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了的广陵涛

 不少人都读过枚乘的名赋《七发》,文中写道:“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在作者笔下:“(广陵涛)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真是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与钱塘大潮并无二致。众所周知,“广陵”即今扬州。那么“曲江”是指哪?广陵涛又是怎么形成、又为什么消失了呢?

  广陵附近长江早有曲江之称。《邗江县志》记载:“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分江都合渎渠以西,江阳县曲江以南建扬子县,县治扬子镇。”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扬州城东出土了《唐故清河张君墓志》碑一方,上刻:“……即以其年(元和五年,即810年,引者注)五月九日卜葬于扬子县曲江乡东五笮村之原。”在现扬州京杭大运河西侧,文昌中路与运河北路交叉口,有一座曲江公园。在公园的紧邻西侧,依次为南北向的观潮路、曲江北路。附近还有曲江街道、曲江商品城、曲江新苑等,说明这里与曲江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挖掘,专家推断曲江岸线在今沙河一线,并向西南折,形成一个“M”形,所以称为曲江。 

  大约在5000至7000年前,长江在扬州、镇江之间入海,形成一个喇叭形河口。长江流至此处,由于江面骤然开阔,流速降低,加上海潮顶托,泥沙发生沉积。到汉代,在广陵南郊江中形成沙洲,长江至此分为两道,沙洲之南为大江主航道,之北为支流,这个支流即为曲江。每到潮汐之日,海潮溯江而入,涌入狭浅的曲江,受到突然挤压,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这就是为人传诵的广陵涛。枚乘曾任吴王刘濞的郎中,公务之余,当常赴曲江观涛。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写道:“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

  晋时,长江三角洲迅速向海域伸展,镇扬江面缩窄,至永和中(345~356)年,扬州岸线已伸展到今仪扬运河、扬子桥、施家桥、小江、三江营一线,曲江慢慢被淤塞,时人移至别处观赏涛涌盛况。《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刺史每以秋月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南兖州治所在广陵,海陵即今泰州。晋代山谦之《南徐州记》:“京口,禹贡北江也,阔漫三十里,通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极为奇观。涛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为南徐州,治所京口。赤岸即赤岸山,在今六合县东南。《南兖州记》:“瓜步山东五里有赤岸,南临江中,潮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侧,其势稍衰”。瓜步和瓜步山在今六合县东南。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南朝陈诗人阴铿《广陵岸送北使诗》中写道:“行人引去节,送客舣归舻。即是观涛处,仍为郊赠衢。”

  直到唐代中期,广陵涛仍然存在,诗人吟咏的很多。李颀有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李白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里写道:“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潮。”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大量人口从北方移入,长江流域农垦范围日益扩大,长江泥沙增多,入海口迅速下移,镇江、扬州间的喇叭口消失,长江口演变为目前的形状,形成涛涌的条件丧失,广陵涛由盛变衰,慢慢消失。正如李绅在《入扬州郭》诗前的小引里所写:“潮水旧通扬州郭里,大历以后,潮信不通”。后人以各种形式怀念广陵涛,如明郭第有《出扬子桥喜见江南山色》诗:“可怜扬子渡,不见海潮生。”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当时有茶楼、浴池以广陵涛为名的,甚至在东关城门附近,还有一泉名广陵涛。

  但也有人怀疑扬州有涛的真实性,认为是钱塘潮之误。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将曲江纳入“浙江水、斤江水”内,唐代宋昱、清代朱彝尊、袁枚、现代傅斯年等均持此见。反对最烈的为扬州人士,清费锡璜、汪中、阮元是其中主要代表。直至今天,虽然大家对曲江位置、广陵潮消失时间持有不同意见,但基本认定扬州存在过广陵涛。费锡璜《广陵涛辩》说:“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成为经常引用的名言。(文/傅桂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曲江观涛,“波涛汹涌”典故出于此
枚乘和广陵涛
广陵潮:海上明月共潮生
金伟忻:扬州城的诗性记忆
扬州变迁(三)广陵潮声
枚乘《七发》注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