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在戏曲界才高、品端、人美,能够做她的学生,是非常幸运、幸福的



          编者按: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情操。在河南戏曲界,就有一位卓有建树的研究员,诲人不倦的师者,她既是学生事业的老师,也是学生人生的导师。

他们既是师生,又是忘乎辈分与年龄的挚友。又是一年教师节。年复一年的时光在眼前渐渐远去,他们用心维系的“亦师亦友”的情谊却始终很纯粹,其间的故事更令人动容。

良师益友殷殷情

文/蒋见朝

     从小我就常听长辈说,感恩,尊师,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经历过青春叛逆期后,我带着这种行为准则和教导过我的师长相处,谭静波老师就是其中非同寻常的一位。

未识其人,先识其文。在没有认识静波老师之前,我就非常喜欢她的文字了。


未识其人,先识其文

那是中学时代,我偶然得到一本九十年代出版的某期《中国戏剧》。被其内刊发她撰写的《阎立品舞台艺术的美学品格》一文,所深深吸引。在以往的印象中,评论文章大都过于理性,缺少艺术、通俗和生动。然而,静波老师文笔清新晓畅,既灵动又不乏理性的思考。她的句式多是复合式的,在简单句的基础上不断附加上定语式或状语式的修饰,不仅加强了文字的抒情性,而且让情感反复咏叹,说理层层展开。一改学术文论的刻板与枯燥,颇有散文的品格和韵味。读来使人感到特别熨帖和舒服,有种越看越有滋味的感觉。

第一次见到谭静波老师,则是在2008年暮春的一天。

那天,春光明媚,我趁周末时间赴郑州观看河南电台戏曲广播“周末大戏台”百期庆典的首场演出。当晚散戏后,在中州影剧院门口的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她:身材高挑,着装精致得体,很适合她的气质和外形。两条长长、黑亮的麻花辫儿自然垂在胸前,足以让人在一瞬间凝聚视觉焦点。神态如和软的春风,神采奕奕的笑容给人一种没有距离感的亲切。当时,我还是个青涩、羞赧的少年,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飞一般冲到她身边郑重见礼,“谭老师您好!我是从外地赶来看戏的学生蒋见朝,很仰慕您的才华…….”临别时,她不仅爽快地留了电话,还带着真挚的笑容合影留念。现在忆起,心里还是满满的幸福。


谭静波与本文作者蒋见朝在一起

次日晚上,我去中州剧院看“百期庆典”的第二场演出时,静波老师特意托人转赠我一本亲笔签名的专著——《豫剧文化概述》。我受宠若惊,如获至宝。此前,豫剧的基本知识只是在我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我格外珍视《豫剧文化概述》一书,但凡遇到不解之处,都会适时向她讨教。那时,她担任着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要职,平素需要为之操心、应对的事务很多。所以,我一般不会贸然打电话惊扰她,交流往往是通过短信来完成的。问答交谈的过程是缓慢而延期的,有停顿和等待,反倒有种书信时代的美感。(直到今天,我们使用最多的沟通方式还是互发信息)有些比较深奥的话题,怕我通过短信无法真正消化,就回过来长途电话为我释疑解惑。有个阶段,她一连在河南电台戏曲广播做了好几期节目,纵论了豫剧旦角流派艺术不同的风格,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我持续收听了好长时间,但有期节目因故落下了,感到很遗憾。她知道后,很快就把那期节目的光盘快递给我。凡此种种,都让我历久难忘,深受感动。

由于那些年身在外地求学,所以我和静波老师会面的机会很少,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如果说我与她感情的产生,则是临近毕业实习前夕,她以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戏剧家》杂志总编的双重身份,向时任《河南戏剧家》杂志执行主编陈静女士大力推介我,使我顺利地进入到戏剧媒介这个领域。我们的交往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第一位女研究员谭静波

由于每期杂志开印前,都要经静波老师终审。我在报道戏剧新闻时,爱夹杂评点评说的成分。由于涉世不深,多少有些意气风发的轻浮。她直接或间接地为我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及时纠正了很多欠妥之处。我们还经常在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上会面。我因此有缘亲聆她及业内众多专家的高见,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益很深。她发言的每一句话都铿将有力,有着独具的自信和昂扬。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坐在主持席的她总是聚精会神地侧耳倾听,并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感记录在本。会议间隙,不少人会上前与她打招呼,交谈。她很有人望,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不仅如此,她还借机热心地把我推介给身边的同仁们。通过她,我对业界开始熟悉起来,结识了很多师友。可以说,我对戏剧圈的了解及人脉的建立,都有赖于她的开蒙和引领。

