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庐·文化‖杨仁恺:“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之十二)

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



 

(十二)

有关书画同源之说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它在各个时期中的具体内容,同文人画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等方面,作不同程度的阐述,就有可能使读者多少窥知概略,或者帮助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本章企图探讨书画同源之说,究竟于民族绘画起过何种作用?是推进它的进程向前发展,还是阻挠,甚至使之倒退?抑或是在客观上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未便全盘否定呢?一千余年中,提到的都是肯定的占绝大多数,其中以人云亦云的居主要地位,却很少对这个问题予以认真探讨,作出科学的判断。于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得以流行无阻,人们的习非成是帮了它的忙。

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书画同源之说的功与过,在前章中对它只指出阶级社会背景,故未得就其影响本身的艺术效果作出分析。在晚唐张彦远提出这个论点的当时,尽管所反映的中心意识是为士大夫文人画争取社会地位,由于画师们原来的实力还很雄厚,只不过“吹皱一池春水”而已。到了两宋之际,论点与实践配合趋于紧密,在士大夫画中投下了酵素,多少起着些变化。同时,由于技巧与画种增添了新的成份,反过来对画师方面有所角成及。总的是,两宋时的士大夫画尚处于上升阶段,好些人还未脱离传统造型的基础,一味追求笔墨趣味,专门在形式上下功夫,只有苏轼与米芾是例外。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士大夫画,还是沿着传统以描绘现实为主;即或是历史题材,也以写实手法出之,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在山水、花鸟方面的成就,应予承认。南宋末和元代初期,书画同源之说日渐有了深度.和广度,已基本上渗透到每位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之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脱离生活,讲究技法,追求古人意趣。必须指出,元代离两宋未远,原来的写实基础仍在发挥作用,尽管渗透了书画同源的意识,犹存旧日风范,直到元末,余绪袅袅,惹起中外学者对它的垂青。

如果说诗、书、画这一形式的出现,是书画同源一说所直接导致的成果,未始不可以这样说。如何评价?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写意画的特征,它所表达的不可能描尽物态,于是意有未尽,势必辅之以诗,两种不同形式的形式如果使之固定下来,并代替其他所有的形式,那就会引出消极的因素。不幸的是,历史真的会出现螺旋式的迂回!

我国民族绘画发展的势头,到南宋后期已呈衰落的迹象,主要由院画表现出来,其中以山水画较为突出。它们风格雷同,构图简单,真有“千人一面”之感。是否受书画同源论点影响所致,还不能作出此种判断。这时期出现的梁楷、牧谿、龚开、郑所南诸家,有的原属画院中人,有的是逃世和尚,有的是嫉世愤俗之士,他们追求的是笔墨,未闻有强调书法兴趣的根据。但各具特色,把写意画的技巧提高一步。但毕竟挽回不了整个颓势的格局。

我说衰微起于南宋晚期,不能委过于书画同源。可是,元代正当进入历史的转折点,钱舜举和赵孟頫力主排斥南宋院画,复古即是为了排斥南宋院画。此中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就是赵氏与此同时,全面主张书画同源,也许他们的意图在于借此扭转局面,殊不知没有摸索到振兴民族绘画的真谛所在,离开了生活的写实传统,从事书法笔墨的情趣,必然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局:南宋院画的颓风既未得到拯救,复古中途夭折,画风日薄,每况愈下,这个责任与书画同源之说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也许要为此说抱屈,站出来质问:元代出过许多大画家,钱选、赵孟頫而外,还有后期“四大家”,怎么好说走下坡呢?从表面现象看,此问有理;但见微知著,由表及里,方可探骊得珠。此时有如一个肺病患者,面颊浮起一层红润之色,而内部组织早已千疮百孔,假象是容易迷惑人的。元代的病根何在?我认为这个时期开始摆脱对生活的理解,根子在讲求书画同源上。一个复古,一个书画同源,病入内脏,急转直下,如果说后期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的艺术成就值得称道,与其说是典型环境的生活高度概括,不如说是笔墨精熟,以技巧形式掩盖了生活的光辉。

王蒙 《青卡隐居图

元代的画风直接影响明代初期,两个时代的继承关系相当明显。惟此时文网森严,文人士大夫朝不保夕,在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置身于笔墨技法的狭小圈子里,它所发生的影响确实有限。最后转向于南宋画院,事实上是历史的一个回潮。这种回光返照的现象,并非偶然。终嫌元气不足,昙花一现。明中前期的杜琼、刘珏诸家,以元代绘事相标榜,曾经一度敛迹的以书画同源为皈依的文人画勃然兴起,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进入明晚期,士大夫中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王世贞兄弟鼓吹尤力,紧密地与朽腐的封建政权相表里。姑勿论他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其消极后果既深且远,一直通过清初的“四王、吴、恽”六家,传播下去,如水银泻地,元孔不入。所幸传统深厚,犹存现实技法于民问,但已岌岌可危了。

属于意识形态范時的书画艺术,它的盛衰,并不全部随着.社会的经济基础转变趋于一致,往往背適而驰,这虽然不能肯定是它的规律,总可以说是演变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般是以。文学艺术的历史为然,古今中外如出一辙。这不是属于本文探索的范围,留待以后,自有专门家从事研究。

原来没想到用如此多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谁知它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材料也较丰富,不觉放手难收,随着探讨的路子写将下去,中间为了要说明事物的始末,于是就多费一些笔墨,也许读者以为有离题之嫌,明知而故犯。

从我本意也即是意愿而言,想通过拙作多少对文人画这个存在千余年的问题,表达一点粗浅的认识,未敢自诩已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望展开讨论,共襄盛举。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如果由拙作而引起争鸣,从而导致光辉的结论,我虽无份享受味美的硕果,但是心情充满愉快,当不减于丰收者的欢快。

1978年

节选自:《沐雨楼文集》之“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

云庐艺社编辑整理


-------杨仁恺------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相关章节:

云庐·文化‖杨仁恺——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一)

云庐·文化‖杨仁恺——关于《唐宋元集绘》几个问题的探讨

云庐·九友‖张继刚:诗韵九首

云庐·研究‖避难与行踪(石涛的心性与笔墨研究)

云庐·文化‖杨仁恺——对董其昌在我国绘画史上的评价

云庐·九友‖张继刚——乐府诗三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字画欣赏 (五幅)
浅谈文人画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有哪些特色?
墨竹画论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竹石水墨画,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作品
明清书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