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安民间故事,向那些讲述着记录着致敬

秃尾巴的虬白龙

 

人们总说是“龙生九子”,东海龙王养得更凶,生了十个儿子,最小的是条白龙,又白又胖,人见人爱。原来的九个龙子都大了,也都各奔前程去了,东海龙王就把小白龙留在身边当个惯宝儿养,什的都听小白龙的,要上天就上天,要下海就下海。

小白龙渐渐长大了,天天到虬湖里去游水。后来,他嫌虬湖里的水太小,听了一个蟹将说洪泽湖里水大,他就要到洪泽湖去游水,老龙王对它是一说一听,二说二听。哪晓得洪泽湖是个悬湖,湖底儿比平地还高一两丈,小白龙去一游,把水头搅得四五丈高,把周围的人和地都搅得什的都没得啊。

玉皇大帝知道了,本来要用屠龙刀杀了它。经不住老龙王再三哀求,最后才被打了一百狼牙棍,罚它变成一条白牛,到虬湖的一个姓王的农户家里去服十年苦役。

这个姓王的农户,为生了痨病的孙子娶了个六岁的童养媳来冲喜。哪晓得不到半年孙子还是死了,这个姓王的老头儿说是童养媳命狠、克夫,就把童养媳罚去养牛,住在牛棚里,吃在牛棚里,给白牛喂草、喂料、喂水,冬天天冷就倚在白牛旁边取暖。

一天夜里,劐闪响雷,风又大,雨又急,白牛直蹦直跳,一个炸雷一响,白牛挣脱了牛绳冲出门去了,只见一道白光直射过来,小媳妇当时就吓得昏了过去。

等到白牛回来,小媳妇还不曾醒,白牛就用舌头把她舔醒了。突然白牛说起话来了,白牛把十年前在洪泽湖游水犯下的罪行说了一遍,还说现在我是劫数已到,玉皇大帝允许我回到天庭去了。白牛说小媳妇人好,要谢谢她十年照顾的恩德,决定带她一齐上天,要她抓住自己的尾巴、紧闭两只眼睛一齐上天。

接着,白牛朝天上一看,又是一道白光射来。白牛说:时辰已到。就带着小媳妇上了天,小媳妇只听见两个耳朵边上的风声呼呼的响,越响她就把白牛的尾巴抓得越紧,突然间“轰”的一声,小媳妇不晓得是什的东西在响,眼睛露了一道缝儿,偷偷的看了一下子,接着又是“吱呀”一声,小媳妇连同她抓的牛尾巴都掉到地上来了。

原来,“轰”的一声是南天门开的声音,“吱呀”一声又是南天门关的声音,小白龙进了南天门,小白龙被小媳妇抓住的一段尾巴都被轧在南天门外面了。

小媳妇后来出家做了尼姑,仇湖人知道了这件事,扎了一条虬白龙年年春节都要舞,不过这条虬白龙一直舞到现在还是一个秃尾巴的龙,用来想念白龙变成的白牛。小媳妇还到处化缘修了一座白龙庙。

讲述者:蒋中西

记录者:蒋中西


灶神、桥神和牛神

 

老早老早以前,农家种田全靠人,风吹日晒,又苦又累。人间也就有了怨气,一直冲到南天门。

玉皇大帝聚集众位神仙议事,南天门一开,他就觉得一股怨气直冲过来。他就问太白金星:“这是一股什的气?”太白金星说:“这是人间的苦气,农家拉犁耕田地累死累活,苦得很啊。请玉皇大帝降旨,解除人间痛苦。”玉皇大帝就派灶神、桥神、牛神下凡,帮助农户解除痛苦。

灶神、桥神来到人间,不愿意受苦,想回天庭享福,又不敢走,怕没有做什的帮助农户的事,在玉皇大帝面前交不了差。只有牛神整天和农户的老小在一起拉犁、耙地、车水、拉车。

这一天,灶神、桥神实在熬不住了,想回天庭。灶神对牛神说:“牛神哥,我到天庭去一下,明天就下来,回来的时候我做好的你吃,烧热水你喝。如果我说话不算数,以后我吃你的屎也不嫌臭。”忠厚老实的牛神就让他走了,哪哓得他一走就不回来了。

桥神见灶神回了天庭,装出了一付可怜相,说:“牛神哥,我做了一个梦,伢儿生了病,我回去看一下,你给我行个方便吧。”牛神有点儿不相信他的话,他马上发誓说:“我说的全是真话,如果是假的,以后你在我身上拉屎我都不嫌臭。”哪晓得,桥神这一走,也是一去不回头。

一转眼冬天到了,人间的田地呀丰收了,什的都忙好了。玉皇大帝传旨叫牛神回到天庭禀报在人间做的事。牛神在人间和农户同甘共苦,和农户有了感情,不愿再回到天庭不做事享清福。玉皇大帝准奏了,他还回到了人间。

怕苦怕累的灶神、桥神犯了忌,被罚到了人间,让农户把牛屎做成饼子,晒干了烧锅,就是罚灶神吃牛屎; 桥神被子罚在河心上让千人踩、万人踏,还让牛神在桥上边走边拉屎。

灶神、桥神这是活报应啊!

讲述者:何乐

采录者:曹锦云


盐,出在仇湖

 

很久以前有一天,仇湖白龙桥下的湖塘边上歇了一只凤凰。一位老人见了就想去捉,走到靠近凤凰的时候,凤凰就飞掉了。

老人回去以后,想到了他家老人说过的一句古话:“凤凰不落无宝地。”说不定凤凰歇脚的地方真的有宝物哩!老人拿来了铁锹,在凤凰歇脚的地方挖了起来,挖呀挖呀,从早晨挖到晚上,又从天黑挖到天亮,一直挖了三天三夜,这块地方被挖到三丈三尺深,什么宝贝也不曾挖到,只看到下层的泥土颜色金黄金黄的,与其它的泥土不是一般的颜色。他想:这金黄金黄的泥土莫非就是宝贝?!他就挖了一块三五十斤重的黄土,放在蒲包里,用茅子草搓的绳儿捆扎好了,他要把这些黄土当成宝贝献给皇上。

老人背起蒲包来到了京城,得到了皇帝的恩准,走上皇帝坐的金銮殿,双膝齐跪献了宝。皇上见是一包黄土,马上发了大脾气,说是老人犯了欺君之罪,不由分说,就把他推出午门斩掉了。

老人被斩的事,引得一位老丞相日夜睡不着觉。他想这个乡下的老人,一不痴,二不呆,千里迢迢送一包黄土到京城来,其中必有缘故。他就叫人把这包黄土吊在一个偏殿的廊檐下面,准备慢慢的看看,解解这个谜。

一天中午,外面乌云直搅,响雷打闪,皇上在偏殿上吃中饭,陡然觉得今天御厨做的菜特别的好吃,高兴得不得了,当场叫太监拿银子给御厨发了赏钱,还要御厨天天做出这样好吃的菜来。第二天御厨格外下功夫,烧了和上一天同样的菜,想讨皇上更大的欢喜,哪晓得皇上一吃,觉得还不及上一天的菜味道好!皇上又发了脾气,把御厨师杀掉了。一连三天,杀了三个御厨师。

老丞相见皇上无辜杀人,心中很难过,就在偏殿上踱来踱去想心事。真是无巧不巧,老丞相走到装黄土的蒲包下的时候,从蒲包里滴下一滴水,顺着他的鼻子梁儿淌到了嘴边上,老丞相用手指头一抹,觉得嘴里的味道特别。他想,皇上吃的好吃的菜,莫不是菜里滴了蒲包里滴下来的水?老丞相马上叫人把装黄土的蒲包解开来,用水泡,再把淀下来的水放在锅里熬,最后熬出了白花花的细子儿,也就是现在的盐。

老丞相叫御厨师把这白花花的细仔儿放点儿在菜里,皇上一吃,连说和上次的菜一样好吃,马上问老丞相是怎么回事。老丞相说:“这就是上一回乡下来的老人献的宝啊!”皇上后悔不及了。

后来,老丞相派人来到仇湖,在老人挖塘的地方为老人做了坟,还在这里挖土泡水熬盐,先后花了三十年的光景,才一个盐场一个盐场的往海边上接。越到海边,盐越多。接到海边上正好是三十六个盐场。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先有仇湖三十载,后有三十六盐场”。

讲述者:徐龙祥

记录者:陆瑞林  王加年


女娲定寿限

 

天地是盘古开的,生灵是女娲造成的。各种动物的寿限也是女娲定的。因为女娲是人的老祖宗,人都称女娲是圣母。

人是先去问女娲的:“请问圣母娘娘,我们人过多大岁数?”

