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74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24)

从本节开始,我们开始讲阳明篇。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寒热变化的本质,太阳居于人体体表,人体内的余热主要是依靠体表作为“终端”散出去的。因此,“太阳”是人体热量最大的一个系统。
“阳明”指的是人体的胃、小肠和大肠等。《伤寒论》这种“六经”的分类方法,不同于西医解剖学的划分和人体结构的划分。实际上,这种分法是以人体对热量的使用和代谢进行分类的,虽然与人体的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度,但主要是以寒热变化的“系统”来划分的。
人体的皮肤是居于体表面积最大的一个系统,人体的胃、小肠、大肠是居于体内表面积最大的一个系统。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食物需要热量进行支持,同时,肠胃道也是人体内重要的热量交换和代谢场所。但是肠胃的余热最终也是要通过皮肤传递到外环境去的。一旦得了太阳病,胃肠道的内热就缺乏有效的渠道散出去,就是传统中医概念所说六经的“传”。
人体是一个非标准的模型,不同的体质在遭遇伤寒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伤寒论》的条辩中,仲景实际上融入了这个原则,条辨融入了不同体质对疾病的不同身体反应。
179.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也。
这一条讲了阳明病三种类型。阳明病可以从太阳病转化而来,人体的津液是人体传送热量的载体。所谓“脾约”是指脾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津液不能在人体肌肉当中分配流动。当皮肤当中流动的津液不足,人体皮肤散热不好,内热就很容易在胃肠道积蓄导致内热,即所谓的太阳阳明。

所谓“正阳阳明”,指的是胃肠道自身的循环不好导致的内热积蓄。
少阳指的是“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三焦是人体水液进行二次分配的场所,如果发汗小便过多,则会导致肠胃干燥出现大便难。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本条说明阳病的特征主要是肠胃堵塞。
181.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也,此名阳明也。
    说明了导致了阳明病的原因可能是过度的发汗,导致腹泻或者过度利小便所致,这些原因均会导致人体津液损伤。如果出现了大便干、大便难,都是转向了阳明病。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有太阳表证的时候,人体皮肤气血不足,风寒缩小关闭毛孔就会感觉到冷。当内热积蓄在胃肠道出不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热。内热出不去就会强迫出汗。
183.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伤寒在得病的初期,往往是发烧怕冷。一般发不起烧的人,通常是身体水分津液不足的人。人体的存水(血液、津液)能力决定人体的健康水平,往往存水能力强的人身体的热量也充足。干瘦体质的人在感受风寒很容易快速转化为内热,出现内热。

通常而言,儿童较成年人更容易发热。原因是儿童身体单位重量的基础热量大,儿童身体内的水分含量也显著多于成年人。随着衰老和体质下降,身体的存水能力就越来越下降,单位重量的热量产生能力也明显下降。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观察到,儿童皮肤肌肉的水分特别多,而老年人的皮肤明显干涩萎缩。因此儿童在遭遇伤寒时更容易发热。人体将体内的气血运行到体表实际上也是一个散热的过程,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气血运行的能力已经下降,所以内热更容易壅堵在体内,出现各种上火症状。
184.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怕冷的感觉是皮肤上的气血供应减少造成的(血液带着氧气燃烧产生热量)。感冒初期,风寒作用在皮肤上,人体血液内收会感觉到冷。但是随着人体毛孔收缩闭合散热机能下降。内热积蓄在肌肉当中散不出去就会感觉到热。人体胃肠道是人体热量交换中心,其中的热没有地方再“传”。
185.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风寒侵袭皮肤毛孔收缩内热不能散出去,发汗没有发透,胃肠道就会出现内热。伤寒本来应该出现无汗恶心,如果出现了多汗,则是内热淤堵出现在肠胃,变成了阳明病。
186.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当人体内热积蓄在身体内出不去,就会出现大脉,脉搏摸起来大而有力。

18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是为阳明病也。
     “手足温”是区别病在太阴或者少阴的重要指证。少阴指的是人体的心肾,心肾是人体产生热量的“动力泵”,如果心肾不足就会导致手脚冰凉。如果仅仅是脾胃不足,手脚还不会冰凉。脉“浮而缓”反应了脾胃运行人体津血的力量不足。
   太阴主管运化人体的津液,如果津液中有了多余的水分,就会产生湿,湿会导致身体发黄,但如果小便通畅,说明血液当中的水分可以被排出去,不会出现黄。如果出现了七八天还大便硬,则是出现了阳明病。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如果伤寒由太阳转为阳明,则会出现以内热为主,出现容易出汗和多汗。
189.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伤寒论》当中提到的“中风”,经常指的是风寒从皮肤当中的经络入侵人体。阳明胃经的经络在人体正面,经络负责传递人体的能量和热量。风寒入侵经络会导致内热沿着胃经进入到人体嘴巴,出现口苦咽干。胃经也经过了人体的腹部,出现的发热恶寒,脉浮紧,都是说明的病邪作用的地方还在经络,没有进入肠胃,如果过早的使用了下法。则会导致胃肠道的津液流失出现腹胀小便难。
190.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中医是寒热视角,热量是驱动人体运行的能量单元,如果肠胃冷,则运行无力,通常没有胃口不能吃饭,称作中寒。如果还能吃,说明风寒作用的地方还在经络,称作“中风”。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如果肠胃冷,则不能吃饭。人体肠胃是吸收水液进入血液循环的场所,肠胃过冷,水液也很容易积攒在胃肠道不易进入血液循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会导致水分在血液中滞留的时间过长,不能有效代谢出去身体的“余热”而出现虚热盗汗。由于胃肠道冷,胃肠道的蠕动减弱,大便就会出现前硬后溏。“前硬”是因为胃肠道动力不足,大便滞留在直肠处时间过长;“后溏”是因为肠胃冷,对水液和营养物质吸收不好。
192.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歙歙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小便不利,说明血液当中有水分滞留。人体的热量实际上是靠水(血液)流动来产生的。小便少也意味着人体的血液循环不足,冷和湿滞留在关节一方面会导致关节疼;另一方面会导致多余的废热也不能被排出体外。内热积蓄在体内容易导致急躁发狂,出汗是人体排出内热的反应。人体依靠谷气(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能量单元运行身体的水液),如果水液运行不好则会导致多汗。脉象能“紧”起来,说明人体的血液循环还比较充足。遇到冷可以做抵抗。
193.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人体肠胃热量比较充足的时刻。阳明病通常在这段时间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归真讲伤寒:1—5条
《伤寒论》5-6解析
第236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4)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条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68)
白话伤寒论5)太阳温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