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明故事 | 崇明岛的成陆史你知道吗?


由于地理以及人文原因,崇明这片土地涨涨坍坍、坍坍涨涨,最终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众所周知,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

但是你知道它形成过程中一波三折的历史演变吗?

唐武德年间(618—627),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是为崇明岛前身。五代十国时期,于西沙置崇明镇。这种“镇”有别于北宋以后进行商业贸易的“市镇”。当时的“镇”有镇守一方的含义,是地方割据势力在要冲地带设立的军事据点。北宋天圣三年(1025),续涨出姚刘沙与东沙接壤。建中靖国初(1101),于姚刘沙西北50余里处涨出三沙。由于有渔盐之利,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设置天赐盐场。

1300多年以来,崇明经历了若干轮建置沿革、废立兴替,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相对缺乏。直到元代以后,才有了治城“五迁六建”的记载。

风化的天赐场州城

▲崇明知州任仁发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朝廷派原广西横州知州薛文虎来到崇明镇。至元十四年(1277),他认为崇明人民日益增多,物产丰盛,又是边疆要地,事关重大,请求升镇为州。朝廷许可,任命薛文虎为首任知州,并将崇明隶属扬州路。

由于建制升级,就有了建立州治城的必要。1277年,薛文虎领导民众在姚刘沙天赐场署建造圆形的土墙州城。知州兴办学校、修建公署,申明礼义、制定纲纪,崇明遂成文明之乡。

当时长江入海口偏西,主航道在北,崇明沙洲大半都在海潮中,土咸盐重,不宜耕植而适合种芦苇和晒盐。盛行滩涂种青、收割芦苇、编芦席出售,经济效益非常好。至元间,江淮永丰庄、江浙宝成庄共输纳芦苇税中统钞3861锭30两5钱,占崇明税收的绝大多数。

延祐三年(1316),松江府上海县人任仁发以奉政大夫的身份出任崇明知州,修办学校,阐明教化。泰定四年(1327),千户杨世兴捐资修建学宫大成殿五间,后来随城迁走。至正十二年(1352),天赐场州城南部为潮汐冲啮,最终坍塌。

跨越元明的东沙城

▲明太祖朱元璋

至正十二年(1352),达鲁花赤(官名,意为镇压者)八里颜(蒙古人名)、崇明知州程世昌、同知王也先不花(人名)在旧州城北十五里处的东沙再次以土筑城,这就是东沙城。城池周围9里多,建造公署、布坊巷,创办学校,立寺观。知州程世昌办事公正,嫉恶如仇,风纪严厉。迁城前后他聘请崇明州秀才朱晔、朱祯等修撰《至正州志》,大兴文治,只可惜这部续修的州志也没能保存至今。

至正十七年(1357),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后的第五年,苏州一带被张士诚割据,大将军右丞相徐达讨伐他。崇明知州何允孚率众归附徐达部将俞通海。朱元璋大喜道:“你们远来归附,首倡义举,真是良民啊!”于是他亲笔书写“东海瀛洲”4个大字赐给何允孚,崇明称“瀛洲”自此始。

洪武初年,江流变化,大片盐田坍没,灶户逃亡,盐税缺失。由于盐场消失,经济战略价值下降,朝廷在洪武二年(1369)将崇明降州为县,崇明称县自此始。洪武八年(1375),因觉得离扬州太远,就将崇明改为隶属附近的苏州府。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刘家港出发远航东南亚,先后七下西洋,堪称壮举。由于郑和宝船太大,吃水太深,刘家港水浅,而崇明沿岸水深,所以他曾把许多宝船停泊在崇明宝船港待命出发。

然而横跨元明两朝的东沙城还是挡不住江水浪潮的冲刷,于永乐十八年(1420)最终坍没,崇明又将迎来一座新的县城。

亦土亦砖的秦家符城

▲崇明学宫大成殿

永乐十八年(1420),知县高居正、指挥江麟在已坍没的东沙城北十里名叫秦家符的地方重新建城。秦家符城按旧城规制营建,由继任知县王瑛在永乐十九年(1421)建成。这仍是一座土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城濠宽十一步。有陆门四座:东门宁洋、西门承恩、南门迎薰、北门安顺,在迎薰门东边还有一座水门。

宣德初年,土墙被包上城砖,但没有用白垩粘合。正统八年(1443),总督都指挥翁绍宗来崇明巡视,认为此处为江南海防要地,担心城墙粗陋不能御敌,于是命令守御指挥张斌加高城墙,用坚硬的城砖紧固城池,增设门楼4座、角楼4座,城上环设警铺30间,这才有了固若金汤的县城。

永乐年间造的县衙门在正统十年(1445)遭到毁坏,知县王锐要重修,正愁没有栋梁木材,忽然从海上漂来巨木400株,足够营建。知县把这事当作神异记载下来。学宫亦成气候,大成殿、戟门、棂星门、泮池、文昌祠、先贤祠、明伦堂一应俱全。成化二十年(1484),城内义民顾谨捐资购买上好石材重修学宫,宫墙更为壮观。

永乐年间、正统十年(1445)、正德十五年(1520)崇明进行3次修志,其中知县陈文组织修纂的《正德县志》保存至今,成为现存最早的崇明地方志。

弘治十年(1497),崇明改属太仓州。不久城西南坍入海中,船舶停靠在护城河里。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梁景行加高西南土城达一丈多以捍御海潮,但在嘉靖八年(1529)县城还是坍掉。纵有9座观音庙保佑,百年秦家符城也没有摆脱坍没的命运,崇明治城面临第三次搬迁。