女娲说:“人啊,过二十年吧。”

人心里想,过二十年太少了。再问:“人吃什的杲昃、做什的杲昃啊?”
女娲说了:“人想吃什的杲昃(东西的意思)就吃什的杲昃,想做什的杲昃就做什的杲昃吧。”

接下来,马去问女娲:“圣母啊,我们马过多大岁数啊?”

“马嘛,过四十岁吧。”

“我们吃什的、做什的啊?”

“你们吃料啊,把人骑,替人拉车。”

马这么一想,过四十岁少是不少,就是吃得没有人自如,做得也苦,受不了啊。对女娲圣母说:“我们不要过四十岁,只要二十岁就够了。”

人在旁边一听,就对马说:“马哎,好死不如赖活哎,你不要的二十岁,就把我们人吧。”

马说:“你去问圣母吧。”女娲说了:“只要马愿意,这二十岁就把给人过了。”

第三个去问的是牛。

女娲说:“你们牛,过四十岁,但是吃饭……不!人是想吃什的吃什的,当然包括吃饭。料已经把马吃了。你们就吃草吧。做什么呢,帮人耕田、耙地、拉牛车吧。”

牛一想,不得了,吃得又不好,做得又太苦,我们不要四十岁,只要二十岁就够了。

人在旁边一听就说了,“你们有二十岁不要,也把我们人吧!”

牛说:“你去问圣母吧。”女娲又说了:“只要牛愿意,也把人去过了。”

第四个去问的是狗。

女娲说:“你们狗过二十岁。人吃饭,马吃料,牛吃草,你们狗只有吃屎了。也不给什么大事你们做,替人看门吧。”

狗一想,做的事倒清闲,就是吃得太差,转过身对女娲说:“我们不要过二十岁,十岁就够了。”

人在旁边一听,就向女娲要狗不要的十岁,女娲也答应了。

最后去问女娲的是鸡子。

女娲说:“把你过十岁吧,不过没得什的杲昃给你吃了,你自己找啊吃吧,找到什的吃什的,也不叫你们做什么事,雄的替人报晓,雌的替人生蛋。”

鸡说:“太不公平了,人有饭吃,马有料吃,牛有草吃,狗有屎吃,我们要自己找啊吃,只要五岁就可以了。”

人在旁边听到了,又向女娲要了这五岁的寿限。

所以,现在人能活七十多岁,马只能过二十岁,牛也只能过二十岁,狗只能过十岁,鸡子最多过五岁。

女娲给人定的本份岁数是二十岁,现在过到七十多岁,都是马、牛、狗、鸡的寿限,有兴旺的时候,有出劲的时候,有辛辛苦苦的时候,也有看门守家的时候,也有什么事都不做的晚年,比如早早起来喊喊伢儿起身,做做家务活计啊什的啊!

讲述者:许如琪

采录者:季征

公鸡叫  出太阳

 

太阳年轻的时候,想娶个老婆,就叫许多动物出来帮他做媒。很多动物都趁这个机会巴结太阳,唯独公鸡不搭理太阳,还牵着一匹马朝沙漠那边走。其他的动物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公鸡:“马要吃草,你为什的把马往沙漠里牵?”公鸡说:“我们头上一个太阳,夏天已经晒得吃不消了,如果太阳娶了老婆,再生出几个太阳来,地上的草总要晒煞了,先把马牵到沙漠里头去让他习惯吃沙子。”“叫马试着吃沙子?”其他动物一听,就再也不给太阳做媒了。

  太阳知道了,火了,一头钻到大海里去了。世上就黑秃秃的了,不少动物又埋怨起公鸡来了。

公鸡跑到大海边儿上“喔喔喔”叫起来,远处一听就像是“做媒噢”!又响又好听。太阳在海里一听可高兴了,以为有哪个动物替他做媒呢!就把头从海底下伸出来,转了半个圈儿看看是真还是假。公鸡见太阳出来了,又躲到太阳看不到的地方去了。太阳不曾瞟到哪个出来帮他做媒,一急一气,又钻到海里面去了。不过,太阳还是想娶老婆,公鸡呢,就天天早上叫,引太阳出来瞟,晚上再激他走、气他走。公鸡一天早上来一回,太阳也就一天出来一回。

讲述者:许如琪

采录者:季征

沧海桑田

 

很早很早以前,我们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一天,如来佛云游四方,看到这里一块田地都没有,就想了个法子要把这里长起田地来,就叫来了大鹏金翅鸟,叫它去看一下,看看哪里弄到烂泥。

大鹏金翅鸟飞呀飞呀,任他飞得多凶,总是飞不到边,找不到地,哪来的烂泥呢?实在飞得吃力的时候,就想找个什的杲昃歇啊子。它朝底下一看,正好看到水里有几片荷叶,旁边还有绿鸭道人在耍子,它就落下来对绿鸭道人说:“我已经飞了七天七夜了,想在你身上歇啊子。”绿鸭道人说:“好的,你歇就歇吧。”就让大鹏金翅鸟歇在自已肩头上。大鹏金翅鸟歇下来以后,就把自己来的事如一如二告诉了绿鸭道人,想请绿鸭道人帮忙找到点儿烂泥。绿鸭道人很乐意帮它的忙,就让大鹏金翅鸟歇在荷叶上,自己沿着荷叶梗儿一个猛子栽下去,隔了老半天才冒上来,说:“探不到底。”大鹏金翅鸟更着急了。绿鸭道人又想了个主意,用嘴从荷叶梗儿上抹下了一点儿烂泥交给了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带着这一点儿烂泥高高兴兴地飞回到如来佛身边去了。

如来佛对大鹏金翅鸟说:“要把这块长起田地来,这么点儿烂泥也够用了。不过,你一定要把嘴里的烂泥送到海边去,看不到海边千万不能丢!”大鹏金翅鸟又飞去找海边了。

大鹏金翅鸟飞呀、飞呀,一口气飞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是不曾找到海边。它实在飞不动了,往下边一看,见到一条鳌鱼,就想歇在鳌鱼背脊上,才要开口和鳌鱼说话,嘴一张,烂泥就掉在鳌鱼身上。烂泥这一掉,就看见料泥越长越多,朝四面八方直铺,一眨眼工夫,就长成了一大片田地。

如来佛赶去一看,看见田地长在鳌鱼身上,担心了。为什么?如来佛怕鳌鱼翻身,再把这块田地翻过去,就用酒倒在鳌鱼嘴里,鳌鱼被酒醉住了,就不容易翻身了。

不过,如来佛一想,  一时醉了总有醒的时候啊,鳌鱼一动,田地就要动啊!于是,如来佛就封了一个地藏王菩萨,专门来看管这条鳌鱼。

讲述者:徐宝元

采录者:周春喜


东长西塌

 

我们这块是黄海边儿,黄海边儿是东长西塌。我们这块年年往东涨,黄海的对面呢,就年年往西塌。我们这块的滩涂越来越多是个什的原因呢?是当初托塔李天王李靖向东海龙王借的一箭之地。

那时候,托塔李天王守在我们这块地盘儿上,不大。有一天他就去向东海龙王借地。

东海龙王听说要借地,就问:“天王,你要借多少地?”托塔李天王说:“不多,只借一箭之地。”

东海龙王想都不曾想:“借一箭之地不大,就借给你了。”

托塔李天王和东海龙王说好了之后,就把金咤、木咤、哪咤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叫他们到城楼上把自己用的一张大弓抬上来。说到这张弓,一般的人是拉不动的,只有托塔李天王拉得动,就说他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也拉不动,只有三儿子哪咤个子虽矮,人也小,就是力气大,他走到城楼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把大弓拿下来了。托塔李天子当着东海龙王的面,叫哪咤拉弓射箭,箭射到哪块,地就借到哪块。东海龙王心想,射就射吧,一般人一箭射出去不过二三里,没大头绪。哪晓得,哪咤这一箭射出去,不单是由于他力大无穷,再加上他脚踏风火轮的风力,那支箭就像长了翅膀“呼呼呼”的直向龙宫飞去,一直飞到东海龙王的后门口,如果不是龙宫后门挡住了,还不晓得要往东射多远呢!

托塔李天王说:“这一箭还不曾射到头呢,被你家后门挡住了,你可要说话算数啊!拆了龙宫让箭路吧!”

东海龙王已经目瞪口呆了,心想,这一回上当了。这个“一箭之地”太大了!不过,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头,只好认倒霉。反过来向托塔李天王求情:“说话算数,一箭之地照借,不过你要的这个一箭之地要容我慢慢儿让,我的龙宫搬家要拆、要砌,也要慢慢儿的拆、慢慢儿的砌啊!”

