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第一章第8条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第8条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上之至谓时至,下之至谓气至,盖时有常数而不移,气无定刻而或迁也。冬至之后甲子,谓冬至后六十日也。盖古造历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依此推之,则冬至后六十日,当复得甲子,而气盈朔虚,每岁递迁,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当以冬至后六十日花甲一周,正当雨水之候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为雨水,天气温和之始也。云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

清·吴谦《医宗金鉴》

冬至之后,得甲子日夜半,少阳之气始生,天渐温和,气之常也。若未得甲子,天即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气未应至而先至者,是来气有余也。已得甲子,阳气渐盛,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气应至而不至者,是来气不足也。若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气应去而不去者,是去气太过也。若天过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气应至而甚者,是至气太过也。太过者,其气淫,则薄其所不胜,乘其所胜也;不及者,其气迫,则所胜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胜薄之也。此《内经》所谓谨候其时,气可与期。余皆仿此。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此条承上文“非其时色脉”句来言非时之色脉,虽为人病,实为天气使然。上工负裁成辅相之任,所贵知天时之变,而补救其偏弊之色脉也。夫天以从温而热,以至大热;复从清而寒,以至大寒,一岁凡十二月,以统二十四节。人亦由少阳历阳明而至太阳,复由厥阴历少阴而至太阴,手足凡十二经,以应二十四气。天之初温,起于冬至后之甲子。则人之微阳,应于足少阳之胆经,历冬至后之四节,而终手足少阳之气焉。天之初热,交于雨水后之甲子,则人之正阳应于足阳明之胃经,历雨水后之四节,而终手足阳明之气焉。天之大热,交于谷雨之甲子,则人之亢阳,应于足太阳之膀胱经,历谷雨后之四节,而终手足太阳之气焉。三阴仿此。仲景假古经之文,而设为问答者,盖谓除却冬至后之甲子天气温和,所谓时至而气即至者为平气。天气平,则人之色脉亦应,而病者少矣。若夫早至、迟至、寒气不去、热气太过,皆为天地乖舛之气,而生人遂多非时之色脉。大乖舛则大不应,小乖舛则小不应。知此则寒热之宜、五味之用施之各当,业此者其可忽乎?举一冬至后之甲子,则夏至后之甲子可反悟矣。举一冬至后之甲子,则雨水、寒露等节后之甲子,又可类推矣。旧注不特肤陋,且将此条注为本经闲文,全用不着,以致如来放五色毫光之佛手竟同赘疣息肉,悲哉。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难经》: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复得甲子,阳明旺,复得甲子,太阳旺,复得甲子,太阴旺,复得甲子,少阴旺,复得甲子,厥阴旺。旺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天人之所同也。

五行之序,成功者退,将来者进。冬至之后,甲子之日,夜半之时,少阳初起。少阳之时,一阳始生,天气渐向温和,节候之正也。以未得甲子,而天因温和,来气太早,此为未应至而已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来气太达,此为应至而不至也。以既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能解,此为已至而不去也。以方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应至而太过也。此天气之不正。

天人同气,人之六气,随天之六气而递迁。《难经》: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人气不正,则脉不应时,而太过不及之诊见矣。此亦切而知之之法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此一节,论天时气阳之愆伏(愆,太过也。伏,不足也),以见病气所由受,未至而至数语,当是古医家言。师特借冬至后甲子以起例。古者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则冬至后甲子当在正月。曰「夜半少阳起」者,不过略言阳气初回,《内经》所谓「春三月发陈」之期也,当此期内,地气方得温和,春未至而地气转阳,故曰未至而至。皮毛早开,风邪易袭,多桂枝证。若时令当温不温,即为至而不至。设当春令阳回之时,而天气忽然大寒,春行冬令,是谓至而不去,皮毛未开,寒邪中之,多麻黄证。若春气方回,忽然大热如盛夏五六月,春令夏行,是谓至而太过。汗液大泄,津液早亏,多人参白虎证。四气之转移,莫不皆然,此特一隅之举耳。得甲子不过陈述故训,勿泥。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以司天运气,辨太过不及,以合三阴三阳,为察证治病之权衡也。经云: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徽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然阴阳升降进退皆从二至为始也,故仲景以冬至之后甲子夜半起少阳,其义正合《内经》冬至四十五日,三阳开泰之意,以正来岁一年时令太过不及,则二甲子起阳明,三甲子起太阳,四甲子起太阴,五甲子起少阴,六甲子起厥阴,而终一岁。盖冬至之后甲子,乃一阳齐于地面,将发来春温令,若未得甲子而天得温和,时令未至,其气先至,为未至而至,经谓来气有余。若已得甲子天未温和,而时令已至,其气未至,为至而不至,经谓来气不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乃新令已至,旧令不退,为至而不去,亦旧气有余,新气不及。若已得甲子,即当天温而反如盛夏五六月时,为至而太过,亦为来气有余也。然时正则人民安和,或遇不及则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太过则失时之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故当占时令之蚤晏则知六气之虚实,然后治病无失。后人妄议仲景三百九十七法,无一言道及运气,非略之也,盖有所不取也。嗟嗟!既无一言及之,此上下二条,所谈何事?要知不读《金匮》之陋矣。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问曰:有时未至而气至,有时已至而气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十一月冬至之后,值甲子日夜半为少阳所自起,至于正月中雨水为少阳方起而出地之时,少阳王而万物始生,天得温和,此天气之常也。今以未得甲子,而天气因先温和,此为时未至而气先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气犹未温和,为时已至而气不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时已至而应去而不去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时已至而太过也。由此推之,冬至后值甲子日起,少阳六十日,阳明六十日,太阳六十日,太阴六十日,少阴六十日,厥阴王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而岁功成。人在气交之中,有因时而顺应者,有反时而衰旺者,有即因非时异气而致病者,医者可不一一而知其由来乎?

此一节论天气而不及医,然随时制宜之道,在其中也。尤在泾云:上之至谓时至,下之至谓气至。盖时有常数而不移,气无定刻而或迁也。冬至之后甲子,谓冬至后六十日也。盖古造历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依此推之,则冬至后六十日当复得甲子,而气盈朔虚,每岁递迁,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当以冬至后六十日花甲一周,正为雨水之候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为雨水,天气温和之始也。云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窍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有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如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无忤耳。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指出气候与节气相适应,气候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而发生疾病。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气候各不相同。冬至之后的雨水节(即第一个甲子日的夜半)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气候规律。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转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时令未到。如已至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此为至而不去,是时令已至雨水节,而寒冬之气犹然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太热如盛夏之时,此为至而太过,是时令已超过雨水节,则为至而太过。总之,凡是气候未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之气候,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而发生疾病。

子恒试注

学生问:“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分别是什么意思?”老师答:“冬至之后第六十日的夜半时间,是少阳之时,少阳之时则阳气开始化生,气候开始变得温和。如果未到六十日,天气就已经开始温暖,是未至而至,时未到而气已生;如果到了第六十日,天气没有转暖,是时已到而气未生;如果到了第六十日,天气依然寒冷,是时已到而阴寒之气不退;如果到了第六十日,天气温暖如五六月盛夏之时,这是时已到而阳气生发太过”。本条旨在阐释季节交替时,气候的正常与异常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转而产生疾病。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勿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第3条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第4条: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第5条: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第6条: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第7条: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第8条: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第9条: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第10条:师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第11条: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第12条: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第13条: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㯏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第14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6条: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熟读成诵

第8条: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
夜读金匮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九五)第九篇·六节藏象论
气行论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