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遵义府志(六)
(2014-10-13 17:46:24)
转载▼
标签: 文化
湘江:在城东,《通志》。亦曰穆家川,《四裔传》迁遵义军于穆家川是也。《方舆纪要》。【凤麟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湘江在府治东,亦曰穆家川。《四裔传》:宋迁遵义军于穆家川是也。源出龙岩山,流经湘山南,东流与乌江合。”】源出龙岩山麓,流经湘山,《明统志》。南与桃溪水合,纡回五百里入乌江。陈《志》。按:湘江自源至乌江,才二百余里,陈《志》云五百里而《通志》因之,误。
九折河:治北二十里,入湘江。孙《志》。按:《通志》:会川河在城北五里,又名九岊滩,即此水。《通志》言其下流也。陈《志》“九折”作“九叠”。
海龙塘:在治北三十里,出海龙坉,入会川河。孙《志》。按:陈《志》:会川河即九岊滩与新桥龙岩水合。此塘亦龙岩水也。
洪江:在城东四十里。陈《志》。源出大楼山,合仁江入乌江。《明统志》。
仁江:在城东南五十里。陈《志》。源自永安驿山涧,下流合湘江入乌江。《明统志》。
乌江:在城南八十里。《通志》。《明统志》宣慰司东南七十里。按:当云百里。源出水西闽地,绕播州南与湘、洪、仁三江台,经思南府转入涪江。《明统志》。
芙蓉江:在城北二十里。又正安州亦有芙蓉江。《通志》。
金鼓潭:在城南四十里。出雷变山,合乐闽水入湘江。陈《志》。按:潭即乐闽水,非有别流,陈《志》误。
泮水河:在城西百四十里,流如半月。陈《志》。按;泮水出洪关山南干河坝,流入沙溪。
洋汪河:在治西六十里。孙《志》。按:此水即湖江,今上流名湖阳水,下名洋汪水。
乐闽水:在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雷变山,东流八十里,合湘江而入乌江。《通志》。按:《明统志》“乐闽”作“落闽”,云源出水烟里,东流入乌江。今验此水,合渭水入乌江。《通志》云合湘江,误。
乐安水:在城东七十里。源出绥阳之金竹里,南流为绿塘河,经乐安里穿出袁门坉山,与乌江合。《通志》。《明统志》云:出筋竹平里山涧,转流入乌江,舟楫济此无险,得以乐安。
湄潭水:在城东一百里。源出湄潭县,经三渡关外,流入乌江。《通志》。经思南府达于黔江。《明统志》。
龙坪河:在府南四十里。
黑水河:在城西七十里。出洪关,入偏岩。
沙溪河:在城西一百里。源出岩孔山,流入乌江。并《通志》。
凤凰溪:在城东四十里,有石洞。陈《志》。亦名长滩。《通志》。
桃溪  在城南十里。源出城北六十里上庄山,溪水汇流为罗家河,至坝竹水会罗【凤麟按:二字原作“罗会”。】水。《通志》。至县学前与湘江合,流入乌江。陈《志》。
龙马溪:在城北十五里。《通志》。
母猪塘:在治西北百二十里。出安罗,入桐梓。孙《志》。
八角井:在城北十里。
双桂井:在城北十五里。并陈《志》。
龙泉:有二:一在府治北六十里,一在正安州西南六十里,俱深澄莫测,相传有龙居其中。《通志》。按:《明统志》云:龙泉,一在宣慰司北二十里,一在真州长官西南六十里云云。二十、六十,里数乖异,正安城亦屡徙,未可以《通志》为据也。
海风井:在城西南八里。井上多风,相传昔有异人指曰:此南海风也,遵义有此,可保永无劫难矣。《通志》。
珍珠泉:在城东二十八里。方塘盛之,阔十许丈,水旱不涸,四时澄清,泉脉涌白沙中,累累数百珠,大小相贯,至水面乃散,甚可玩也。中产一目鱼,俗呼“独眼龙塘”。城南九十里又有联珠井,水出如联珠。
五珠井:在城南七十里。平地出泉,人经其上,则连喷五珠,清圆可玩。
骡马井:在城南五十里。清凉沁髓,供千家饮,余亦灌田。
受采井:在城酉九十里枫香坝。清泉半亩,冬温夏凉,尤宜染采。
关刀井:在城北十里。旁有石若刀形。水可溉田。
上龙塘:在城东七十里。深不可测,旱潦不涸溢。三面悬岩,阴气凛凛。相传昔有水怪曰“马鞑”,每人过,出,若张猩毡,即裹以入。间里许,有下龙塘,水灌百顷田。
清潭井:在城南四十里。深丈余,味绝清甘。“清潭里”因以名。