从此以后,黄海东长西塌,也是慢慢涨,慢慢儿塌的。我们这块年年长滩涂,就是与当年托塔李天王和东海龙王订了口头协议的。

讲述者:许如琪

采录者:季征


鱼米之乡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沿海这一带的人很少,地上不长粮食,河里没得鱼,人们就靠到海里打鱼过日子。

海边上住着兄弟两个,哥哥叫王大,弟弟叫王二,王大是个懒汉,王二是个勤快人,总是王二打鱼回来养活王大。

这一天早上,王大还在睡懒觉,王二就提着网下海打鱼去了。王二打了一网又一网,从早上打到日中,从日中打到晚上,一条小鱼儿也不曾打到。王二决定再打最后一网,再打不到就要回家去,准备挨饿了。

过一刻儿,王二收网了,奇怪得很,他下的网拖不动了,再用力拖的时候,看到网里有一条很大很大的鱼。他从来不曾见到过这么大的鱼,更不曾打到过这么大的鱼,就下劲拖住网不放手。渐渐儿的,渐渐儿的,鱼游起来了,把王二的小船儿拖住一齐漂走了。王二抓住网绳不放,跟着大鱼漂到海上去了。

不知漂了几天几夜,王二也累得闭上了眼睛。不知怎的,鱼不游了,船不动了,王二睁开眼睛一看,原来到了一个岛上。

王二上了小岛,岛上有一个草棚儿,门口坐着一位老太太,正在吃着什么香喷喷的东西。王二饿得要命,就向老太太要点吃吃,老太太说:“米饭吃掉了,只剩下一点锅巴了,你可愿吃?”王二听不懂老太太说的米饭呀、锅巴呀是什的杲昃,忙说:“只要肚子能饱,我都吃。”老太太进了棚儿,铲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搓成个团儿,用一块布包好,交给了王二,说:“孩子,带回家去吧,路上忍点儿饿,到家再解开来看。”王二接过布包儿,只觉得有一股和刚才闻到的一样的香味。他想,这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呢?不过,他听了老太太的话,把布包儿揣在怀里,又上了小船儿,奇怪得很,那条鱼又在网里把王二的小船儿往回拉。又不知拉了几天几夜,才回到海边。王二对鱼说:“你是一条好鱼,帮了我的忙,你回去吧。”就把鱼放走了。他忍着饿,回到了家里。

到家以后,他把布包儿一解,那黑团子金光一闪,铺开来了,铺到哪里,哪里就长出许多绿的东西来,过一会儿又长出了穗子,再过了一会儿,那穗子又变得金黄金黄的了,前些时在岛上闻到的香味又出来了。王二高兴得不得了,把这些金黄金黄的穗儿分给了大家。

王大见王二带回来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就问王二是怎么寻到的,王二就如一如二的说给老大听了。老大心想,如果我也寻到那个黑团子,就够我吃一世了。他决定也去试一试。

第二天,王大也起了个早,也学王二去打鱼,也到傍晚打到一条大鱼,也跟大鱼一起漂到那个岛上,也在小岛上遇到了那个老太太,老太太也给了他一个黑团子,王大也高兴得不得了,也把黑团子揣在怀里上了小船,那条大鱼也把王大朝回拉。哪晓得,王大想到了那香喷喷的好吃的东西,忍不住了,把老太太的话忘掉了,半路上把黑团子掏出来了,他正想吃,那个黑团子渐渐长起来,越长越多,越长越高,小船儿装不下了,就沉到海底下去了。王大呢,也就淹死了。

从此以后,这里的人们就年年把从穗儿上打下的籽儿撒到地上,又长出更多的金黄金黄的穗儿,再也不愁吃了,大家把这种金黄金黄的穗儿叫做水稻,还有那条大鱼,也在这里的河里散了籽,长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鱼。我们这个地方就成了鱼米之乡。

讲述者:谢友林

记录者:徐仁华


金哥儿和银妹子

 

古时候,大海边上有座土山,山下住着百十户人家。土山腰里有一匹石马,整天饿着肚子张着嘴,有几千年不曾吃过东西了。

山下有两个打柴的伢儿,男的叫金哥儿,女的叫银妹子,是兄妹两个,天天上山打柴,两个人心眼儿都好,天天上山经过石马旁边的时候,金哥儿总要问:“石马呀,你饿不饿?”银妹子也要问:“你吃不吃东西呀?”石马什么也不说。金哥儿、银妹子见到石马肚子饿得瘪瘪的,就把带上山来吃的食物分出一半来塞到石马嘴里,傍晚打完柴,还采些果子儿把石马解渴。一连三个月零三天,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一晃,到了夏天,石马嘴里的食物、果子堆成了一大堆,幸好有密密的小树挡住,才不曾滚到山底下去。

有一天,金哥儿和银妹子又来给石马送食物,这一天很热,太阳晒得山里的鸟儿都飞走了。他俩走到石马身边,看到石马身上也是汗水直淌,嘴里的食物、果子一点儿也没有了,石马的肚子也饱饱的了。金哥儿银妹子真高兴呀,对石马说:“你太热了,帮你擦擦汗好不好?”一边说一边又把带上山的食物往石马嘴里塞。石马摇摇头,说:“好伢儿啊,大事不好了,龙王爷发了大脾气,海里要涨大潮了。你们也不得回去了。”金哥儿和银妹子吓得不晓得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天上乌云直滚,海里潮水直铺,村子淹掉了,海潮又向山腰里扑。两个伢儿吓得没处躲,石马又说话了:“快躲到我肚子里面去。”金哥儿和银妹子赶紧从石马嘴里钻到石马肚子里去了。他俩就靠石马肚子里的食物和果子,在石马肚子里过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之后,大海的潮水退下去了。石马张开嘴让金哥儿、银妹子出来了。回到山下一看,村里的人都没得了,房屋也没得了,树木、庄稼也都没得了。两个人无依无靠,整天就是哭啊哭啊!后来,两个人又来到石马面前,石马又开口说话了:“好伢儿,天下的人都没得了,你徕就配成夫妻,生儿育女过日子吧!”

银妹子怕丑不肯,经不住石马左说右说,才同金哥儿结成了夫妻,一齐过日子。我们的人,才一代一代的传宗接代接下来了。

讲述者:储家海

记录者:涂小妞


兄妹成婚

 

古时候,我们这块有一家兄妹两个天天去上学堂的时候,都要从路边上的一个石狮子旁边走。

有一天,兄妹两个又走到石狮子旁边了,石狮子突然讲话了:“你们回去吃饭的时候,都带一个饭团儿给我吃好不好?”兄妹两个都答应了。以后,每天都一人带一个饭团儿放在石狮子嘴里。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七七四十九天上,兄妹两个把饭团儿放到石狮子嘴里的时候,石狮子又说话了:“海龙王要发大水了,你们快点钻到我肚子里来吧。”说着,石狮子的嘴就张大了。兄妹俩一看天,黑得像个铁锅子,就信了石狮子的话,钻到石狮子肚子里去了。

也不晓得在石狮子肚子里过了多少日子,不过不曾饿得煞,全靠他们往日放在石狮子嘴里的饭团儿填肚子。后来,大水过去了,石狮子又把嘴张开来,把兄妹两个放了出来。

这时,我们这块除了他们兄妹两个以外,其他就没有人了。石狮子就从中与兄妹两个做媒,叫兄妹两个配成夫妻。

妹妹想,我和哥哥是亲兄妹啊,怎能成亲呢?她就回了石狮子。石狮子说:“你们不成亲生儿育女,我们这块以后就没得人了。”妹妹想想石狮子的话也有道理,就是还有点儿不愿意,就想了一个主意,说:“如果我在前面溜,哥哥在后面追,追得上我,我就和他成亲。”

原来,哥哥年纪虽然比妹妹大些,以前溜起来总是溜不过妹妹,追来追去总是追不上。这时,追到了一条小河边上,被一个乌龟看到了,乌龟就对哥哥说:“你在后面追赶不上,为什么不超头拦住呢?”哥哥听了乌龟的话,超头一拦,就拦住了妹妹。妹妹心里一急,怪起乌龟来了,说:“不是你乌龟多嘴,哥哥是追不上我的!”说着就用脚在乌龟背上用力一踩,把乌龟的壳儿踩得裂成了十三块。

后来兄妹两个成了亲,生了儿女。不过乌龟的背上还是四花五裂的,妹妹想想不好意思,也可怜起乌龟来了,就用黄线儿把乌龟的壳儿给缝了起来。

所以,一直到现在,乌龟的壳儿上总是十三块,每块边儿上都有黄线条。

讲述者:潘万银

记录者:邱美玲


关公为什么红脸

 

很早很早以前,玉皇大帝想晓得凡间的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就差太白金星下凡走了一趟。太白金星来到一个村庄,一见家家粮食都很多,就是一点儿也不宝贝粮食,有个老太太还用水调面粉刷墙。他就变成一个要饭的去讨吃的。结果,老太太不光不给,还狠狠骂了他一顿。太白金星回到天庭一上奏,玉皇大帝发了火,传令所有的龙王,九年之内不准在这一带下一滴雨。玉旨一下,这个地方就遭了殃啦:连年旱灾,大河干了,庄稼死了,许多人家只好拖儿带女,四处逃荒,那些没来得及走的,很快就饿死了。

