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十年来,这本书印了700万册!




人 物 档 案

石楠,中国作协名誉委员、安徽省作协名誉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长篇传记小说《画魂——潘玉良传》《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一代明星舒绣文》《刘海粟传》《回望人生路——亚明的艺术之旅》等,学术专集《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和爱情》,长篇小说《真相》《生为女人》,中篇小说集《弃妇》《晚晴》《石楠女性传记小说选》,散文集《爱之歌》《寻芳集》等共计70余部作品。作品获安徽文学奖、《清明》文学奖、红烛奖等十余项奖。1988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评选为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有一本书,

它诞生于40年前,
40年来这本书出版总量,
已经超过了700万册。

这本书就是《画魂——潘玉良传》(以下简称《画魂》),最初于1983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的作者是我们安徽作家石楠先生。40年来,人民文学、作家等十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了17种不同版本的《画魂》,至今仍在不断再版。不仅如此,根据图书改编的由知名导演执导、大牌明星加盟的电影、电视剧、黄梅戏、话剧、沪剧、歌剧等也纷纷搬上了银幕、荧屏或舞台……

▲李嘉欣版《画魂》(电视剧)来源: 影视资料

40年前,关于潘玉良,人们知之甚少,正是这本书的出版让人们了解了潘玉良和她的画作,也最终促成了潘玉良画作的回归,最终收藏在安徽博物院。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些融西方热烈、浓郁与中国传统简约、凝炼风格为一体的作品,惊叹潘玉良作品里传达的美和爱,更为《画魂》里潘玉良从社会最底层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辉煌人生价值的过程所感动。


5月中旬的一天,我们走进石楠先生的书房,倾听了一位85岁高龄的睿智的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文学之路、人生之路,在她创作的70多部著作背后,在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籍里寻找到一条读书之路、一条奋斗之路、一条歌颂直面苦难的抗争之路……

与逆境抗争

生活的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振风塔,矗立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已近500年,成为安庆的标志。如今,随着发展,城市不断长高,振风塔的高度或许不像曾经那样瞩目,然而,振风塔的名称里透露出的“振兴文风”的寓意是完全实现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自振风塔建成之后,安庆境内文风果然昌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这里走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出现了独领文坛风骚的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方苞、姚鼐……这,或许是巧合,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在与长江风浪的抗争中,振风塔传递出的奋斗精神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安庆儿女。

石楠先生的人生是从逆境开始的。

1938年,石楠出生在太湖县李杜乡一个小山村,村庄位于笔架山下,这是大别山向南的一条余脉,一条清澈的皖河支流从村边流过,这里风景秀丽,然而大山深处的贫穷让石楠的童年充满了凄楚寂寞。


想上学,却没有读书机会,只能在夜校的扫盲班识得几个字。直到16岁,石楠才在乡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走进校门。1955年她以全区第一名、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太湖中学。初中毕业,因为贫困,她不得不终止学业,到安庆来当学徒工,每月12元钱的生活费,还要省5元钱接济家里,5分钱的萝卜干当菜就是难得的奢侈。


生活是艰难的,对知识的渴望却让她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安慰。她读着一切能够找到的书,不放过任何一个自学的机会,认认真真写读书笔记,让知识的甘霖润泽着苦难的心灵。


这样艰辛的生活,她整整度过了20年。


生活又是辩证的,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往往是文学创作的财富。这20年,石楠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写了成麻袋的读书笔记,这些为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难得的人生体验。


石楠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逆境到来时要坦然面对,逆境是老师,苦难是天赐的礼品。”这段人生经历,也成为了石楠认识人生的一笔享用不尽的无价财富……

与人物共命运

积极向上的人生闪烁永恒的光辉

1978年,石楠到安庆市图书馆当了名古籍管理员。这时她已经年过40岁,膝下有了两儿一女,家务繁重。为了能胜任工作,也为了能在书海自由航行,她像学生时代那样,向馆里的老先生们请教,一字一句地啃起了生涩的古文,将诗词、文段抄在卡片上,随时带在身上,供上下班路上背记。



