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都故城与渠水

江都故城,原为汉时江都县治所,后因东汉末至三国时废弃或圯于江而得名,乃渠水首受江处。渠水,亦称中渎水,属广义邗沟的汉时别称。前名通常用于西汉时,后名通常用于东汉至三国时,本文统称渠水[笔者注:广义邗沟泛指春秋始凿、历经浚拓、沟通江淮、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苏北南段的相关运道。其涵盖邗沟故道、支道、西道、东道及相关引江运道等。邗沟故道及河线,已于前章专述;邗沟支道,亦称运盐河、通扬运河等。其特指西汉文景时(前179-141)吴王刘濞为发展盐业而开凿的沟通江淮与盐扬的西东向运道。其河线大体为:西自邗沟故道原引江主运口湾头(笔者注:旧称茱萸湾),东经泰县、泰州、泰兴一线(笔者注:旧称海陵)至如皋东城乡(笔者注:旧称磻溪)。此乃邗沟故道开凿后首次西东向拓展,故称支道;邗沟西道,起初特指“陈登穿沟”,即东汉献帝建安二年时(197),广陵太守陈登因淮湖纤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而对邗沟故道实施的截弯取直、拓展疏浚之改造工程。其改造后的河线,南段为:湾头至高邮湖(笔者注:旧称樊良湖),沿用邗沟故道;北段为:自高邮湖出,先略折西北经津湖穿马漱入白马湖,继折东北达射阳湖,再略折西北出夹耶至末口入淮。相对于邗沟故道,因其拓展了“经津湖穿马漱入白马湖”之西北运道,省去了“自高邮湖出,先折东北至博支湖,再折北入射阳湖”之东北运道,故称邗沟西道。此乃邗沟故道开凿后首次南北向拓展。此后,炀浚邗沟、唐之漕河、宋之运河及今之里运河等均大体循其故道;邗沟东道,亦称山阳渎。其特指隋开皇七年时

1/13页

(587)文帝杨坚为南下伐陈借助部分邗沟故道和支道而另行开凿之运道。其河线大体为:先借助邗沟支道自湾头达宜陵,继折北开凿山阳河经江都樊川、高邮三垛入宝应射阳湖,再转折西北略循邗沟故道出夹耶至末口入淮。因其位于邗沟西道东侧,故称邗沟东道。此乃邗沟故道开凿后再次南北向拓展;邗沟引江运道泛指历经拓浚、随势移伸的经邗城南下的相关引江河道。此乃本书探究的重点和难点]。其湾头北段运道,西汉至东汉建安二年时沿用邗沟故道,其后改循邗沟西道。相关河线,如上所述,似早成共识。然其引江运口和运道已随地域历史地理之演化而变迁。究竟迁移何处,《汉书?地理志》仅留下“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之线索,而渠水引江运口的地理位置及引江运道的具体河线,却因地标江都故城地理位置的扑朔迷离及相关史述的疏略而成次要迷踪。笔者试就此甄别、考证,以力解其谜。

一、江都故城地理位置的纷争和异说

作为渠水引江运口、运道地标之江都故城究竟位于何方,目前主要有三说:

一说为:江都故城在欧阳埭东南、扬子桥西南、乌塔沟南端正南大江中之原古邗沟引江处。如《淮系观势观测图?淮系历史分图》之相关图示即将其地理位置标注于此,详见前章所述;《中国历史地图集》则将其标注于瓜洲镇略西,其地理位置基本类同。

二说为:江都故城在仪征新城镇北侧临江。如《曲江水工程》云:“江都故城(约在今仪征市新城镇北侧)„„这就是邗沟的西口位

2/13页

置”;《扬州建置笔谈》云:“江都故城的地理方位„„今人研究就有两说,一是认为在今瓜洲镇以西;一是认为在今仪征市的新城以北”;《扬州水利志》所附<长江镇扬河段春秋至;明清岸线变迁图>图示:江都故城位于今仪征市区东北,朴席镇西北,亦基本类同。

三说为:江都故城在县或府或城之西南四十六里或四十里处,东汉末至三国时废弃或圯于江。如《太平环宇记》云:“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址”;《读史方舆纪要》则云:“江都故城,在府西南四十里。志云,汉县治所,三国时废”;清乾隆《江都县志》另云:“江都在城西南四十里,别自为城„„三国时圯于江,县废”。

以上诸说,虽均表明了江都故城的地理位置,但毕竟存在相关参照物、距离和方位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县”、“府”、“城”等参照物较为粗略、抽象,消失原因是废弃还是水侵,致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定论。然其毕竟提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故只有从相关共性入手,探明秦汉至三国时扬州市原辖境内的建置区划及长江镇扬河段北岸线等,才能进一步判明江都故城是否确定存在、其具体地理位置何在等问题,从而才能据此解开渠水引江运口和运道之迷。 二、江都故城地理位置的甄别和考证