天上有条露水龙,是专管下露水的,它见到人间这样的惨景,心中不忍,就偷偷调集了四方的露水,集中下在这个受灾的地方。

这一来,这地方每天早晨就有了一场毛毛雨,人们就不要外出逃荒了。他们汲取了往日的教训,辛勤劳作,爱惜粮食,田野里很快就长出绿滴滴的庄稼。大河、小河又有了清澈澈的流水,人们脸上也有了笑容。

九年很快过去了。玉皇大帝心里想:这地方的人肯定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一片荒田了。他又差太白金星下界察看。太白金星从云端里往下一看,差点儿没吓得掉下去!地上哪里是一片荒田啊,分明是一个青枝绿叶、鸟语花香的小天堂。这真是怪事啊!太白金星慌忙跑回天庭回奏,玉皇一听,气得胡子直抖,心想:“这还了得,这一定是雨龙偷偷下了雨,他立即派天兵天将把那些专管下雨的雨龙拿来拷问,直打得这些雨龙鳞飞血淌,哭声不断。露水龙在旁边看到弟兄们挨打,心中又不忍了。他呼地一声蹿到玉皇面前,叫道:“别乱打了,这里没有下雨,是我下的露水,放了他们吧。”

玉皇见露水龙竟然违抗圣旨,气得把桌子一拍,吼道:“捆起来,明天午时问斩。”

露水龙挺身而出,感动了一条老龙。这天夜里,老龙偷偷到了下界。

下界,三更天,海边上有个打坐的聋和尚,忽然听到身边有人说:“天亮后,你在门外放一个荷花缸,中午,有血滴在缸里,你就用另外一口缸盖上,四十九天后才能看,千万,千万。”

聋和尚感到奇怪,不过,他又相信这是佛爷在对他“托照”。天一亮就在门口放了一口荷花缸。中午,天上果然流下一摊血,不偏不斜,恰巧落在荷花缸里。看到一摊鲜血,聋和尚不敢马虎,忙叫徒弟把缸搬到他的禅房里,靠着床边,上面又合了一口缸。

从此以后,聋耳朵老和尚就整天守着这两个缸,不准任何人揭开偷啊看,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十八天,老和尚出去解手,忘了锁门,有个烧火的小和尚感到好奇,早就想偷啊看,这时就偷偷溜进老和尚的禅房里,他搬开缸盖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里面躺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见到光亮就哭起来,老和尚这时回来已经晚了,他只好抱出小孩喂养起来,因为还差一天,小男孩的脸还是红的,从此就落下了一张枣红脸。这孩子因为是“关”在缸里的,就姓了关。长大后,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名震天下,死后进了庙堂,人们管他叫“关公”。

讲述人:夏黄氏

记录人:夏俊山


韩紫石的传说

韩紫石,海安著名爱国老人,晚清举人,派官河南、两淮治水总督,官至江苏省省长。解甲归田后,适逢抗战烽烟四起,紫老力主抗日救国,主持召开抗日座谈会,多次会晤陈毅将军。后拒敌于县城北郊的徐家庄并以身殉国。这里选编的是其生平之传说八则。


 

梦食仙桃生贵子

韩紫石的父亲是个生意人,成年累月在外经商,难得回来。

一天,韩紫石的父亲回来了,妻子告诉他,说是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还说她夜间做过一个梦,梦中见一位白头老道人给她吃了一个仙桃。后来请相命先生详(解释)过梦,相命先生说:“梦中吃仙桃,必然得贵子。”韩紫石的父亲并不相信。韩紫石生下来之后,父亲也不怎么宝贝他。

韩紫石长到六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一个名叫刘同盛的大户人家做小伙计。刘家有两个公子,请了一个教习在家里设馆教书,韩紫石一有闲空就去偷听先生讲书,他是绝顶聪明,不问什么书,总是一听就懂,一背就熟。有时候,两个公子的书背不出来,他就站在一旁提,先生看到他天资好,十分喜欢他,就求刘同盛让韩紫石和两个公子一起念书。刘同盛也认为韩紫石将来有出息,就答应下来了。

后来,韩紫石考了秀才,又去考举人,他一进考场,天上就报了天鼓,果真是一考就中。

讲述者:席美光
记录者:韩良银


紫石练字

 

韩紫石先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是颜真卿的骨子,欧阳修的笔法,写出来漂亮极了,要晓得这个本领并非一日之功。

我们家乡人人敬重的这位“韩三爹”,早年读书时就很用功,原先他本是学习写书圣“二王”的字体,但是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以后在如皋、六合等县的衙门里当文笔差事时,更觉到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急需要向高手讨教。听人说,当时海安王家楼的王培芳弟兄书法大大有名,因为他们的父亲王桐做过晚清翰林院的庶吉士,曾带这弟兄俩在京城专门从名家习过书法,造诣很深。于是韩紫石下定决心,备上一份礼物,背上一大包袱自己习字的仿本子,登门拜师去了。

到了王家,韩紫石在“天地君亲师”的中堂下点起香烛,俯身下拜,并向王培芳兄弟说明了诚恳的来意。王氏昆仲只打量了一下对面的这个眉清目秀的后生,便让他留下包袱里的字本儿,关照一个月以后再来。韩紫石二话没说,遵命起身告辞。

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过去,韩紫石如约步行到王家门上。王培芳当即取出他那一包袱的习字本微笑着说:“原件在此,你本人可以先留在我家,好好地琢磨一番!”韩紫石打开本子一看,只见自己每页写的字上,均已由王氏弟兄精批细改,不但在字行里有批语,还有眉批、尾批、总批。韩紫石心中十分感动,不住地叩头称谢,表示愿意继续聆听教诲。培芳先生也爽朗地指点他道:“观汝之字,王体难成,当于二品类以下求之!”接着又例举曾任光绪皇帝老师的常熟翁同和等书法大家的字,令他效法。韩紫石用心领悟,在王家就这么起早带晚的练字,一丝不苟。王家二位先生见他勤奋、进取,又不时地加以引导,常用红笔在他写出的字上矫正败笔,圈定优劣,悉心培养紫石成才。

回到家中,韩紫石加倍不肯松懈,每天总要练上好多张纸的翁体字,天长日久,确有进步。半年后,他带着自己写出的又一批仿本三入王门时,王家兄弟翻阅之后,齐声说道:“汝果有所成矣!”由此韩紫石终于成了苏北有名的书法家。直到当省长退居还乡,仍乐此不倦。前来求书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民国16年左右,四川某地有夫妇俩同属花甲之年,想求人在自家的堂上写一块匾额,以志庆贺。当听得江苏耆老韩紫石先生的翁字颇负盛名时,便不远千里,一齐来到海安韩公馆内,恳切地请求紫老赐书“夫妇齐眉”四个大字。紫石先生很为感动,当即安排来人的食宿,并毅然应允了他们的要求,但言明,须稍待一些时候再动笔,因为紫老暗忖到自己的书法虽然具有一定功力,可人家路远迢迢,写赠的字应该是尽善尽美的才好。

自从见过那日之后,韩紫石先生便于每天清早前往东寺庙方丈室,在一张石桌上苦练起这四个大字来。他写了又写,不断的揣摩笔法,一天也不肯停止。十多日过去,紫老自觉有所领悟,于是请来那对夫妇,取出两张黄纸,濡墨润笔,一气呵成写出了二尺见方的四个大字。四川的夫妇两人只见那字写得真正的刚劲有力,气魄宏伟,不觉十分欣喜,连呼:“不虚此行!”