努力没有白费。三年后,她已经可以通读一般的古籍。书,读多了,她发现了一个现象。为人类生存和繁衍作过伟大牺牲和贡献的女性尤其是才女,在人类历史浩瀚的星空里显得稀疏、黯淡,世俗的偏见让历史的尘垢淹没了她们本该有的辉煌。此时,石楠萌生了为巾帼才女立传的念头,这个念头在她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来,它在积蓄着力量,期待破土而出。

机缘巧合。就在她着意搜寻时,在馆里帮忙编辑散落古籍的一位老先生告诉她,有个叫张玉良(与下文“潘玉良”为同一人)的女子,值得一书。老人与张玉良的儿媳是邻居,对张玉良的生平略知一二。

张玉良的身世在石楠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竟然能成为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知名画家、中国最高学府的美术教授,这升华的过程,这美丽的鲜花,浸透着奋斗的血泪。这股股殷红的血,一下子涌进了她的心房,和她的人生经历融为了一体,让她不能自已。于是,石楠决定写张玉良,写尽这个传奇女子一生的点点滴滴,写尽这个没被生活的苦难打倒的才女的奋斗之路。

写人物传记,尤其是已经离世的人物,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她找到潘玉良在安庆的儿子家中,此时,她的儿子也已去世,潘玉良给这个家庭留下的文字资料只是一张简单的她在巴黎举办画展的介绍,不过三五百字。不仅材料缺失,因为年代久远,对潘玉良熟悉的人也很难找到。


既然没条件去采访潘玉良的亲戚故旧,又没条件去沿着她的足迹一一实地探访,石楠想到的还是——读书,多读书,拜能者为师。沿着潘玉良的足迹到书海中去求索。凡是潘玉良到过的地方,她就去研读那里的史志、游记、民俗,名胜古迹、城市建筑,扬州老家、上海美专,里昂的丝织业、巴黎的艺术、罗马的颓垣残柱……哪怕小小的简介里只提及几个字,她都围绕着它去翻阅大量资料。


她仿佛看见这个来自东方的女子在巴黎一间陋室里,忍着饥饿,挥舞画笔,热烈奔放丰满的人物在画布上轮廓渐显;她似乎听见在上海和南京的高等学府的教室里,年轻的女教授宣讲她的“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焦点,从模糊渐渐变得清晰。


事情又是多么幸运!石楠喜欢美术,曾经无选择地读过一些美术作品和美术史,为她写潘玉良拉近了距离。


人物,因为细节而真实,也因为细节而生动。由于没有办法掌握传主的生活细节及其真实内心和情感,她只能采用小说的笔法、采用合理想象的形式来刻画。


这是石楠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又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传记小说,虽然此时她并不掌握诸如结构、篇章等写作技巧,更不知道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她的写作更多是无意而为,是由于爱,爱文学,爱笔下的人,爱一个顽强与苦难搏斗的灵魂,就那么随着感情流淌写下去……真情汩汩向前,文字的技巧反而成为次要。


这无意而为,恰是我们传记文学的传统。它来自司马迁的直抒胸臆的“太史公曰”,来自《报任少卿书》中借人物抒发一腔热血;它来自唐宋八大家的“文以明道”的主张;来自桐城派“言之有物”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观点;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我手写我口”的宣言……这无意而为,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完美的一脉相承。这无意而为更是讴歌了人们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也是世界性的,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借桑迪亚哥说出的那句“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被打败”的“硬汉”形象和它是多么神似。


纯粹真情的流露,石楠很多时候将自己和传主融为一体了,与人物共悲欢,于是,这篇恣意流淌真情的传记小说终于诞生了。此时的石楠已经44岁。


回忆起40年前的往事,白发苍苍的老人依旧有些激动,捧着茶杯的手有些微微颤抖。“我歌颂的不是苦难,而是与苦难做着不懈斗争的勇气,我想这也应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拼搏中前行

