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池斋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前后,深谙医道的扬州人方石川在经过多次对兴化医药市场考察之后,认为扬州府所辖兴化县为府内最大的县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代有传承,且名播大江南北,前来求医问药者为数众多,居扬州府各县及里下河一带之首,而缺少较为正规的药号。于是,方石川率族迁居兴化城儒学街南侧。同年,方石川在通泰街(今东城外大街10号)靠近热闹非凡的城门口黄金地段,以重金购得坐南朝北前后三进两厢一楼几十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明代建筑,开设兴化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药号(前店后作),并根据《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药号名称为“上池斋”。
    清乾隆十五年(1750),“上池斋”业主聘请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誉为“邑中楷书第一”的书法家李培源为其书写店名,并将其制成金字招牌(此招牌原物毁于“十年浩劫”期间,目前的招牌系25年前仿制)。清道光年间,被称为“兴化四子”之一的才子、书法高手宗德超(字子受)应邀为“上池斋”店堂撰写嵌字楹联:“上苑风和芝草秀,池塘日暖杏花香”,与店堂内原有的“橘井流芳”、“杏苑长春”、“采芝寿世”、“水饮上池”等竖匾相映成辉,给古老的药号又增添了浓厚的药文化色彩。
    “上池斋”一贯恪守医药职业道德规范,效仿“同仁堂'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营“丸、散、膏、丹”,兼营“饮片”。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购料地道,选料考究,制料精良,并注意包装美观,富有特色。药号主要从南通、泰州、上海、苏州、无锡、镇江等地进药,甚至到云、贵、晋、川及东北等药材产地组织药材。在包装上坚持一药一包,并随包附入说明产地、性能、作用、禁忌等内容的仿单(即说明书)。该店至今仍保留一块长1.5米、宽0.4米的半弧形抱柱式木质挂牌,上书“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为建店初期制作,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成为“上池斋”历史的见证。
    “上池斋”在中药加工炮制过程中的火制(炒、炮、煅、煨),水制(洗泡、水冲),水火同制(蒸、煮、淬)等工艺流程都严格遵守世界第一部由官府颁发的药典——唐代《新修本草》的规定法则精制药物。药场内部按中药的不同种类、性能及加工工序,分成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司、吊腊丸司等。对于秘方成药,则由业主亲自炮制,其配方及制作程序都严格保密。“上池斋”在过去近300年间所制售的“丁沉丸”、“状元丸”、“龟甲散”、“参蛤散‘、’玉带膏”、“时行暑疖膏”、“化毒丹”及“丹参饮片”、“肉桂饮片”等疗效甚著,享誉兴化城及周边乡镇和里下河各县。
    在经营活动中,“上池斋”注意自身形象,利用各种方法扩大宣传。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上池斋”都发起“药神会”,举行盛大活动,以花祭形式纪念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摆放大型供桌,陈列争奇斗妍的各式鲜花和珍贵的古玩,让广大顾客观赏,一时热闹异常。当天,业主负责为店中职工举办早、中、晚宴席,鼓励职工敬业乐群。
    “上池斋”对贫穷无钱寻医问药者,则以“当归方寸地,独活人世间”的药联寓意济世惠人,负责免费配药,不取分文,在东城湾崔家巷南设有发药处。
    清光绪七年(1881)秋大水,兴化及周边地区霍乱流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里下河一带秋旱,“蝻生,多疫病”,民国十年(1921)和民国二十年(1931),兴化一带方圆千里洪水泛滥,时疫流行,“上池斋”配合官府,凭医方给灾民免费发放药物,被传为佳话。
    “上池斋”历经几百年而不衰,另一个原因是与其附近赵、张、扬等世传名医的最佳“搭档”和“辅佐”分不开的。
    从清嘉庆、道光年间到清末民初,原籍高邮的名医赵术堂(号双湖)、赵春普(号小湖)、赵履鳌(号海仙)祖孙三代在兴化东城外家舒巷内行医,并与“上池斋”方姓业主讨论医药,“以凡同道虚中求方”的精神相互学习,从而相辅相成,医药两旺。
    原在安徽地区颇有影响的“皖派”官医名家,后返回原籍兴化行医的张氏世医家族第一代张华亭,第二代张小亭,特别是第三代传人张涤珊医术最为卓著。他曾为慕名专程而来兴化求医问药的慈禧太后驾前侍卫阜宁人祁某除去多年医治不愈的积疴,从而名声远播整个苏中、苏北地区。民国初年,张涤珊以医术精湛、德高望重而被兴化众多医学名家推选为“兴化医药公会”和“兴化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被镇江提督特聘为官医。张氏祖孙三代都与“上池斋”几代家族中的医学名家如方志祖、方承佑等人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探究诊治、选方、制药之道,故凡经张氏诊治的患者皆到“上池斋”配药,而使“上池斋”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从清嘉庆年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金陵医派”杨元佑、杨启葆、杨子仪祖孙三代从江宁县湖熟镇戴家边迁居兴化经商时,兼行医道。他们所精制的“回春再造丸”药料都购自“上池斋”。
    1929年,“上池斋”第五代业主方少泉仿上海国药号式样,将店面改建成石库门,同时将近200平方米的店堂地面铺设进口彩色釉面方砖,主次三个柜台饰以进口青花釉面方型瓷砖。方少泉还从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购得一只活鹿,一方面作为“上池斋”标志招徕顾客,一方面显示药号选药地道,以此提高声誉,引得无数观赏者。
    1931年,方少泉又聘请上海雕塑家在石库门上方塑成一只口衔灵芝的硕大梅花鹿,作为店徽标志(1966年被作为“四旧”拆毁)。1956年,“上池斋”公私合营。“十年浩劫”期间,改店号为“长春药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恢复老字号店名,隶属于市医药公司。目前,“上池斋”整个店堂仍保持古色古香的历史原貌,店内所有陈设,如药柜、药瓶(罐)、捣筒、钱桌、牌匾都为原物,与店堂相连的原制药作坊还是明代建筑,成为苏北、苏中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药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多家省内外电影摄制组来到兴化,以“上池斋”作为场景,进行现场拍摄。
    如今,“上池斋”保存完好,并于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我们留下了领略古代中医药民族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张从义 张培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0家药品经营企业飞检存在主要问题
上海老字号之国药系列——蔡同德堂
这家中药铺在上海开了230多年,药苑百草背后有哪些传奇?(包光宇口述,刘巽明整理)
【盛泽之最】最大中药铺和最早的西药房
【随拍偶拾】——《香山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4)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