临行时,那两位富有的老人提出要酬以重金,紫老婉言谢绝,结果只收下了他们原先带来的一盆昙花。

 

讲述者:王定平  丁梦飞

记录者:张力生


易嫁韩紫石

 

韩紫石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读书很用功,人品也端正。到廿岁刚出头的时候,一面在海安西街刘同盛家里面处馆教学生,一面自己勤学求上进。

一次,东北乡开油坊的一位王姓老者到刘家作客,在书房里看到了韩紫石,只见他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生得一副好相貌,后来又听老塾师何先生介绍说“此人好读诗书,文章做得也很不错,将来必定是个有出息的”心下便暗暗中了意。于是随即将韩紫石喊到面前,托何先生为媒,愿把自己女儿许配给韩紫石做妻子。韩紫石听了显出踌躇的样子,恭恭敬敬地对王老汉说:“晚生家庭清寒,生活不周,怎能高攀你家大户小姐,委屈她跟我受苦。”王老汉见这么一回,更欢喜他的诚恳、善良,便一口咬定待成亲时,陪嫁几十亩庄田,并承担结婚的花费,让他安心读书。韩紫石当即拜谢了王老先生的厚爱之意,就这样定了亲事。

到了约定成婚的日子,韩家用轿子抬到王家门前去迎亲。却不料大姑娘嫌弃韩家穷苦,怕嫁过门没有好日子过,就躺在床上啼哭,不肯上轿。王老汉夫妇虽再三劝说,可那位大姑娘越哭越凶,就是不答应,直急得她父母团团的转。正当这个为难的节骨眼儿上,正在后房的二姑娘得知此事,因为她老早就听人提起,这位姓韩的读书人好学上进,必有前程,于是她慧眼识才,挺身而出,禀告双亲,愿意替姐姐出嫁,王老汉见二女儿深明大义,替家中解了围,顿时喜出望外地点头称是。接着二姑娘梳洗打扮一番,换上了为姐姐准备好的新衣,就上轿嫁到韩家去了。

韩紫石为感报夫人的恩情,从没有纳妾,王夫人过世之后不续娶,终身不二色,这在从前做官的人当中是很难得的,乡里因此流传下了这段“姐妹易嫁”的佳话。

 

讲述者:仲肇凤

记录者:张力生


河南做官的“韩青天”

 

光绪二十年以后,正当壮年的韩紫石在河南接连做了五个县的县官。每到一任,他都要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访问老百姓的疾苦,特别是审理诉讼案件,从不肯马虎了事、拖拖拉拉;遇有疑难之处,就细心查察,反复推敲,就连夜里头也要点起蜡烛,翻阅案卷,往往是一堂断决。据说最多一天能判定二十六个案子,件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他自己的话说:“官能多尽一份主,则老百姓少受一份屈,地方上少生一份事!”加上韩紫石一向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名声很好,河南民众便给他送了“韩青天”“韩一堂”两个美称。

韩紫石初到镇本县当县官的时候,头一桩事就是召齐手下的师爷、衙役等所有的办事人员,并恭恭敬敬的朝他们施礼下拜。众人很是吃惊,由古至今,哪里有县太爷向属下礼拜的道理,个个都说:“不敢、不敢。”韩知县呢,一字一句的解释得很清楚:“我韩某人做官是要为民作主的。‘廉洁奉公,清贫自守’是我的信条。由于这样,诸位此后跟着我做事,肯定是要吃苦的,所以就觉得对不住你们!”后来这一任下来,韩紫石果然是两袖清风,手下人也很服贴。当时,邻县的一位县官贪污受贿,硬是将一件命案审成冤案,苦主上告,上峰便抽派了韩紫石等三名知县在道台衙门复审。那个贪官得知这个音讯之后,就暗中托人来买通关节。这天,正当韩紫石升堂审问案犯的当儿,身旁有人用茶盘献上了盖碗茶,茶碗之下,还压着一张二指宽的小纸条,上面写着:凭条取付官银局纹银一千两。那名当差敬茶时又悄悄说了句:“这是道台夫人献给大人的茶。”韩紫石见此情景心知有异,于是面带怒色将茶盘推开,唤自己手下侍候的人另外泡茶。接着公正地处理这件命案,禀报上司,将那位和道台夫人有亲的贪官撤职查办,折平了冤案。由此,“韩青天拒受贿赂”在该县传为佳话。

另有一桩事,发生在韩紫石调往祥符县(也就是而今的开封这个地方)任职的辰光。这天,一个姓蓝的官员厅署里深夜被盗,窃走了不少的银两。蓝某随即报进道台衙门,并将此案移交祥符县侦查、捕办。韩紫石奉命亲自领着手下当差,赴蓝某署中去勘看现场。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韩紫石判断:作案犯是从窗户进入内室的,而且藏银之处很难有外人知道,其他衣物又一样不少,这必定为家贼无疑。但一时证据不足,不便草率行事,于是再派干练的差人,到外边去四处密访。

一日,手下有人禀告韩紫石说抓获一名赌徒,此人家住不远的汝宁府,曾在蓝某署中当过厨子,而且近来有一些银两在财声上抵押,形迹可疑。韩紫石听了以后,立即开堂审问,可那赌徒矢口否认,百般抵赖。和往常断案一样,韩紫石决不使用严弄逼供,而是耐心地用谈话方式来盘问嫌疑犯,问他出事那天的前后在哪些地方逗留,何时去过汝宁?又何时回到祥符,路程多少?食宿如何?并让他逐一作出回答,那厨子稍说漏了嘴,韩紫石凭着自己平日对地方上风土人情、地理位置熟悉的程度,马上指出对方是在扯谎,有意回避了蓝某家失窃那天的情节。在紧逼追斥之下,犯人终于招了供。一件盗案,就这样在三天内很快地审理结束。

韩紫石为民办案神速准确,名声大振,曾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召见。后来还被夸为河南官场中的“十大能员”之一。

讲述者:高光甫  陆岱云

记录者:张力生


巧断僧尼案

 

河南有个大商人,这一年,他父亲死了,一连几天和尚道士吹吹打打不离门。一天,有个长得很好看的小和尚因为几夜不曾睡觉,磕睡得没得命,看见后面有个空屋子就偷偷溜进去睡觉。原来这间房子是商人姑娘的闺房,这事被一个女佣人看见了,就块块说“东家的姑娘偷和尚”。有个爱管闲事的人就写了一张状纸告到韩紫石那里。

韩紫石想:这件案子处理得不好要出人命。他就想了个主意。

这一天,他升堂断案,看热闹的人多啊。紫老端坐在大堂上,把小和尚看看,小和尚脸涨得通红的,韩紫石问:“你是男是女?”

小和尚往下一跪,说:“实不相瞒,小人是青莲庵一小尼。”

紫老又问:“你怎么会和男僧一起念经的?”

小尼姑答道:“因施主家要的和尚太多,当家的老和尚就要找女扮男装的。”

紫老让“验身婆”验过之后,证实确是女儿身。他在状纸上批了四句:“吉去相近,刀刁难分。戊戍中间少一点,齐斋下面要分明。”

讲述者:何 乐

记录者:何 乐


智断分尸案

 

光绪二十一年,韩紫石在河南做官的时候,调到镇平县做县令,一上任就碰到了一桩十几年不曾断得下来的分尸案。

镇平县元城有一个姓赵的人家,老大、老二南北两房,合了一个能够传宗接代的独生儿子。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两房合了一个”。南北两房都怕缺了下一代,也就分别替这个宝贝儿子各娶了一个媳妇,两个媳妇又都替这个儿子生了一个儿子。

后来呢,这个在南北两房各生了一个独生儿子的人,怎啊吃得消两个老婆缠,也才三十多岁就死掉了,死的时候是在南房里的,等到南房里替他娶的媳妇死的时候,在南房里生的那个儿子,就把他和南房里的老婆合在一个墓里做了一个祖茔,后来,北房里替他娶的媳妇也死了,就只能一个人做了一个祖茔,在北房里养的这个儿子怎么想都不服气,一天夜里就把父亲的棺材扒到自己妈妈的这个墓地里埋了,南房里知道了,就又把父亲的棺材扒了回来。

这样一来一去两三回之后,闹得两家都不得安逸,南房的那个儿子干脆把父亲的尸体来了一个一分为二,各做了一个棺材,分别埋在两块茔地里,这一来“分尸案”就告到县衙里来了,两位县令都不曾断得下来。韩紫石上任了,又告到了韩紫石的衙门里来了。

韩紫石接过案卷,看着看着,看得笑起来了,什的事惹他发笑的呢?闹来闹去,两个儿子还是一个心啊,好办。

第二天,韩紫石叫差人把两个儿子都找到韩紫石平日里接待客人的小方厅里,让他们一人一边坐了下来,叫他们说说告这桩分尸案的缘由。

韩紫石这么一说,两个人都抢着说起来。

韩紫石把双方都压住了,说:“北房里的儿子先说,你是先把你父亲的棺材搬过来的?”

北房的儿子说:“我是北房的妈妈同我的父亲养的,哪有妈妈老子不埋在一起的?!”

韩紫石又叫南房里的儿子再说,“是你先把你妈妈埋在你父亲坟里的?”

南房的儿子说:“我是南房的妈妈同我的父亲养的,哪有妈妈老子不埋在一起的?!”

韩紫石又问南房的儿子:“你为什么要把父亲的尸体劈成两半开呢?”

南房的儿子说:“省得再搬来搬去的,一替一半。”

韩紫石说:“你们两个都是为了让父亲母亲‘生同衾,死同穴’。”

“不错,不错。”两个儿子异口同声地说。

韩紫石说:“你们两个都是为了尽孝道。”

“不错,不错。”两个儿子又异口同声地说。

“不分尸就没得其他办法了么?”韩紫石说话的声音发啊高。

两个儿子都不开口了。

“官司不要打了,你们两个总是为的尽孝道。回去,把父亲的尸体并到一个棺材里,埋在中间,把两个母亲的棺材和你们的父亲埋在一起,南左北右。一起去埋,以后一起去祭奠,虽然不是一母所生,终究是一个父亲,总是一家人嘛,和和美美的才对呀!”