奋斗精神激励一代代人

1982年——那个年代是文学的春天。安徽《清明》杂志刊登了《张玉良传》。文章一经发表,在全社会迅速形成了“潘玉良热”。全国数十家电台广播,并改编成广播剧演播。《文汇报》《中篇小说选刊》等20多家报刊转载连载,安徽省文联和《清明》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座谈会,《文艺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社会科学》《清明》等报刊,发表了各种评论文章50多篇。来自全国的3000多封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有的读者寄书、寄画册、寄邮票,书法家、画家赠寄他们的作品,还有读者在节假日寄夹有钱的匿名挂号信,说是给作者慰问费,还有人千里迢迢带着他们奋斗的成果和礼物专程来看望她……


石楠深深为之感动。

如此广泛的反响正是她在书中歌唱奋斗的主旋律引起的强烈共鸣。对此,石楠谦虚地说道:“尽管我的歌喉音色不够柔美,有些沙哑,缺乏艺术魅力,但这支主题歌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应和。”


尤其让人欣慰的是,潘玉良的奋斗精神激励了更多普通人去拼搏前行。他们以潘玉良为榜样,把苦难踩在脚下,通过努力奋斗,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石楠看来,一个作家最大的幸福,不是赚了多少稿费,有多么高的名气职位,而是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哪怕一点启迪,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赏。

为更多的人立传

不惧挫折苦难做人生的强者

《画魂》出版后,石楠的传记文学创作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她向着自己定下的“为古今才女立传”的目标更进了一步。1984年,她开始创作长篇传记小说《寒柳——柳如是传》。

在苦苦经营了四个年头后,四易其稿,198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寒柳——柳如是传》。

出版后,当时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把它录制成长篇连播节目,全国几乎所有省市电台都开始连播,并在全国优秀连播节目评奖中被评为一等奖。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在杭州书店买了一本,读后,亲笔写了首《咏寒柳》,托人带给她,他们因《寒柳》而相识,成为忘年友,并为她题写了“石楠书屋”。

石楠创造的第三部长篇传记小说《美神——刘苇传》。它是《画魂》的姊妹篇。刘苇教授和潘玉良是上海美专的同班同学。早在1982年岁末,就有读者来信推荐写她。1985年12月初,冒着鹅毛大雪,石楠第三次去看她。这次石楠住在刘苇家,与她同床而卧,同桌而餐,晚上焐坐在被窝中谈天。在辉煌的群星中,她也许算不上最明亮的那颗,但她一直在发光——燃烧自己发光!她的生命之灯,照亮了在人生之海航行的人们。她把一生奉献给了创造美的人,奉献给了构筑美的事业。她普通而又伟大,平凡而又光耀。她是一位平凡的伟人。1988年5月,《美神——刘苇传》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为舒绣文立传之念,发端于一位朋友的信。关于舒绣文的资料同样缺失。得知石楠的想法,曾任《新民报》总编辑的赵纯继老先生,拄着拐杖,艰难地攀上石楠家的楼梯,亲手将一本《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送给了她,并鼓励着:“舒绣文对中国话剧和电影艺术作过卓越贡献,世人不应忘记她。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她。”

舒绣文的一生,是中国话剧史、中国电影史的一个侧面,也是一代名伶生活的缩影。人物与苦难抗争的过去再一次引起了她的共鸣。戏剧史专家石曼先生写了《致石楠》,对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此间熟悉舒绣文的同行们看了,无不赞扬说:这就是舒绣文。”这个评价让石楠备受鼓舞,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她顺利地完成了全稿。素昧平生已是88岁高龄的阳翰笙先生亲自为这本书写了情真意挚的序言,1992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石楠先生的第一本精装书——《一代明星舒绣文》,这本书获得了全国城市报纸连载作品评奖委员会授予的特等奖。