雷水堰:在城南七十里。周三四里,中有九井,灌田数千亩,余水入芦江。小山筑成,踞水心,旧有亭阁,今圮,犹古柏存焉。盛夏,红荷环山,甚可玩。旁有雷音寺及杨辉墓。堰即前明杨氏所筑。
白泥堰:在城南四十里。周五六里,一望澄阔,多菱芡。灌田数千亩,余水入三岔河。
八角堰:在城南六十里,又名八幅。灌田,余入构江。
石家堰:在城南八十里。中有龙井。
楼子堰:在城南八十里。并灌千亩田。
大陂堰:在城南四十里。陂犀牛水以灌田。犀牛水者,水边有石如牛。
双龙塘:在城南二十里。上有檬子井,共流成溪,灌田数千亩,入三涨水。
火焰龙:在城南三十里。平地出水汇渠,灌田二千余亩,余流入深溪。
龙坑:在城南二十余里大道右。周半里弱,深莫测,灌千顷田,余入桃溪。坑源伏流。距里许,一小洞,道光十八年,旁居人某苫塞,水上出,坑骤落,大利己田,且鬻邻润,起讼百数,署知县杨书魁勘,去塞,坑复,乃已。
清潭:在城南五十里,又名八角井。
红井:在城南五十里,又名泻洋溪。遇旱则水赤。潭、井并灌千亩田,入三岔河。【凤麟按:谓清潭与红井也。】
大寺河:在城南五十里。灌田千亩,入三岔河。
西坪泉:在城东南九十里。周十余丈,灌田数百亩,余入于绿水。
大寨塘:在城南百里。灌田千余亩。
葡萄井:在城南七十里。灌田二千亩,余入高溪。
苏池:在城西南三十里。池著山间,周三四里,灌田无多。
螺蛳堰:在城南微西七十里,大道附近。堰有三,今各为名:一杨堰,一大堰,一南宫堰,皆可灌田。上有螺蛳水,泉出大石上穴中。相传元明间农人吴汉,性诚笃,事母至孝,过壮未娶。母没后,一日耕归,饭己先熟,汉潜伺之,则有女代炊,卒入,不知所往。他日耕毕,饭仍熟,如是三年,汉密窥得女来径,自石穴螺壳中出,因匿其壳,女不得去,遂留为夫妇,生子女焉。值旱,汉苦田干,女曰:还我壳,即能得水。汉出示之,女化螺入穴而没。穴忽出泉,遂谓其泉曰螺蛳水。其下堰亦呼螺蛳堰。今汉犹有后人。【凤麟按:梁任昉《述异记》:“晋安郡有一书生谢端,为性介洁,不染声色。尝于海岸观涛,得一大螺,大如一石米斛,割之,中有美女曰:‘予,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矜卿纯正,令为君作妇。’端以为妖,呵责遣之,女叹息升云而去。”此与《搜神后记》卷五所载较似。】
龙魁堰:在城西南六十里。凡二堰,唯一可灌田,余入乐闽河。
龙坑口:在城西南七十里。下合玛瑙水,灌田数千亩,余入虾子河。
青坑洞:在城西七十里。乐野坝石洞中水,旧穿山东流入池坪,多没田。僧南桂堤之入南洞,至宋氏坑出,可灌田数千亩,余入沙溪。
茶园塘:在城西百一十里山冈上。涌泉成池,周三里,深不可测,引灌数里田,余入黑水。
构阳溪:在城西二十五里。相近有四龙泉,一出老鹰台,一在罗家湾,其二在汪家山,皆可灌田,余入桃溪。
牛蹄堰:在城北七里。陂九岊滩水以灌田,创自明代。当蒇工时,有乘青牛堤上过者,逐之,忽不见,石上蹄迹存焉,深寸许。
千工堰:凡五:一在城北十里,一在北□【凤麟按:此字原为墨钉。】里,一在永十甲,一在城南盩水,一在三岔河,皆陂以灌田者。
官庄堰:在城北三十五里。陂天宫殿水,分四十八濠,灌田千余亩。
菱角堰:在城北三十里。周广数百步,相传杨氏筑以溉田者。中有三埠,曾建三星阁,今改为纯阳阁。有异莲,数年一花,花后,根叶俱不见。
双仙堰:在城北六十里,二塘相间里许,呼大仙、小仙。大仙广十余丈,小仙广丈余,皆可溉千亩田。小仙若涌浑水至,三日必旱。下三里许,有陂承余水,旱则增筑之,辄大雨,皆不爽。余入仁江。
白小堰:在城北二十里。刺巴水所经。
芙蓉水:在城北八十里。汇小箐、鹿池诸水以溉田,仁江源也。
米筛井:在城北四十里猿猴岩下。泉涌泛沙如筛米,冬温夏凉,愈旱愈溢,灌田数百亩,余入桃溪。其西十里亦有米筛井,入乐闽河。
小板水:在城北二十里。灌田千亩,余入湘江。
常舒堰:在城北七十里大板桥。可灌田千亩,余入仁江。
官陂:在城东七十里。陂龙坪河水灌田数千亩,其堤一石凿成,高丈余,长六丈,水垂下如挂匹练。石多小窍,喷出累累若散珠,景绝可玩。相传杨氏先世所造。
◎正安州
大武山:在城内州署前,秀丽如云锦。《通志》。
凤举山:在城内学官后。《通志》。形如飞凤,今名古凤山。《州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卷一:“在城内州治后,形如飞凤,今名古凤山。”】