  一桩官司就这样了断了。

讲述者: 

记录者:

智退山下

 

韩紫石在江南江北很有威望。鬼子和伪军几次“清乡”都大败而回,总想稳住江淮,几次缠住韩紫老,要他“出山”,替他们撑台,韩紫老就是不理。后来,干脆搬到海安北乡的徐家庄去养老了。

这一天,驻守在海安的日军司令山下,带了一个小队的鬼子开到了徐家庄,把韩紫老住宅的院子围起来了。

山下来到堂屋,对坐在藤椅子上的韩紫老“啪”一个立正,行了一个军礼,双手捧上一张由汉奸汪精卫亲笔签名的“委任状”,叽哩咕噜说了一通东洋话,当汉奸的翻译连忙上前对韩紫老说:“山下司令奉上峰命令,恭请紫老先生出任江苏省主席!”山下还说了一句半吊子中国话,“我们的,大东亚共荣共荣,大大的亲善的。”

韩紫老这时已经多次会见过陈、粟两位将军,一齐开过苏北参政会,为建立苏北抗日统一战线出了大劲,对日伪的阴谋诡计也看得一清二楚,怎肯为鬼子汉奸撑台?!他指着当汉奸的翻译说:“你,告诉他,老朽虽已年迈,但为炎黄子孙,决不认贼为友、为虎作伥!”一气之下,把“委任状”揉成纸团儿,摔在地上。

山下一看韩紫老的神色,就晓得不对劲,文的不成来武的,手枪一掏:“你的,去的,要去的,不去的,也要去的。”

韩紫老一点儿也不怕他发威风,说:“你,稍等片刻。”起身进了房间。

山下好不欢喜啊,以为还是他山下有本事,请动了韩紫老,到南京赏钱大大的有了。

一刻儿,韩紫老出来了,手上捧了个黄布包包儿,端端正正的放在桌子上,对山下说:“你,把它解下来。”

山下把黄布包解下来一看,脸就吓得变了色,“啪”的一个立正,脱下军帽,对黄布包儿恭恭敬敬行了三个鞠躬礼,接啊就是往后转,喊一声:“开路开路的!”自己领头,出了堂屋,出了大门,开回去了。

原来,韩紫老急中生智,把当年出访日本会见日本天皇时,日本天皇赠给他的一把短剑拿出来了,山下一见韩紫老有天皇御赐的短剑,吓得魂不附体了,哪敢再耀武扬威呢!

 

讲述者:许美文

记录者:季征

老夫砍头当抛帽

 

一九四一年春,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大汉奸汪精卫粉墨登场。当时,日军侵华的头子冈村宁次为了要扶持这个亲善日本的傀儡政权,就关照汪伪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做江苏省的省长,并指名道姓地说,最好请已经退官在家的韩紫石先生再次出山。

汪精卫领会了主子的意图,接连写上几封亲笔信,派人送到韩紫石的家中,但结果总是石沉大海。冈村宁次听得这般情况,赶忙查点原因,汪精卫结结巴巴地回答道:“韩老头儿与众不同,他就是生成的犟脾气!”冈村宁次心中好生不快,并马上命身旁的侍卫官取来一把锋利的匕首,叫汪精卫把这东西夹在信封里给寄过去,别的什么都不要提,看看这老家伙究竟怕不怕死?

信寄出去半月之后,汪精卫收到了韩紫石由海安寄往伪南京政府的一个小包裹。他随即波斯献宝地拿给冈村宁次看,又讨好地说:“还是长官大大的有办法,果然吓得他有回信来了。”二人将包裹放在桌上一看:里面竟只有一顶破旧的帽子。

冈村宁次先慌了神,赶忙问汪精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汪伪一时无言可答,愣了片刻后就将那帽子里里外外翻个遍,结果,在帽沿的夹层中发现一张小纸条。他们抢着把那张纸条展开,只见上面是紫石老人亲笔写的端端正正的七个字:“老夫砍头当抛帽。”这时心怀鬼胎的两个人,气得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讲述者:张达儒

记录者:季  征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韩紫石忧虑成疾,一病不起,不幸逝世 。韩紫石家里的人,遵照他的遗嘱,在徐家庄闭门治丧。

这一天,海安姓黄的敌伪区长,开了一个汽艇,带了十几个伪军到了徐家庄,进了韩紫石的灵堂,说他是奉了日军山下司令的命令,来迎接韩紫石的灵柩到海安韩公馆开吊的。

韩紫石在世时,已经预料到日伪这一着。遗嘱里说了“光复之日再行开吊”的话,对突如其来的事如何应付做了安排。

黄区长正打算叫他带来的伪军去抬棺材,不介意,从四面八方来了几十个青壮农民,一个个手上拿着杠棒、绳索。黄区长见了吓了一跳,连忙问:“你们,你们要做什么?”领头的一个说:“你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正要替韩紫老出殡呢!”

黄区长连忙叫伪军到河边打跳板,准备让抬棺材的人抬紫老的棺材上船。

只听得“轰”的一声铳响,从韩紫老宅院里抬出了六口大棺材,个个棺材的符头上都题的“韩公国钧之灵柩”,黄区长一看,呆了。他哪晓得哪口棺材是真的呢?

黄区长临时出了个主意:选了一个顶大的、顶重的带到海安,还把六个选一个的事说给山下听,山下一听,连忙叫人关起大门,把棺材撬开来看,棺材里只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松树枝儿。

这一来,日本鬼子和伪军想利用为韩紫老开吊治丧为名,用韩紫老的名声撑自己的台的阴谋就彻底失败了。

 

讲述者:许美文

记录者:季  征

徐耀的传说

 

徐耀,字韫生,号心野,别号古愚,海安镇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曾任官于龙溪、海隆、漳浦诸地。崇祯七年任兵科给事中。崇祯十三年任春闱房官,主持校阅试卷。是年秋晋升为四译馆太常少卿。不久升迁为都察院左部御史。为官期间,不阿权势,清正廉明,孝敬长上,以诚待友,里人尊之为乡贤。

 

徐耀应了嫂嫂的话

 

徐耀自幼丧了父母,是他的嫂嫂带大的。他聪明好读,学识很高。

这一年,徐耀进京赶考,嫂嫂为他收拾了行装,送他上路,走了不多远,他又折回来了。嫂嫂问:“你又不去了的?”徐耀说:“我才走了不远,见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朝着我屙尿,兆头不好,不去了。”他嫂嫂说:“去考!这是红门大开,你这一考必中。”

徐耀听了嫂嫂的话,又上了路。不一会儿,他又折回来了。嫂嫂又问:“你怎么又不去了的呢?”徐耀说:“我走不多远,看到一只母鸡对着我啼叫,兆头不好,不去了。”他嫂嫂又说:“公鸡不叫母鸡叫,海安街上出徐耀。你这回中定了!”徐耀听了拔脚就要走。这时,他嫂嫂正坐在马桶上,徐耀一时间耍起了孩子气,转身跑到嫂嫂面前,捧住嫂嫂的脸亲了一下。他嫂嫂又是欢喜又是生气,心想:你已经长这么大了,还和我亲巴亲巴的。就笑着骂了一句:“你个死杀头!”

徐耀也没有回话,笑笑,就进京赶考了。后来,徐耀真的一考就中,得了一名进士,放了官。以后一直青云直上,一直做到吏部观政。

不幸的是,因为奸臣陷害,徐耀被革职回乡,死后,昏庸的皇帝还判了徐耀一个“死后杀头”,被从棺材里扒出来砍了脑袋。

 

讲述者:谭慕平

记录者:季  征

徐耀只能一代为官

 

  徐耀年轻的时候,死了父亲,他家就在海安东乡看了一块地方,用来为他的父亲安葬。

安葬的那天,挖坑挖到人的腰眼深的时候,就再也挖不下去了。原来,下面是一块大石板,挖坑的人就设法把这块石板撬了开来。

哪晓得这一撬,石板底下蹿出九只活蹦乱跳的小猪儿,这些人以为是不祥之物,挥起大锹就打,越打小猪儿越跑。后来,被打死了八只,逃走了一只。徐耀父亲的棺材就这样埋进去了。

徐耀以后中了进士,官居吏部观政,以后受奸臣陷害,贬职回乡,还被昏君判了个“死杀头”。他家只有这一代做过官,如果当初九个小猪儿都不被打死的话,他家要有九代人做官哩!

