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庐·文化‖杨仁恺:“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之九)

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



 

(九)

我国绘画艺术本来奠基于图工画师的世世代代辛勤实践的积累,到头来,他们的成就被埋没,落得个“粗野”、“庸俗”的恶名,这是很不公平的。客观的历史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士大夫打入画坛,最早是在两晋之际;当他们站住脚跟之后,于是大造與论,为自己抬高身价涂脂抹粉,说成是“高贵的事业”,“不朽的业绩”,说什么这都是“轩冕”之士的“功劳”。试问:在他们以前若干世纪遗留下来的,许多丰富多彩的作品,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他们肯定会瞠目结舌,无言可对!

随着封建社会日趋腐朽,于是对文人画的强调愈是突出,从前面一章中可以多少看到它前后发展的一些脉络。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用“书画同源”一说,作为他们的所谓“理论”根据。由于画工长期处于被压迫剥削的地位,穷困终身,哪有闲情坐下来吟咏和临池。正与之相反,士大夫阶层竟抓住这个要害立论,说什么不懂书法就不能作好画,“面目尘俗”。事实上,书法本身就代表了文人士大夫,两者的关系原不过是一而二或二而一的。无怪乎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早有这样一种论调:“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冑,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此论点对后世之影响极为深远,它既涉及“工画者多善书”,又涉及“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冑,逸士高人”。请看哪里有画工的一席之地!所谓“自古”一语,对张氏本人的概念,“古”不过两晋。可是在两晋以前若干世纪,有什么根据举出“衣冠贵冑”和“逸士高人”的画家来呢?为了强调他的论据,在同书中的“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章里,又进一步阐述了书画同源,实则以书法为画法之母,所列举的人物,都是一时名家,即“衣冠贵冑”,借以密切文人画与书画同源的、渊源。原文是:“……惟王子敬(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同笔同法。……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 (宋摹本)

张氏关于文人画与书画同源的关系的论点,至此已发挥到了极点。照他说来,画工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简直把书画同源当作文人画的同义语而合二为一了。

有必要指出,张彦远的论点,愈到后来愈有所发展,对书画同源中“书”的涵义,一面作书法解,一面又当作诗书解,也有当作气韵、气味解,最后仍归之于士大夫独具的“特色”。说一千道一万,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了自己的阶层利益需要出发。北宋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学士,对此也不甘后人,提出“意气”、“俊发气”的条件,说什么对画工的作品“看数尺许便倦”,立场十分鲜明。所谓“意气”和“俊发气”,就是后来人们在评价别人作品时所常提起的“书卷气”。他们贬低画工重形似乏“意气”,亦即郭若虚说的“气韵”。归结到一点,他们以为只有“士人画”深知诗文和书法,又精笔墨。所以才具有“俊发气”。然而,士人画的历史毕竟有限,而源远流长的民族绘画传统,应作如何评价?如说我国绘画到两晋之后,才算进入艺术之林,依靠文人画撑持场面,岂不是违背历史,割断传统了吗?

 郑虔 峻岭溪桥图

宋人郑刚中在论及郑虔、阎立本优劣时,也强调“气味”,不过,他是在文人画内部作比较,但涉及“画工之笔,必无神观”。又与宋人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的“古之所谓画士,皆一时名胜,涵泳经史,见识高明,襟度酒落,望之飘然,知其有蓬菜道山之丰俊,故其发为豪墨,意象萧爽……”论调大致相近。所谓“经史”与“诗书”同义,“意气”与“意味”无殊。总的是邓椿在《画继》里所阐明的观点:“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院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也是一脉相通,不分轩轾。

