治疗顺序宜先里后表,且此时腹中疼痛为急,故可先予服小建中汤缓急止痛,服后若其余病证未好转,再选择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自我测验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复制可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100条
夜读伤寒-10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00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
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 +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00】【101】【1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