初出校门那年,我和同学们一样,面对的现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有很多的困顿和迷惘。静波老师古道热肠地现身说法让我倍感温暖与力量,鼓励我大胆放手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并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我曾受友人之托,组织业内方家去外地观看演出及参加研讨会。由于我人微言轻,加之缺少这方面的经验,静波老师就推掉了其它的事务,特意留出时间全程为我“壮胆”,确保了事情的周到、顺遂。再者,很多名家托她撰写文章,她就有意识推介我,给了我大量独立写作、历练的机会。

每当一篇文章完稿,静波老师总会细心地为我指出缺陷,甚至连一个用词,一个标点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记得有个阶段,我特别喜欢在写作时刻意引用名言名句及使用生僻词,甚至一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她发觉后及时给我提出了严厉警告,按照她的要求,我乖乖地做了相应的调整。她看后觉得有改观,但是还不够,我就改完了再请她抽空看,直到她认可为止。她曾这样对我说:“从框架搭建到构思行文,手法都显得俗套和粗疏,写得太实,缺少提炼和升华。你不要贪多求快,要放慢脚步,写得精一些……”就这样,我在她的点拨、指授下,一篇一篇接着写,好好地写,慢慢地写,慢出了品质。直至她看到《中国戏剧》刊发了我评论王清芬表演艺术的拙文,终于第一次表扬了我,并一如既往地指明了哪些缺点还需要改正,哪些不足仍需要充实……


谭静波(右二)主持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谭静波(左一)在豫剧《朝阳沟》诞生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谭静波在“曲剧宗师,一代名伶”朱六来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上致辞

近年来,由于纸媒的大势所趋,也逼得杂志自身的模式运作有了诸多的转变。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静波老师寄望我能够不拘旧格,有所突破。20147月,我抓住桑振君先生逝世10周年的契机,尝试着担纲运作一期特刊。刚刚接手,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压力接踵袭来,仅资金的缺口就一度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紧要关头,是她亲自出面协调,才取得了邯郸市东风剧团团长苗文华的信任与支持。在她全盘的统筹部署下,我在执行过程中从封面到栏目再到内容都作了很大的调整,所触及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得更好。那一个多月,我经受了脱胎换骨的洗礼,特刊的总体呈现也达到了预想效果。但是,我不想一直罩在她的声望下,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于是2014年冬,我再度向就职的《魅力中国》(文艺版)主动“请缨”,亲赴徐州与时任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韩梅达成共识,联手运筹了年度贺岁刊。那次的运作同样不乏争议,很波折,在决策和实施的上下贯通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但自始至终没有告诉她。直至正式出版后,她给我发来了一条长长的短信予以鼓励。透过字里行间,我感觉她在指正之余还是很欣慰的,或许她洞悉到,我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自信和锐气。


由谭静波统筹部署,蒋见朝执行运作的纪念桑振君逝世十周年特刊版式小样。

相识静波老师的这些年,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处于一个正在形成的关键阶段。当我心浮气躁时,她会尖锐地提出批评:“做一件事应该把心沉下来,不要功利性地在乎事后的结果。”记得有一次,她在电话里郑重叮嘱我,不要自满自足于某个小圈子,不希望我与名利场的利害关系构成瓜葛……她的警示与告诫,让我有一种“忽然开悟”的觉醒。在她因势利导的价值引领下,我掌握了一些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才能明白的奥妙。所以,她既是我事业的老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

几年前,静波老师举家迁居郑东新区后,离我的住处远了很多。她很体谅我平时工作的繁重,从不介怀对她礼节性探望。她总说,一个电话,一声问候,足矣!逢年过节,还嘱咐我早早回老家陪伴父母。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曾忘记腾出时间去看望她。实在去不成,就提前精心为她准备一份看似简单又富有心意的礼物。与此同时,还附有一张素净的卡片或信笺,上面是我亲笔为她写的一行行祝福的话。尽管我的字迹不够美观,但还是愿意为她写下心语。

静波老师追求品位,却不慕奢华,跟我一样爱吃一些老式的糕点,“喜欢素朴、清纯、自然的味道和情怀。”这种情愫,是这两年我才深切感知到的。我也渐渐明白了,她把麻花辫儿编扎得那般整齐、结实背后所隐聚的那份情结。

201658日,不知怎的,那天陡增了几分料峭春寒。我按照约定时间去静波老师家中搜集相关资料,畅谈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午饭时分。起身作别时,她和丈夫执意要留我吃饭,为我准备了足够丰盛的菜肴,仿若家人团聚。临别时,她见我穿的单薄,生怕受凉,就把丈夫的衣服添在我身上…….我执意推辞才作罢。返回途中,我收到了静波老师发来的短信,“到家了吗?感冒了吗?出门还是应当多穿点衣服啊。”正当我想把当天的感受写进日记里,才突然发觉是日正值母亲节。我的心,在那一刹那变得充盈温热……