讲述者:刘兆桂

记录者:王应柏

望母楼

 

过去,我们这里属泰州管。泰州有一个“观海楼”,又叫“望母楼”。

“望母楼”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以前有个姓储的人,有一次出门做生意在海上翻了船,他就被飘落到一个孤岛上。岛上有一只母猩猩,把他救起来了,后来就跟母猩猩在一起养啊两个伢儿,一男一女。当时母猩猩每次出去的时候,都要用石头把洞门堵住,怕他溜掉。后来,猩猩以为他在这个四面是水的孤岛上也溜不走,不用石头堵了。

这一天,他趁猩猩不在家,就抱着男伢儿出来耍子,他到了海边上,发现海面上有条海船,他不敢喊,生怕被猩猩听见,就把衣裳脱下来直舞,海船上的人看到岛上有人,就把船靠上来了,把他救走了。

猩猩回到洞里望不见他和伢儿,晓得出了事,连忙到海边。看见船离岛走了,猩猩就双手举起女伢儿,意思是:你既然带走啊男伢儿,也把女伢儿带走,不过船已经走远了。猩猩就抱着女伢跳进了大海。

后来,这个姓储的人就给这个男伢儿取名储贯,储贯长啊大了以后,勤奋读书,满腹文章,赶考得中,为官清正,专为穷人说话。因为他晓得自己的母亲是猩猩,早已死在海里,就砌了一座楼,经常站在楼上朝海里望,还把这座楼题名为“观海楼”。也有人说叫“望母楼”。

讲述者:钱文光

记录者:钱文光

储贯遇关公

 

相传, 满腹文章的储贯进京赶考,一天傍晚,他投宿在一个寺院里,晚饭之后,便和寺里的方丈在院子里下棋。双方是棋逢对手,难分上下。一盘棋不曾下得好,已经打三更鼓。

这时,方丈连忙站起身来,对储贯说:“相公,恕我不能奉陪,请相公早早休息。”储贯生气了:“一盘棋还未曾下好,为何就不下了?”方丈见储贯误解了,便说出了真相:“相公不必误解,每日三更之后,关帝菩萨就来和我下棋,此刻时辰已到,恕我不能再陪相公了。”储贯听了,也是将信将疑,说:“既然如此,我倒要看看是真是假了。”方丈连说:“不能、不能,相公还是回避为好。”话言未了,外面刮起一阵香风,方丈急了:“相公快快回避、快快回避!”突然一只脚从天上踩了下来,盖住了整整一个天井。储贯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如果对得出来,我就信服你是上苍神灵!”关公在天上说道:“请吧!”储贯随口拈来一个上联:“山南山上三座山。”关帝对道:“五台山上五重台。”储贯见对得不怎么样,又说道:“山南山上三座山,塌塌塌。”关帝一时不曾对得上来,气乎乎的走了。心想:你储贯无缘无故羞辱于我,我也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第二天,储贯一早上路,走到一座小山旁,被一群羊子挡住了去路,储贯就叫赶羊的伢儿赶羊让路,伢儿说:“让路可以,不过你要给我对一个对子。”储贯说:“好!”伢儿念到:“山羊上山山山碰山羊角,妈哈。”储贯想:别看是个伢儿,还念出一个绝句哩!他想啊,想啊,这时,他见到一头水牛在河上吃草,说声“有了”,念道:“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咕噫。”伢儿只好赶开羊群放他走路。

储贯又走到一条大河旁边,不得过河,只见一个老头儿在罱泥,储贯就请老头儿放他过河,老头儿说:“放你过河不难,你要对我一个对子。”储贯点头答应了。老头儿说:“泥罱罱泥泥锹钻出泥罱跟,”储贯想啊、想啊,忽然看到一个田鸡从水车上跳到河里,便说:“有了,水车车水水鸡跳过水车头。”老头儿连说:“不错、不错。”就放他过了河。

储贯又走到一座大山脚下,被一个大汉拦住去路,大汉说:“公子不必害怕,我一不杀人,二不抢钱,只求相公对我一个对子,对得出来,大路通天,对不出来,请你回头。”储贯连说:“好,好。”大汉念道:“孤山独庙,一将军手执单九。”储贯想啊,想啊,又是看到两个老头儿在钓鱼,随口念出:“夹河两岸,二渔翁手提双钩。”大汉连说几声好,放他过去了。

其实,这几个人都是关公变出来的,几次都不曾难得住储贯,心里实在不服气,又出了一个主意。

山西也有一个考相公进京赶考,论才学,要比储贯逊色一点,关公就在他身上做了文章。

这一天,这个山西的考相公赶到京城门外,城门已经关了,见城墙脚下有两间茅屋,就去借宿,睡到半夜,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再一细听,是隔壁房间里的老婆婆在打她的孙女儿,他就起身去劝。老婆婆说:“这个小丫头是个没得出息的东西,我出个对子她对,到今朝还是对不起来。”这位考相公便问老婆婆出的什么句子,老婆婆说出的是“炭黑火红灰如霜”,这位考相公一听为难了,半天也不曾对得出来。

考期过了,储贯和这个山西的考相公两人的才学都很出众,彼此不分上下。皇帝就要通过殿试来定谁是头名状元,皇帝也出了一个对子,要他们对,对子是“麦黄麸赤面似雪”,这个山西的考相公一想,何不用昨晚老婆婆出的对子来对?!于是随口说了出来,皇上连声喊好,被定为头名状元,储贯只中了一个榜眼,也就是第二名。

其实,那个老婆婆就是关公变出来点化山西的那个考相公的。储贯得罪了关公。关公到底还是报复了他。

讲述者:黄海耕

记录者:印宝喜

陆学台慧眼识人才

 

海安东街有条陆家巷,陆家巷里出了个陆学台,陆家巷也就因此而得名。

陆学台单名一个“舜”字,大号吴州,是明朝万年年间出生的人。陆舜小时候家境贫穷,靠父亲在万民洞打鱼为生。他自幼聪明,好学,成年之后更不忘寒窗攻读,接连进学、中举,到清朝康熙年间,官封“学台”。

陆学台穷苦出身,体察民情,办事公正,不营私,不贪财,名声很好。他特别爱才,十分同情勤奋读书之人,对当时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埋没人才的黑暗状况很不满。

就在陆学台任职期间,浙江省有个饱读诗书、胸有奇才的老秀才,名叫查士镳,此人多次赴考未得中。原因是他生性孤傲,从不买主考大人的“帐”;主考大人更怕此人一旦高中,奇才大展,必将压倒他们自己。每逢考期,上科主考少不得把查士镳的大名提出来,“正告”下一期的主考,示意切切不可圈点此人。因此,查士镳考到四士岁上,还是个“不第秀才”。

这一年,正逢陆学台放任浙江提学使,主监开考。查士镳已心灰意懒无意“功名”二字,经不住几位同窗好友相劝,只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再次上了考场。

三声炮响,众考生号房坐定,动笔做文章。好一个查士镳,只看一眼文题,不假思索地一挥而就,交了头卷。陆学台好生奇怪,望望手中的考卷,扫了对方一眼后,问道:“你莫非就是查士镳么?”查士镳没好气地答道:“学生便是。”陆学台照例听过上科主考的告诫,但是,他却偏要看看此人的文章,特意将查士镳的试卷折起来,插进了靴筒。查士镳一见,满以为又与前几科应考一个结局,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说:“又是水上一棒!”转身便走出考场。陆学台听了,立即喝道:“查士镳,你说此话何意?”查士镳只得将连续科举落第的情景一一如实禀告,又说:“学生一见宗师将不才之试卷置于靴筒之中,料定本科又将落榜,又是‘水上一棒’了!”陆学台一听此言,深感同情,更欲借此机会再试查士镳的文才,就说:“老夫便以‘水上一棒’为题,命你当场写来。”查士镳面无难色,铺纸研墨,伏案疾书,立即写出一首七律,文曰:

谁把长竿杖碧流,一声惊破楚江秋,

两条玉带分还合,万斛玑珠散复收。

红蓼滩头尺宿雁,白苹洲上起眠鸥。

分明此处无鱼钓,收转丝纶别下钩。

陆学台读后,赞叹不已,连说:“高才!高才!”随即握起朱笔,加以批点,意欲将查士镳榜列头名。

陆学台恐众同僚提出非议,又竭力向朝廷举荐。从此查士镳一举高中,由举人而进士,后来为官一直晋升到“两江巡抚”。

这便是:“水上一棒传佳话,陆吴州公荐人才。”

 

讲述者:陆熊刘

记录者:张力生

李渔题匾

 

明末清初,李堡有座“老鹳楼”。楼名的匾额是戏剧家李渔题写的。

李渔二十岁不到已经才华出众,名震一方。这时他跟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到李堡卖药行医,住在南街的一座楼上。

他父亲在四方卖药、看病,他就一个人在楼上攻读诗文,读到高兴的地方,凭窗远望,大声朗诵,一边是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一边是海浪滔滔,淦帆点点,他越读越高兴。

这时,正是大伏天,又热又有苍蝇蚊子,而李渔在这个楼上读书,写文章十几天,不但不觉炎热,还感到凉爽舒适。更奇怪的是白天看不见苍蝇,晚上不见有蚊子咬。李渔奇怪,主人也奇怪,以前从来不是这样的。这时不知怎么会这样蚊蝇销声匿迹了呢?