覆钟山:在城内州署后。《通志》。
聚秀山:在城南一【凤麟按:此字原阙,据嘉庆《正安州志》卷一补。】里。
龙门山:在城南十里。
文笔山:在城北五里。秀颖甲于群峰。
会仙山:在城东北二十里。州治发脉于此。
林溪坝:在城西十里。群峰环拱,地势宽敞。
翠屏山:在城东南七十里,旧州【凤麟按:原作“志”,据嘉庆《正安州志》卷一改。】东一里。并《通志》。
飞凤山:形如飞凤。【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无。】
石印山:州之元武有方石。并孙《志。陈《志》在州之前。【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无。】
豹子山:在旧州北八里。多产豹。虽睛亦常有雾。《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孙、陈二《志》、《方舆纪要》并云在城西八里。
罗蒙山:在城南六十里。《唐志》有罗蒙县,因以名。孙《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卷一:“在城南六十里。《唐志》有罗蒙县,即其地。”】《方舆纪要》:罗蒙,唐遵义旧名也。《志》云:此山之高,远瞰罗蒙。
虹转山:在州西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无。】
松山:有东西二山,离城六十里。孙《志》。东松山在城东五里。《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按:《元丰九域志》:南川县有松山,即此。《方舆纪要》:在州东南六十里,曰东松山;在州西南六十里,曰西松山。山多松,因名。
罗支山:在城西南九十里,明嘉靖中平寇于此。《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孙《志》在西百六十里。
双凤山:在城西一百七十里。《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孙志》在西二百四十里。
举子山:在城东一百五十里古真安州城东大鱼塘。《州志》。汉时举一孝廉于此。孙《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卷一:“袁治《旧记》:汉时举一孝廉于此。在城东一百五十里古真安州城东大鱼塘。”】
云顶山: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思二甲土溪场。袁治《旧记》:南宋理宗时,封山【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无。】神于此。《州志》。《孙志》在西一百五十里。《通志》在西南百里。
起凤冈:有旧司遗址。孙《志》。陈《志》冈作山。
爵子冈:真安南界至此。
仙女寨:传曾有仙女居于此。
神卫坝:有神庙,每祷即应。孙《志》。
坪木山:在江十甲北路。【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
矿子山:在德六甲南路三十里罗简台。【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
罗雨山:在江一甲西路。并《州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
按:孙《志》载有狮子山、明月山、乐邦山、白狼山、金龙山、银杏台、银盏台、上下台,姚洪寨、金鸡箐、新开箐,黄泥箐、赤崖箐、滴水箐、亭子坝、东塘坝、巡检坝、莲子坝、百福田坝、花池坪、星宿坪、粟子坪、太守坪,柿坪、仙人洞、龙洞、仙女洞,今俱未详所在。【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卷一:“龙门山,在城南十里。”“南山寨,在正安州南德六甲五十里。袁治《旧记》云:南宋末,州人郑昌孙拒元兵于此。”】