明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写道:“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学书又须胸中先有古今。”他这里既提出祖述张彦远的观点,又说“胸中先有古今”,如果不是士大夫有条件翻读历史文献,胸中就不可能有古今,此说又与张彦远“衣冠贵冑”何异?李氏还在:《墨君题语》中对这二说法发挥得更为明晰。写道:“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子瞻(苏轼号)雄才大略,终日读书,终日谭道,论天下事;元章(米芾号)终日弄奇石古物;与可(文同号)亦博雅嗜古,工作篆隶,非区区习绘事者”李日华在这个问题上涉及的颇为全面,把书画同源和士大夫的关系拉得更为紧密了。

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有段记裁,颇有意思:“……惜乎学画而不学书,则谬矣。余动容起而言:‘画乃别途,何用书为?方砥力于青丘之杰表,又何劳乎于蚕头之细事哉?’先生厉声日:‘是何言也?豪輸雄胆,何谓细事?且书画双观,驱驰并驾,各尽其美,足称画者。’……试看书而不画者有之,未有画而不书者。”

请看布颜图以老师自居,对他的学生戴时乘提问的回答,真算得有声有色。布氏的观点为的是要维护文人画,既是文人,哪有不善书法之理?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其结论很难与客观实际一致。宋以前的画家,有的作品连一个名款都没有,单凭本人绘画的风格,就能认出是谁家的手笔,但无从肯定其书法如何。唐代画家韦偃、周日方、张璪、吴道玄的书法是个什么样子?不知道。想必是不以书名,要不然总会有零星的东西流传下来的。再说两宋的画家,李成为后世推崇文人画的代表,但其书法竟未得一见。李伯时的作品冠绝一时,他的法书仅见一处篆书和几个字名款,用它和同时期的书家相较,大有逊色。就以文人画极盛时期的元代几位大家而论,钱舜举、黄子久、王蒙、高克恭、李澄均非书法见长;尽管从这时起,诗书画统一形式出现,不等于每个人都是“书画双观,驱驰并驾,各尽其美,足称画者”,仍然是以画为主,否则,又何必称之为“画者”呢?

我们很高兴在清代能出现像戴时乘这样一个人,独排众议,敢于出面驳斥老师的书画同源之说,可惜积重难返,有如大海中投下一粒石子,激起一阵微波,随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随后仍然是书画同源的论点弥漫者,好像从来也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清中后期画家王学浩在《山南老屋论画》里引用王翚的论点:“王耕烟云:‘有人问如何是士大夫画?曰:只一写字尽之。’此语最为中肯。”

一个“士大夫画”,一个“写”字,一个“最为中肯”,说明文人画与书画同源的关系根深蒂固,无法动摇。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只要这个社会基石没有变,书画同源之说的传播就有它可靠的广阔市场。不但如此,作为意识形态,它将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一遇到适宜的气候,就要生根发芽。尽管我们经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封建意识的尾巴拖得很长,一些上层建筑始终渗透它的影响。书画同源一说之所以仍在今天被一部分人信而不疑,原因即在这里。我们对文人画的认识好理解,对书画同源就不易辨识,又是何缘故呢?前者具有鲜明的标记,而后者却相当隐蔽。通过本章对两者的具体分析,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原来是一对孪生子。自从人类社会分化为阶级以后,世界上没有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又何况书画同源一说是文人画的理论基础。一系列的材料,充分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所在,想必不会再有任何疑窦了。

节选自:《沐雨楼文集》之“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

云庐艺社编辑整理


-------杨仁恺------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相关章节:

云庐·文化‖杨仁恺——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一)

云庐·文化‖杨仁恺——关于《唐宋元集绘》几个问题的探讨

云庐·九友‖张继刚:诗韵九首

云庐·研究‖避难与行踪(石涛的心性与笔墨研究)

云庐·文化‖杨仁恺——对董其昌在我国绘画史上的评价

云庐·九友‖张继刚——乐府诗三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书画名家”:明代士大夫的业余精神
山水字画欣赏 (五幅)
韩刚  中国画论解读(二十一)——东坡论画(选)解读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
宋代文人画与元代文人画的异同?
【视点】元代和明代“文人画”的演袭与变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