终于,有一天李渔发现了秘密。一个长嘴白羽的老鹳鸟,每天轻轻在小楼四周飞着,捕食飞来的苍蝇蚊子,夜晚就默默地歇在这楼檐下面,静听李渔朗读诗作,它不叫唤,不出声,像是生怕影响了李渔读书作诗、编写杂剧词曲似的,他父亲卖药结束,李渔要离开李堡回如皋了。这天清晨,当他一打开窗户,那只老鹳鸟就将长长的脖颈伸进窗内,扇着双翅“唳、唳、唳”的叫个不停,而且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恋恋不舍。李渔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正巧主人端来了墨砚,拿来宣纸,请李渔题写楼名,李渔就写出了“老鹳楼”三个笔墨酣畅的大字,从此,这个楼就叫做“老鹳楼”了。

 

讲述者:朱文松

记录者:何  乐

赵匡胤的传说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一只得道成仙的獭猫(水獭)和一个渔家姑娘打搞以后养的。

那只水獭猫在洞中修炼了500年,得了道、成了仙。有一次来到凡间游玩,看中了一个漂亮的渔家姑娘赵凤英,就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英俊少年。暗暗和赵凤英勾搭上了,经常到渔船上赵凤英睡的船舱里过夜。不久以后,赵凤英怀孕了,肚子也渐渐大起来了。

这件事,被赵凤英的父亲、母亲晓得啊,马上请了许多渔民帮助拿妖。他们在渔船的四周围用石灰画了符,镇妖气,在渔船四周撒满了渔网,准备拿妖,成仙得道了的水獭猫早已知道这些事,也不把这些事放在心里,晚上还是去和赵凤英过夜。渔民们发现了,一齐呐喊起来,有的拿了鱼叉,有的拿了篙子,水獭猫受了惊,从船头一蹿就上了天,不曾想到,半路上被观音老母遇到了。她责备成仙得道的水獭猫不守仙规,用手中的杨柳枝儿把它打了下来,落在渔民们张起的渔网当中。水獭猫被渔民们抓了起来,出了血,扒了皮,煮熟后喝老酒吃了。赵凤英只得偷偷地含着眼泪把水獭猫的尸骨用一个窑罐儿收起来,埋在海滩上。

不久以后,赵凤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跟了赵凤英的姓,就是后来的赵匡胤。因为这孩子是神仙的后代,一生下来就会跑会跳,才几岁的时候,就力大如牛。赵凤英十分疼爱他,母子俩相依为命,过着打渔为生的苦日子。

一个大冷天,黄河除九龙口有水淌,全都上了冻。赵凤英的小儿子独自一个人去九龙口洗澡。在水下见九条龙在摇头摆尾地玩水呢!九条龙看见他,立即调头向他扑来,张开大口,想吃掉他。谁知这个孩子神得很,几下子就把九条龙打败了,其中一条小龙还被他抓上岸来了。

正好这时候杨家有位老太太病了,要用鲤鱼煨汤当仙方吃,就派人出来寻找、买鲤鱼,又正好看见这个小孩背了一条像大鲤鱼、又不象大鲤鱼的小龙。就把他领到杨家。杨老太看见了,连忙叫人从小龙身上剥了几片鳞去熬汤,把龙放了。老太太喝了龙鳞熬的汤,病马上好了。把小孩喊来,用一个小包裹包着杨家祖上的尸骨,叫他把这个包裹送到龙的嘴里,小孩高兴地答应了。小孩子答应是答应了,不过,他怕妈妈找不到他着急,就先回了家。

赵凤英看见儿子背着个包裹,很奇怪,就问了这个包裹的来龙去脉,小孩子也就把刚才的事都告诉了母亲。妈妈想了一会儿,到河滩上把水獭猫尸骨也挖出来,用了一个小包袱包着,交给他说:“孩子,这是你上人的尸骨,你也把它送到龙的嘴里去。”

当孩子再次回到九龙口,跳到水中的时候,那九条龙也都会齐到了那里,见到他,九条龙调头就跑。他急忙从肩头上拿下装着水獭猫尸骨的包裹塞到一只龙的嘴中,另一只包裹刚除下来,龙已经游远了,只好用力朝龙游的方向一扔,正好挂在龙角上,被龙带走了。

小孩回过头来,到了杨家,见到了老太太,没有瞒她,把事情的经过一清二楚地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点点头说:“孩子,你命中注定要做皇帝,我们杨家世世代代只能是保你的江山啊!”

 

讲述者:董万圣

记录者:杨  荣

诸葛亮的扇子

 

诸葛亮小时候上学,上了三年,老师要开考了,考不好,老师就不准出学堂门。

个个学生都准备应考,只有诸葛亮在里面转来转去。他转到老师面前说道:“老师,我不上学了,请你把三年的学费还把我。”老师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这还了得,我辛苦教你三年,还要还你学费,哪有这个道理?从今朝起,请你滚出去,休想再进门。”

老师发火的时候,恰好徐庶来了,忙上前拉劝,诸葛亮说:“老师叫我走,我们就走。”他连徐庶都拉了出去。

到了门外,诸葛亮转过身来对老师说:“先生立下规矩,不考不准出学堂门,我们不曾考,不都在你面前出了学堂门?”老师长长叹了口气:“你们俩都聪明过人,并不是向我要学费,是想在我面前表现有计谋啊。”他不得不承认他俩不要考。

诸葛亮回家后,常在外面玩耍。离他家不远有一座茶馆,诸葛亮常去喝茶。一天,他又去喝茶,看到一位来喝茶的高龄老人气度不凡,看上去像是个仙人,就想拜他为师。

老人有根拐杖丢在茶棚外,诸葛亮拿过拐杖望望,偷偷地在拐杖里灌了石灰。老人吃了茶,拿起拐杖就走,他走一步,地上就有一个白点。诸葛亮就顺着这些白点,来到一棵大树下。

这些白点也真奇怪,开头的距离和人的步子差不多大,越到后来距离越大,到大树旁时竟有一丈开外,诸葛亮来到大树下时,只见老人的拐杖倚在树上,就是找不到人。诸葛亮感到奇怪:这地方既无住处,又没有隐蔽的地方,老人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正在寻思,树上有人叫他:“诸葛亮,你为啥要追我?”他说:“我看你老人家气度不凡,功夫非浅,一心想拜你为师。”老人说:“你将来要成大器,为扶助汉室尽力,我送你一样东西。”说完,身子一抖现了原形,原来是只天鹅,再一抖,掉下几根羽毛。天鹅说:“你把这羽毛编成扇子。有了这扇子,只要在耳边一扇,你就会有计谋。”

诸葛亮拿回这些羽毛,回家编成了一把扇子,因为这把扇子是宝扇,所以诸葛亮不分春夏秋冬都拿着。这就是诸葛亮“羽扇”的由来。

 

讲述者:钱文光

记录者:夏俊山

杀牛当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就在舅舅家放牛。时间一长,结交了一帮光屁股朋友,也都是些放牛娃儿,常常一起做游戏,个个争着当“皇帝”,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朱元璋出了个主意,说:“哪个敢于把牛杀了大家吃,哪个就为王。”大家都喊好。不过,这事说起来容易,动到真的,没得一个敢下手。

朱元璋见大家都不敢杀东家的牛,就拿起刀,把舅舅家的牛杀了一头,牛肉不好生吃,要煮又没得锅子,怎么办呢?朱元璋就点了一盏灯,把牛肉割成一块一块的,让大家放在灯火下烧。说也奇怪,还就一烧就熟,大家不曾费事就把一头牛吃掉了。

牛少了一头,回去怎么向舅舅交代呢?朱元璋找到一个坟墓,把牛头放在坟墓前面,把牛尾巴插在坟墓后面,对牛头说:“我舅舅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叫啊!”

朱元璋回去之后,舅舅发现少了一头牛,就盘问他。朱元璋说:“牛钻到坟墓里去了,只有头尾在外面,我拉不回来了。”他舅舅不相信,就和朱元璋一起去看。他们走到那个墓前,牛头果真叫起来,牛尾巴也在动。舅舅只好相信了他,不再追究。

从此,朱元璋就在一帮光屁股朋友中当起小皇帝来了。

讲述者:邰善德

记录者:夏俊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间故事:聪明人欲骗财骗色,老实人媳妇将计就计,坐等他上钩
最牛女司机,2分35秒时惊呆了~
【酬王相公见赠】贯休
风景名胜联集- 江苏篇 > 海安
教学课件 高二化学【1】(1)1下学期甲烷
三国87:马超的武力到底有多高?第一次出马就刺死王方、活捉李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