贯珠溪:在城西南八十里。源出虹转山,下流屈曲合三江。《明统志》。《通志》源出州西杉木关【凤麟按:原误“门”,据州志改。】,流入州境落水孔。【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卷一:“在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州西杉木关,流入州境落水孔。”】
芙蓉江:在城南一百里。源出婺川县,经州境入岷江。《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孙、陈二《志》源出西夷,流入黔川。按:《明统志》:芙蓉江在真州长官司南百里。出西南夷界,东流径思义寨,北流入黔西州界。今验正安之水,无入黔西者,必字误也。
三江河:在旧城北五十里。源出羊毛坡,流注四川彭水县界入岷江。《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惟无“河”字;“注”作“经”。】《方舆纪要》:三江,一名明溪,源出州西境羊毛坡,东南流,合于虎溪。州境诸溪悉合焉,下流注于芙蓉江。
北溪:在旧城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
林溪:在城西南五里。【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作“五十里”。】
卯溪:在城北山后。并《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
虎溪:在城西南七十里。《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卷一:“在城西七十里。流经州南入三江。”“西”字下孔一字。或将下句“南”字抄错行也。】源出遵义北委家岭,经旧珍州下流入于三江。《方舆纪要》。
思溪:在城西七十里。源出南川县牛角寨,流入三江。《通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同。】《方舆纪要》作“西溪”。
淮溪河:源出婺川。孙《志》。【凤麟按:嘉庆《正安州志》无。】
◎桐梓县
金鹅山:在城西一里。山下有井,井中尝见二鹅,羽色如金,故名。《通志》。孙《志》治前一里。
苍龙山:在治后半里。孙《志》。《通志》、《贾志》附虎峰下。【凤麟按:贾国橿《桐梓县志》。】
天禄山:在城北三里。
金马山:在城前三里。《通志》城南一里。
石女山:在城东十里。上有石如女立。
七宝山:在治东五里。
牛星山:在城南五里。与县对峙。《通志》五里作半里。
虎峰山:在城西半里。相近有苍龙山。《通志》在城北,孙《志》治左一里。
凤鸣山:在城北二里。孙《志》治南二里。
魁崖山:在城东二里。山上有池。《通志》二里作半里。
鼎山:在城东南十里。踞群山之颠,周围削壁,其形似鼎。孙《志》治左十里,《通志》在城南。
玉屏山:在城西二里。
九龙山:在城东九十里。相近有明月山。
疋练山:在城东北百五十里。
吊崖山:在城□【凤麟按:此字原为墨钉。】九十里。
三坡:在城北六十里。有上天梯。
苗儿冈:在城北百三十里,一名尧龙山,有古庙。《通志》作猫儿山。孙《志》在东北。
楚米坡:在城东二十里。平播时楚人挽米至此,故名。孙《志》即《统【凤麟按:原误“总”】志》楚米坡。陈《志》、《通志》并作楚米。
扶欢山:在城北二百里。古扶欢县以此名。孙《志》在治西。
松冈岭:在治西三十里。
万松坪:在城西十里。
夜郎坝:在城西北七十里。有古夜郎城旧址。《通志》在城北。
陈头箐:在城南四十里。上有古庙。孙《志》在治东。陈《志》陈作尘。
龙罩台:在西四十里。以上并《贾志》名,皆《孙志》所载。
小箐口:有元帝宫,知府孙敏政建,有赞。孙《志》。夜郎小箐,在城北三十里。《通志》。上有祖师观。《贾志》
降真箐:在城北五十里。《贾志》。孙《志》在治西。
蟠龙山:在治西南六十里。孙《志》。蟠龙洞洞口宽敞,中甚幽邃,一石一级,皆有奇致。深壑中有一石龙,鳞甲宛然。《贾志》。
