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标准·方案·指南】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专家共识(2023)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3,61(10) : 869-873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30630-00434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通信作者:周文浩Email:zhouwenhao@fudan.edu.cn

封面图:《静谧乡村》 作者:吕佳宜  女,11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依据我国高危新生儿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共同制订“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专家共识(2023)”,总结高危新生儿规范管理5个共性问题以及14个专家推荐建议,强调生命早期对高危新生儿的危险因素分类识别和管理服务的分级标准化建设,明确高危新生儿管理专科建设方向。

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标准化建立,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脏器损伤后遗症和神经发育不良发生率并未下降,并且随着危重新生儿存活率提高有增加的趋势,包括生理、病理、心理发育障碍等,对家庭、社会、个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巨大的负担。按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各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较多建设在综合医院或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同时,按照《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等文件要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均逐步开展高危新生儿出院后随访管理。然而,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的不平衡,分级管理落实的不到位,一定程度影响高危新生儿的远期生存质量。为不断提升危重新生儿的救治能力,保障其出院后的生存质量,明确高危新生儿管理专科建设方向,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新生儿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公共卫生、妇产科、妇幼信息等领域的专家提出“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专家共识(2023)”(简称本共识)。


一、专家共识制订方法

1. 本共识严格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的标准指南制订流程和方法并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进行制订,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www.guidelines-registry.cn)上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3CN319。

2. 本共识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的方法。于2022年10月19日至2023年4月24日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征询83位专家意见,召开3次共识形成会议,达成14条推荐意见的共识。

3. 本共识供医疗机构管理高危新生儿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及从事相关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使用。


二、高危新生儿概念



高危新生儿是指母亲妊娠前及妊娠期和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出院后有可能影响身心发育各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三、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目标



1. 从母亲高危妊娠管理到高危新生儿管理实现规范化连续管理,明确高危新生儿人群基数,实行五色标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分类标注,切实将高危新生儿纳入重点人群。

2. 实现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从助产机构到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再到出院后高危新生儿的接诊、治疗、转诊及出院后管理的科学衔接流程。

3. 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实现专人专案,合理转介,全程动态监管,增强医疗保健服务连续性,有效改善高危新生儿远期生命质量。

四、高危新生儿管理的内容



问题1:是否应依据母亲、胎儿和新生儿的高危因素对新生儿进行五色分类管理?

推荐1:对新生儿进行五色分类管理,五色包括绿色(正常新生儿)、黄色(低危组)、橙色(中危组)、红色(高危组)、紫色(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分类依据见表1。



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其中79名(95.2%)专家认可依据高危因素对高危新生儿进行五色分类管理。

推荐2:同时符合两个类别及以上情形的,以最高类别情形为分类标准,并根据随访情况动态评估调整。

推荐3:艾滋病、乙肝、梅毒、肺结核等患传染病母亲所生或患病新生儿评估为紫色,紫色可与其他颜色叠加。

推荐4:新生儿在出生时、接诊、转诊、出院时、出院后管理过程中,如存在表1所示的高危因素,均应诊断为“高危新生儿”,纳入五色分类管理,将评估结果标记在《母子健康手册》。强调所有分娩机构在每名新生儿出院前都应该由专人对新生儿进行五色分类,并确定随访方案,以免遗漏。

推荐5:紫色高危新生儿按照传染病防治要求需在相关医疗保健机构管理。

推荐6:凡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变化,经过高危新生儿分类评估后,尤其是橙色、红色分类,应按危重新生儿救治相关规定转诊。

问题2:是否应对高危新生儿门诊进行分级建设?

推荐7:根据机构的人力配备、人员资质、学科建设等情况,将提供高危新生儿门诊随访的医疗保健机构管理类别分三级,分级建设标准见表2。



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其中80名(96.4%)专家认可对高危新生儿门诊进行分级建设。

问题3:是否应建议重症高危新生儿(橙色、红色分类新生儿)出院后转诊至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进行分级管理?

推荐8:加强健康宣教,告知随访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个性化随访计划,并告知未能按计划随访将可能带来的不良结局。依据高危新生儿风险分类,指导高危新生儿家长到相应级别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

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其中52名(62.7%)专家认可重症高危新生儿出院后转诊至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等进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

推荐9:高危新生儿随访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按照个性化的随访计划,整合围生期-新生儿期-出院随访的高危新生儿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加强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注重家长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通过心理咨询及指导,改善亲子关系。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高危新生儿的分类分级管理流程图见图1。


      问题4:是否建议高危新生儿出院后到各级高危新生儿门诊随访,同时在社区进行建档管理?


推荐10:依托三级妇幼管理体系,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随访管理,形成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医防融合管理模式。建议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童保健人员按规定对高危新生儿专案登记、建档管理等。

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其中68名(81.9%)专家认可高危新生儿出院后到各级高危新生儿门诊随访的同时在社区进行建档管理。

推荐11:为有序推进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省级、市级、区级、医院级的新生儿质控中心每年医疗机构产科质量检查同时对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情况进行质量检查。

推荐12: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对新生儿提供高质量保健服务所提出的质量评估指标框架、质量管理要点及服务流程。

推荐13:建议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借助电子化病案、妇幼信息平台多途径,实现高危新生儿的信息化管理。

推荐14:建议开展高危新生儿门诊的各医疗保健机构,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管理要求,反馈高危新生儿健康管理信息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危险因素分类识别管理,加强高危新生儿门诊的分级建设,可促进高危新生儿全程有序的管理,实现临床与保健相结合,保障高危新生儿远期生存质量。本共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德尔菲法综合专家意见,高质量队列研究证据不足。未来需进一步通过建立高危新生儿随访队列,探索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策略的规范性和实用性、高危新生儿的管理方法与流程,改善高危新生儿预后、减少伤残、提高人口素质。本共识拟3~5年进行更新。
(宋燕燕 陈运彬 高建慧 杨杰 母得志 富建华 冯星 史源 周文浩 执笔)
参与本专家共识讨论和修改的专家名单(按单位及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童笑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史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陈超、王瑾、王来栓、周文浩);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杨长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章丽燕);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易彬);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陈运彬、马远珠);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王静);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玉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胡艳、梁晶晶、宋燕燕、谭栩颖、杨丽、张华岩、赵小朋、周伟);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崔其亮);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董力杰);河北省儿童医院(马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祝华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文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严超英);江西省儿童医院(陈丽萍);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尹晓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余加林);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妇幼保健院(李玉凤);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妇幼保健院(高平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王虹、杨传忠);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高建慧、林翠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杨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梅花);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李怀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姜红);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刘充德);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李晓莺);山西省儿童医院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秦桂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建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裘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拥军);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李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黑明燕);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王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丁欣、冯星);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郑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尚勤);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李占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董文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李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杜立中、马晓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徐发林);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康文清);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周晓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富建华);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王丹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铭杰);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周晓光);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曹云涛)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指南与共识】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远程黄疸监测随访写入新生儿黄疸管理专家共识
【规范与指南】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病例1:孩子有自闭症的高危因素怎么办?
新生儿及婴儿颅脑超声专家共识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