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北陶庄和青墩遗址全新世海退记录研究

  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岸线变化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可为未来海面变化情形下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苏北里下河平原东南部地区在全新世经历了复杂的海面变化和海陆变迁过程,本区存在着陶庄和青墩等典型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这为在本区开展全新世海面变化与新石器文化关系的环境考古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通过对陶庄和青墩考古遗址地层的年代学、海相微体古生物、孢粉、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地层标高精确测量,发现了陶庄和青墩遗址剖面的海退地层记录,精确测量了其海拔高程,并发现海退的发生与该区东部地区潮流砂堤和岸外潮流沙脊群的逐渐发育有关。在综合分析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陶庄和青墩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对比区域新石器文化发展和古地理环境演变特点,对里下河平原东南部地区早中全新世海陆变化及其与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环境考古研究,以揭示该区早中全新世海陆变化对新石器文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1)陶庄和青墩遗址地层下部含有丰富的海相微体生物化石和盐生藜科植物花粉,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分析也发现陶庄和青墩早期为滨海沉积环境。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发现,陶庄遗址剖面地层沉积环境经历了潮下或潮间带沉积环境-潮上带或河口边滩环境-陆相环境;而青墩遗址地层沉积环境则经历了开放的潮间带-半封闭的潮上带-陆相环境的变化过程。 (2)根据对陶庄和青墩遗址海相层AMS14C测年,发现陶庄和青墩遗址地层中海相层沉积时代分别为:10000-8200a BP和8100-7700a BP,说明陶庄和青墩分别于8200a BP和7700a BP成陆,且青墩成陆的时间比前人研究认为的时间早700a,而两处剖面海相层顶部海拔高程经GPS-CORS测算分别为0.9733m和-0.6428m(1985黄海高程)。 (3)通过分析陶庄、青墩及其周边地区的早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演变,发现里下河东南部凸起的古地貌形态是早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演变的基础,且末次冰消期海侵来自古长江口所在的东南方。早全新世长江口整体处在不断海侵的背景下,研究区却发生海退,应与10000a BP以来研究区东部潮成砂体和岸外潮流沙脊群的发育有关,他们的发育成长迫使作用于研究区的潮流作用不断减弱,在陶庄和青墩地区不断发生海退,并使陶庄和青墩分别于8200a BP和7700aBP先后成陆,转变为滨岸环境。后随南部长江口河口砂坝发育和苏北贝壳砂堤的发育,显著地阻隔了东部海水对本区的影响,遂成为湖沼环境。 (4)分析区域新石器文化发展历程,发现里下河地区西侧在7000cal. a BP出现的龙虬庄遗址因6300cal. a BP前后的海侵作用迫使部分先民迁离。与此同时,因里下河地区中部海侵阻断文化向北传播的可能,而此时已成陆并处在湖沼环境的里下河东南部的陶庄、青墩地区,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从龙虬庄迁离先民新的居住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掘 | 安徽三板桥遗址发现新石器至春秋遗迹
什么是化石?科普一下关于化石的小知识
第三节 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里下河的形成与海岸线的变迁
沧海桑田的诉说——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
泰山月 | 宁海史前土著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