白崖:在治东北二十里。孙《志》。
明月山  在治东百里。同上。《通志》附 “九龙山”下。
铜鼓原:在城北五十里。《贾志》。山形如盒,地有狮子头,极高大,口间石齿粲露。喉下一洞,流泉不息,内甚阔,有大池。由池边转过二层,有铜佛,左右列铜钟磬鼓,每自鸣,声应于外。道光元年,有人入拾铜镜,现存古迹山庙中。新纂。
桐梓原:在城北三十五里。《贾志》。有《记》。
三元坝:在城北九十里。《通志》。初议依山置县,不果。《贾志》。
毛田坝:即建县处。孙《志》。
柜岩:在南平军东南一百里。峭崖壁立,有洞,不可扳援。其门有一柜,故名。《舆地纪胜》。在宣慰司北三百里,高百丈,广半之。中有一石穴,穴前一柜,往来者悉见之。《明统志》。《通志》入遵义县下,云:穴前有一石如柜,故名。《方舆纪要》云:在桐梓县东北百里,引《旧志》岩在播州北三百里。【凤麟按: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
威猛山:在治东五十里。《邱志》【凤麟按:邱仲□(坦土换日)《桐梓县志》,写本一册。】
青山:在治北四百余里。盘据三邑境,长数百里。《舆地纪胜》名“最高山”,在南平军东南九十里,高十五里。林箐深密,视众山若蚁蝼。同上。【凤麟按:即《邱志》也。】
寨子山:在城北二百里。三峰插天,中峰顶有一井。
象鼻山:在城北二百五十里。形如象鼻。
罗武山:在城东五十里。交绥阳界。
楠木厂:在城西南四十五里,交遵义界。刘綎征杨酋时,分道潜进攻其后,经此。
卧龙山:在城南四十里。
车子山:在城南八十里。
九显山:在城南四十里。
凤凰山:在城南三十五里。
双凤山:在城北四百里。地连三界,上有古刹。
宝峰山:在城北四百里。上有古刹。
峰岩:在城南十里。
天字峰:在城西十里。
石人山:在城北四百里。
寨子顶:在城南五里。上有旧时营址。
龙台山:在城北二十五里。
马鞍山:在城北四百里。
顶箐:在城北四百里。邑山之最高者。
白马山:在城北百里。
平头山:在城北百二十里。
送岚垇:在城西五十里。
高石坎:在城西五十里。三级壁立,高入云际。交仁怀县界。
猿岩:在城北百五十里。
马桑坪:在城东二十里。山顶平阔,可屯万人。
大营山:在城北三十里。有札营旧址,近为盗薮。
东山:在城东北三里。
寿国山:在城西南十五里。
爬头箐:在城西八十里。
酒店垇:在城北百六十里。
插旗山:在扶欢坝。刘綎平播时插旗于此。
刘罗坪:在城北三百余里綦、桐交界,宽四十里,上住居民千余家。
三界山:在城北四百里。与南川、正安接壤。山高广各十里许,上有古刹。
顶头岩:在城北四百里狮溪口。形如纱帽。上有庙,极灵。采访据《四川艺文志》。
长冈岭:在城北四百里狮溪口。山长十余里,旁有小山十八,相向如罗汉。
扒抓溪:在城北百二十里。山路最险。
大罗山:在城北七十里。
营盘山:在城西一里。
观音岩:在城西四十里。生成佛相。
金鸡山:在城南四十里。
小金山:在城南三十里小水田。
金凤山:在城南三十里,即穆家寺。
金锭山:在城南三十里。
大关山:在城南十里。
柏香岩:在城北百四十里。上有古刹。
柴山:在城北三百里。
白云山:在城北四百里。上有古刹。
娄子山:在城西南十五里。
烟秋碥:在城北百里。
仙人山:在城南五十里。壁立危耸,踞芦里群山之上。【凤麟按:“芦里”、“泸里”,或即《大定府志》所谓水西安氏卢鹿部所源者也。《水西安氏本末》:“安氏之先,盖出昆明,为卤氏,语转为罗氏。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曰罗邑,又号其山曰罗邑山。”】顶有池,阔十丈余,泉涌于中,云烟聚散无常,卜晴雨极应,土人相传有仙灵往还云。
金鱼山:在城南三十里。山高耸,田环其下,若浮水面。邑举人杜安基建阁于顶。登临之顷,目极无际。面东一山,尤耸拔秀削,月出正当其峰。
手扒岩:距城□【凤麟按:原为墨钉。当即“南”字。】百里。两岸壁立,人迹不到,前难渡河经其下。乾隆间,郡守四十七率邑举人金曰琯,于岩半凿一径,通泸里南境盐路。
篆山:在城南三十里。团圞挺秀,四面如一。
仙家岩:在城南五里,俗呼“和尚岩”。岩下一洞,相传有夫妇入洞成仙云。
伴月岩:在城南三十里。