历时最短的马家浜城

▲十六世纪的崇明岛示意图

秦家符城被海潮冲刷导致坍塌后,当时的知县杜畿将县城西迁到一水之隔的三沙。三沙在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年(1101)涨出,因三次叠涨而成得名。今崇明县城西门外有一条南北纵贯全岛的河道叫三沙洪,它的北段一块区域就是以前的三沙。

杜畿迁城在当时三沙马家浜(又称马家墩)西南,仍然以土筑城。该城只存在短短的21年,因此有关里数、城门、坊巷以及经济数据等更多情况都无法查考,后来的地方志上对该城的记载也几乎没有。

屡破倭寇的平洋沙城

▲清初《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载崇明长沙、平洋沙县城图

明嘉靖十九年(1540),崇明三沙马家浜西南的旧县城遭遇“海啮东北隅”。二十九年,知县尹辙在里耆黄惟用的倡议下,与崇明籍官员侍御施一德商量后,决定将县城卜迁于平洋沙。这已是崇明县城的“四迁五建”。

嘉靖三十三年,因遭遇倭寇的骚扰,巡抚周如斗呈请拨银一万两赈济,秋粮全部免除。次年五月,周如斗鉴于“土城人民易于逃窜”,奏请帑金四万两,修筑砖城,具体由知县纪元凯负责。四门匾额:东门东海瀛洲,西门姑苏巨镇,南门青龙要津,北门江汉朝宗。

崇明因倭寇侵扰而“请帑数万,建筑砖城”,兵备熊桴命令知县纪元凯重建公廨。纪知县任内,“公廨各署,区划有条”,并重建千户所,重建学校于县城东街。纪知县另为原来的知县张世昌重建了《去思碑》。又将原在三沙宝庆观西的养济院迁建于平洋沙城西北隅。

平洋沙巡检司属下有下春港、东滑、钟家洼港、出水套、虾港、水窦港、南大港、陈八港、沈婆港、潭水港等烟墩10座,这些墩台、汛地、墩讯都是军队戍守的要地。嘉靖三十三年,海防熊桴请求恢复哨船之制,置战船30号,大练水师,驻屯三沙洪,由千户包守正统辖。至万历元年,裁减至20只,改名巡船。

嘉靖三十八年,监军唐顺之奏请海洋汛地设置把总一员,次年,因倭寇迭犯,巡抚翁大立题改设置都司。嘉靖四十五年,调金山参将镇守崇明。砖城修筑后,“流民复归”。

固若金汤的长沙城

长沙城外演武厅

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1583—1588),崇明县城迁于长沙沈邦基宅(今县城所在地)。长沙城的迁建工程始于知县何懋官,后由继任知县李大经完成。迁建时颇期望新城址“长沙”能给百姓带来长久安宁,而事实上确如预料的那样,自迁城至今400多年,崇明长沙城虽历经风雨,但安如磐石。

知县何懋官迁城时规划城基为七里三分,尚未动工就离任,继任的知县李大经鉴于国困民穷。太仓籍进士王世贞应邀撰写了《新迁长沙城记》。长沙城建立后在清顺治年间曾经受南明抗清名将张名振、郑成功等的进攻,西南城墙上留下连珠炮的弹痕。事后由贡生施文倡议在城外增筑土城,土城外再凿城濠,东边设水关(旧有水关弄地名)。城门又作修理,并在城门上方刻石题名,东门叫春晖,西门叫镇海,南门叫崇安(今有崇安路地名),北门叫武定,东南门叫百胜,并增建门楼。

东门外演武场(又名“大校场”)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一度是公共体育场。

迁城后,城内逐渐形成街坊。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福民街,这5条街今已分别改称人民路、八一路(南段)、富民街。又有瀛洲巷、耀武巷、神威巷、明威巷、永宁巷,这5条巷今已分别改称管弄、少年弄、庙弄、吴家弄、酱园弄。另有些街巷名称依旧称呼,如兴贤街、嘉乐巷等。县城通往桥镇的街道是北关外的虞公街、西民沟街,今已改称川心街、八一路(北段)。

▲清初以前崇明主要沙洲示意图

崇明长沙等各沙是在明末清初,以县城为中心,逐渐连成一片的。官府致力于兴修水利,先后开凿施翘河、杨家河、大通河、新开河等干河和支河。又筑堤坝防潮水,主要是防咸潮。

清嘉庆八年,县城西南大坍,几乎危及城墙,地方绅士施鸾坡创议集资在沿海打桩,再填以砖石,所修筑的海塘东起寿安寺,西至火刀涂,历时数月,耗资数百万钱,终于保住了县城。

清末光绪年间,县城南面因海潮内侵,地方绅士奏请上级,在借拨公款的同时,又就地筹款,重又修筑海塘。所添筑的石坝被称作“敌水坝”,海塘又有旧塘、新塘之区分。

民国年间,为阻止西沙、堡镇海坍,县内又成立保坍委员会,筹资修堤保坍,限于社会动荡,民力匮乏,保坍事务收效甚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修筑起坚不可摧的丁字坝、沿江大堤,最终确保崇明县城平安无虞。

明万历县志记载:“崇人自耕稼渔樵而外,别无他业。”这说明城郊百姓的生存手段开始以“耕稼”为主,宋元、明朝前期中期的“芦苇”、“渔盐”等退而居其次了。

视觉设计、图片编辑:邵竞 部分资料来源:崇明博物馆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明治城“五迁六建”史话
仅次于台湾和海南的中国第三大岛屿全纪录 古人称其为东海瀛洲
崇明岛是这样来的…………
骑行崇明-11
史实中的江口沙洲——崇明成岛1400年之三
崇明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