不同类型人物的传记相继出版,了却了石楠先生当初的愿望——为女性立传,歌颂这些与命运奋斗、抗争的终有斩获的女性。

1988年,石楠的人物传记写作转向了男性。

第一篇就是著名画家亚明。合肥人对亚明是熟悉的,他是合肥人,2001年9月28日,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包河畔的亚明艺术馆正式开馆,让更多的合肥人在亚明的世界里找到美、发现爱。热爱美术的石楠当然知道亚明的大名,尤其是他的那幅《货郎图》。画中形神兼备的江南乡村妇女生动活泼的群像,清晰地刻印在她脑海里。趁着来合肥出席《清明》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的机会,在朋友的帮助下,石楠采访了从南京来的亚明。

1992年春天完稿后,亚明认真审阅了全稿,作了逐字逐句的斟酌、审定,并用专纸写下了万言建议和修改意见。1995年12月《回望人生路·亚明的艺术之旅》顺利出版。

第二个男性传主是艺术大师刘海粟。

由于艺术观点问题,刘海粟曾经受到一些误解。不被理解是痛苦的,可刘老并没有因误会而气馁、而沉沦。这些不理解反把他冶炼得更坚强。“刘海粟曾对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何谓丈夫?丈夫就是在别人活不下去的环境中活着,又不丧失人生信念和高尚气节,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1995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海粟传》。出版后,文艺界学术界的权威学者、评论家徐中玉、钱谷融等出席了研讨会,一致给予肯定和好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长篇连播节目,参加全国连播节目交流,在十多家省市电台播出。


传播读书种子

用美和爱滋养心灵

在石楠大多数传记小说作品里,不同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苦难抗争,不向挫折弯腰,把苦难踩在脚下,用奋斗改变命运。这也与她自己的人生过程类似。

2015年,77岁的石楠,因为眼疾等身体原因,宣布不再写长篇,之后老人拿起了画笔,在水墨世界里享受美和爱。85岁高龄的老人,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里,思维清晰,“黄梅戏”的口音让人亲切,组织精密的语言,娓娓道来,说起过去的事,老人记忆犹新。采访中,老人生出倦意,我们深感不安,老人却连声安慰,甚至还为不能亲自陪同我们到博物馆而遗憾。

真是温婉如玉的君子之风。

3月28日,石楠先生将自己毕生的稿酬100万元捐给安庆师范大学设立“石楠文学奖”。在捐赠仪式上,老人说道:“100万元于有钱人算不了什么,可于我来说,却是四十年的集腋成裘,它是三块五块,十块百块,我毕生爬格子的辛苦报酬……我希望它能成为文学种子的助长剂,惠及更多的文学人才,为繁荣文学大业助力。”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位于安庆博物馆的“石楠书屋”举行了开放仪式。这里展出了老人捐赠的3871件名人字画、文坛名家书信往来、手稿、图书等实物中的部分。安庆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告诉我们,石楠书屋建成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给来书屋参观者传递出“崇文重教 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石楠书屋里的满架图书,一定会在年轻一代人心目中种下读书学习的种子。

晚年的石楠先生也尽可能地出席一些重要活动,为读书种子的传播尽心尽力。4月下旬,她不顾年事已高,在合肥为省直机关干部和青年读者作了两场读书励志讲座,引发热烈反响。

石楠对当代青年读书特别寄予期望。她语重心长地说:“虽然现在很多人喜欢快餐文化,沉迷于刷手机,但那不能让心灵真正宁静下来,进而去思考一些问题。好书滋养心灵。沉浸书中,理解并欣赏文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通过读书和学习来慢慢培养这种理解和欣赏的能力。”

读书,成就了石楠先生的文学之路,而歌颂在苦难挫折中积极奋斗,最终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成就了她辉煌的人生之路,也激发一代代人努力向前,因为,奋斗才是人生辉煌的底色!





合肥日报继续给粉丝送福利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玉良的知音——“85后”石楠:传记小说“石楠体”开创者
石楠:我的传记小说创作谈
作家与编辑 | “我为苦难者立传”—— 石楠印象
孙仁寿:二见石楠先生
玉良,魂兮归来!——旅法画家张玉良国内踪迹寻访
石楠: 迟到的悼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