蔡虚洞:在城南三十里。
葫芦洞:在治右五里。洞门高耸,平阔清幽,内分三层。石似龙
盘,鳞爪宛然。顶石如盖,游人顿足,四壁响应。有如床者,岩液滴映,衾稠重叠;有如田者,阡陌分明,不溢不涸。造顶处深邃里许。明邑令万建侯镌洞口曰“天外赏”,明大学士王应熊书“北顾岩”三
字。《邱志》。
石牛栏:在城北四十里。生成石牛,头角宛然。
双龙洞:在城北五十里。洞口有石扉,石土地。入,有石犬;又入,有石钟鼓;又入,有石笋,高三丈许;极处有石观音,座下清泉流出,可治病。
风洞:在娄里。风从洞出,夏凉冬暖。
新崩洞:在夜郎溪。两畔石乳融结万状。有石观音,极著灵异。
石仓崖:在城北三百里木人台。其形如仓,相传昔曾出米。
天生桥:有三:一在城北四百里,一在城北二百五十里,一在城东北三十里。
石笋:有二:一在城北四百里,约高五十余丈;一在城北三百里,高出云表,不可寻丈计。
石箱:在城北四百里狮溪口。碎石结成一茎,细而高,约六丈。上横一石,正方,长约丈余,广半之,其形如箱。
天门洞:在天桥。奇形怪状,为诸洞冠。惜门小。
按:孙《志》载有青牛山、令狐岭、排栅坝,今俱未详所在。
合令渡:在治前。
黄龙溪:在治西一里。
石龙门:在治南二里。
溱溪水:在治东二里。并孙《志》。
官堂水:在城北十里。为诸水所经。《贾志》。
天桥水:在城东五里。《贾志》。天桥在魁崖后,崖高百丈,阔十余丈许,水广三十余步,沿流其下。水所出及所入处崖口,圆如月痕,两旁屹立似柱,上悬石佛。水出洞门,如银虹雪浪。至春夏水涨,溪岸悉平,人由桥而渡。生成之巧,不假人工,故曰“天桥”。《邱志》。
小溪:离城百里,发源山箐,下流至綦江县,名綦江河。
南溪:在治南二十里。并孙《志》。
斋郎水:在治西六十里。孙《志》。源出蒿枝里楚米坡,经小溪里入泸州合江,会蜀江。古有苗斋郎者居此,因名。《明统志》。至米粮渡会赤水河,入大江。《贾志》。
蟠龙水:在治西八十里。流出县东楚米坡,流至米粮渡,会仁怀河入合江、大江。孙《志》。《贾志》在西南六十里。
七阵溪:在治东九十里。《贾志》治北。
赵洋水:在治北九十里。《贾志》城西。
罗坎河:在治东九十里。
葫芦口:诸水所出。并孙《志》。
葫芦水:在城西五里。溱、南二溪水会此。
清水溪:在城南二十五里。溪中有井,每日三潮。《通志》作清溪水。
捞漉溪:陈《志》载,今不知何水。
蒙渡河:在城北七十里。传汉唐蒙渡此,因名。并《贾志》。名皆孙《志》所载,
母渡河: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坡头河: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并《邱志》。
青龙溪:在城西半里。
官渡:在城南三里。并《贾志》。
楚米溪:在城北二十里。
羊等河:在城北百二十里。
藻渡河:在治北百五十里。
三溪:在治北二百六十里。
二郎峡溪:在治北二百三十里。并《邱志》。
难渡河:在城南五十里,俗呼“狼渡”。溪深岸险。
养马池:在城西四十五里。相传唐陈信洗马处。
古池:在城南十里。四围里许。
浊水潭:在城西二十五里国公桥左。
小水田:在城南三十里。
珍珠泉:在城北二十五里龙洞。河水激石成珠,大如碗,从河底迸起。谚云:楚米龙泉浪滚珠是也,今为人凿石,不复然矣。
温塘:在城北四百里车坝。其水温,浴之,能己疥。
马跑井:在城北二百五十里寨子山顶。蓄水不多,遇旱祈雨,水辄溢出。
铜锣井:在扶欢坝象鼻山下。崖上滴水入井作锣声,井中时现黄驘。井下一井,水贮器作胭脂色。旁有石笋,上戴一石如笠,以细承巨,人呼曰石斗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四十五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三二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十一卷
乌撒卫志之沿革·郡名·形胜·疆域·山川
全遼志1
《连平州志》卷之二:疆域、山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