(一)秦汉至三国时扬州市原辖境内的建置区划探究

西周初期古干国的建立标志着扬州市原辖境内设立行政建置区划的开端(笔者注:其故城之具体范围及故邑之地理位置,已于前章专述)。吴灭干后,其故域属吴,并于蜀冈尾闾筑邗城,穿邗沟。越

3/13页

灭吴后,其故域属越,沿用邗城。楚灭越后,其故域属楚,且于蜀冈东峰另筑广陵邑。秦灭楚后,其故域属秦,沿用楚广陵邑,改置广陵县,隶属于九江郡。秦亡后,项楚时,羽王梁楚九郡,都彭城。东阳郡为九郡之一,系从秦九江郡之东北部析置。其所领十五县中,广陵、堂邑、东阳、盱眙、淮阴、历阳及东城等七县原属秦九江郡,而江都、高邮、海陵、射阳、淮陵、富陵、建阳及高山等八县则是在前七县基础上析置而来。其中,江都、高邮、海陵三县均从广陵县析置而来。具体为:江都从其西南及南析置,高邮从其北析置,海陵从其东析置(笔者注:析置前之广陵县境域,乃秦时旧县地。其西邻堂邑,西北邻东阳、盱眙,北邻高邮亭,东滨海,南临江;析置后之广陵县,境域大幅缩小,仅据蜀冈及其近北、近西、近东部。江都县则据蜀冈西南旧地及南部新淤之地。高邮、海陵二县,则分据蜀冈远北、远东部)。其时广陵县治仍设蜀冈上,沿用广陵邑。余下三县治,则分设于蜀冈下各县境内。此即扬州市原辖境内析置江都县治或建筑江都故城始。 西汉初荆、吴立国时,辖三郡五十余县,原项楚之东阳郡归之。吴移都广陵,都城在原广陵邑基础上东扩新建。原隶属东阳郡的广陵、江都、高邮、海陵四县仍于原境域分治;刘濞反汉兵败被杀后,续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更名江都国,仍都广陵。其先暂辖吴之旧域,后削去会稽郡,保留鄣及东阳二郡,各自属县及境域未变;其子刘建继位后,初如旧。后亦因谋反事泄而自杀。除国改郡,分治,太守主政。东阳郡后又移治广陵,改称广陵郡,沿用原都城,所领各县及境域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复封刘胥为广陵王,重立广陵国,仍

4/13页

都广陵。然不再领郡,仅赐广陵、江都、高邮和平安四县为其食邑(笔者注:前三县本属广陵郡,平安县位于今宝应县北部,系从原属临淮郡之东阳、射阳二县析置)。其境域为:西以舆县(笔者注:据今仪征市大部分境域,系同年从原属广陵郡的广陵县西南、江都县西北析置而来,并划入临淮郡)为界,北以今淮安为界,东以海陵为界,南以长江为界。其时广陵、江都二县之境域已因舆县析置后划出而缩窄,西部亦从原先与堂邑交界而转为当今与舆县交界;宣帝五凤四年(前54),刘胥又因谋反事泄而自杀,又除国改郡,仍领原四县,境域未变;元帝初元二年(前47)始,复先后封刘胥之子刘霸、刘霸之子刘意、刘意之子刘护、刘霸之子刘守及刘守之子刘宏为广陵王,续立广陵国,仍都广陵,原领四县及境域始终未变,直至西汉亡。

新莽期间(公元9-24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恢复郡治,更名江平。同时将所领四县中的广陵县改称为安定县,平安县改为杜乡县,江都、高邮二县沿用原名,境域未变。公元25年刘秀称帝,四年后广陵归附东汉。其先复立广陵国,仍都广陵,续领原四县,并恢复原县名。后又除国改郡,并增领凌(今宿迁东南)、泗阳二县。其境域四界除北境北移、南境南移外,西、东二境均无变化;公元58年其子刘庄继位,于十二年后将原属临淮郡之海陵、舆、堂邑、东阳、射阳、盐渎等六县划入,削去泗阳县,使广陵郡从原领六县扩为现领十一县。各县境域依旧,然郡之境域却大幅扩张。其四界为:东滨海,南临江,西及北皆与时属下邳国的盱眙、淮陵、下相、曲阳、淮阴及淮浦为界。此郡境、县境延续约十朝百余年;东汉末年黄中起

5/1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说说江都县的来历
孙在堂 | 樊川三阳河纵横谈
霸王城与江都故城
江苏扬州地名由来
宝应变迁五、宝应故城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统隶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