谭静波在曲剧《瑶山春》中饰凤大嫂


谭静波在豫剧《红色娘子军》中饰连长

很多人都说,静波老师才高、品端、人美,不事张扬,但鲜有人知道,她曾是重点培养的戏曲尖子演员。后来虽然在演艺事业上空疏了,但在所倾心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应有的报偿。她的人生历程虽有着阶段性的跳跃和转型,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是把自己生命的激情燃烧起来投入到工作中。她是个有着极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一旦选定了忠于的学术领域,就会将之前各个阶段汇聚的能量集中一点放大开来,支撑她坚忍、执着地耕耘,最终取得了的丰硕成果与斐然成就。比如她承担过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艺术科研课题的研究,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作为研究员,她率先为河南争得了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的殊荣,并荣膺了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大奖。在任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期间,她不摆架子,不贪图享受,为申报、推动学术研究的课题而四处奔波。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切实有效的作为,投入到急需扶持和改善的关键处,并积极参与承办了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以及“情系中原”“艺海流金”等台港澳文化交流理论研讨活动。但她以一贯做人的原则,从未骄傲自夸地谈她的成就与贡献。她常跟我说:“我就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已,所以一直不太愿意张扬自己。”

谭静波与原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参加全国戏剧学术研讨会留影


谭静波采访豫剧大师崔兰田留影


李树建聘请谭静波为河南省剧协第七届主席团顾问

学术研究是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大量时间的。眼下的静波老师,精气神和心态还保持着强劲、充沛的激情,从未见她有过倦容。眼神里充满了光、力量和信念,带着青春般的笑容,行止风范充分体现着那份美丽、优雅的风华,正应了“思想纯净便决定人也精神”那句话。退居二线的她,日程安排得还是很紧凑,依然很勤奋地笔耕不辍,继续奉献自己,甚至不惜废寝忘食,将自己的身体健康都置之脑后……我曾多次提议,希望她能够分一点时间,辑集出版她的评论文集,让我能够分担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以此作为对她的一点回报。她说,手头上要紧的活儿太多了,腾不开手……意识到这点,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她“挡驾”了。

静波老师无论是学养还是人品堪称我的恩师。但在我的意念中,“恩师”这个词从来不需要挂在嘴上说,实际的关系比名义重要多了。与静波先生相识不过八年,却受益她太多的庇荫与恩惠,从她身上吸纳的精神力很丰厚。八年间,我遵循着静波先生授予的做人道理与行事准则,沉淀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改变。她让我学会了,经受挫折、经受打击时不是消沉,而应积极的想办法去应对。一次次的成败历练也丰腴了稚嫩的翅膀,有了抵御浮华诱惑的定力,使我在迄今为止的人生路上基本还走得正……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不是仰仗她的关爱、提携和鞭策,我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在繁华的都市立足。

第二届中国豫剧节期间,谭静波偕蒋见朝拜望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2011年)


谭静波偕蒋见朝参加“新世纪河南导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2012年河南饭店)

我虽然是被很多业内师长“雕刻”出来的,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取代静波老师在我心中的特殊地位。多次被人当面问起,最钦佩她什么?我说,是她身上那股敢闯、敢为的拼劲儿以及一颗静水流深般的纯心。在当下我们的价值观极其混乱的这个时代,她给予我的精神激励是无法用金钱和权势来衡量的。所以,能够做她的学生,是非常幸运且幸福的。同时,由于她的心态很年轻,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忘乎辈分与年龄的朋友。彼此多是心灵与精神的联系,维系的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很纯粹。所以,我在生活、事业乃至爱情中遇到的喜乐、忧愁,都很愿意向她倾诉。她也愿意作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的挚友。

我是个分外重情,又很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人。文字于我,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今年是静波老师进入学术研究的第30个年头,权以此文献上学生最为诚挚的敬意与谢意吧!


良师益友情谊深——谭静波与蒋见朝  

    原载201607月《东方艺术》(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本次刊发略有修改。插图照片由蒋见朝搜集整理。 

   

    作者:蒋见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选豫剧《五更惊雷》
豫剧“须生泰斗”、唐派掌门人“盖豫北”——贾廷聚
河南省豫剧三团
新时代戏曲需要发展流派艺术
杨红霞:我为艺术生
河南省豫剧一团送戏下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