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阅读 | 全球暖化会使文明灭绝吗?

2020,地球继续不稳定

上海刚结束了本世纪最长梅雨期——整整42天,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还在继续,从全球来看2020年5月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5月,这些都是2019年厄尔尼诺状态的延续。

2019年是典型的厄尔尼诺年。常看新闻的人一定记得澳洲7月份开始的山火,足足燃烧了200多天,烧掉了600公顷的森林;11月份意大利的威尼斯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水灾,整个城市几乎被水淹没;东非因极度干旱爆发70年一遇的蝗灾,并不断向西亚、南亚扩散;加拿大遭遇了3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积雪最厚的地方超过170厘米;巴西雨林发生大火;北极的海冰数量显著减少,习惯在浮冰上生活的北极熊,失去了厚厚的冰层,难以捕猎食物。

厄尔尼诺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便会出现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的出现使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渔民们遭受重创。这种现象往往在圣诞节前后最为严重,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在西班牙语中“El Niño”意为“圣婴”。

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形象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海洋在“发烧”,是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气候异常现象之一。1998年洪涝灾害的当年正好是厄尔尼诺年。今年6月20日,北极一个名为Verkhoyansk的小镇就迎来了38度的高温,加上洪水和强降雨,难道2020年又是一个厄尔尼诺年

根据厄尔尼诺现象监测指数显示,4月以来该指数持续下滑并趋于稳定,国家气候中心认定会发生“弱厄尔尼诺”现象,5月份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就基本彻底结束,但其影响远没有结束,也就是我们经历的暴雨和洪涝。1998年为强“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则为中性。

东太平洋水温水温高出均值0.5°C代表厄尔尼诺发生

今年4月15日到7月8日的厄尔尼诺指数

最近《Nature Ge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证实,对比过去几个世纪,近三十年来厄尔尼诺发生频率大大提升。去年一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则指出,厄尔尼诺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一致性,强烈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频率和东部型厄尔尼诺的异变会显著增加,通过类似的机制,中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也得到了加强,厄尔尼诺的发生间隔越来越短,影响时间越来越长。

气候变暖不是人类最近几十年才面对的问题,在过去的1000年中,气候经历过暖化也经历过骤降,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或是兴盛或是毁灭。如果还原历史上重大气候变迁以及对特定社会的影响,是不是就能揭示气候变迁造成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改变的影响?人类又是如何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改造和运用、对自身社会结构的改造,来适应环境的重大变化?

01

气候暖化造福欧洲

“中世纪温暖期”是英国气象学家休伯特·兰姆创造的,它描述的是公元800年至1200年那段历史。这段时间欧洲的气候温暖宜人,大部分地区冬天变得舒适,夏季变得更长。

1000年前,欧洲一切活动都依赖农业,八至九成人口辛勤耕种以求填饱肚子,在暴雨干旱强风和晴朗的循环支配下,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仅够温饱,但温暖期来了,带来了温度高而干燥的盛夏季节,天气稳定,也不会有过多降雨。葡萄是对气温要求较高的种植物,春季不能受霜害,夏季要有足够日照和高温,降雨不能太多,秋天也要有足够日照否则不够甜,在12到13世纪期间,英国气候非常温和,以至于能出口大量葡萄酒到法国,让法国葡萄农都惊呆了。

暖和的冬天大大促进人口稳定增长,产出了大量的剩余粮食,为农民换来了金钱,让他们有钱雇请工匠来感谢上帝,于是中世纪盛期的欧洲才有了哥特式大教堂、彩绘手抄本、精妙木制品等物质成就。这种气温较高,气候稳定的时间,尽管只维持了两三百年,但足以改变欧洲历史。

02

北欧人遇见因纽特人

与此同时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则利用北大西洋有利的结冰情况往西拓展,前往冰岛、格陵兰岛、拉布拉多这些陌生的地方。

中世纪温暖期也造福了北极地区居民,在气温较高的那几百年期间,斯堪的纳维亚许多地方谷物生长季变长,人口更为稠密,土地短缺,年轻男子缺少发展机会,每年夏天年轻的“划手”驾着长船出海,寻找劫掠、贸易的机会,由于气温升高,北方海域结冰情况改善,北极区浮冰群后退,他们得以进入大西洋。公元874年左右古斯堪的纳维亚人登陆冰岛。公元985年他们中的后代继续向西航行定居格陵兰岛。

而在他们西边的阿拉斯加,也有一群用于探索的图勒人,也就是后来因纽特人的祖先,他们乘着海面不结冰的时期向东迁徙,因纽特人终于和蓝眼睛的格陵兰人相遇,他们叫唤礼物,因纽特人的海牙羊毛以及古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铁器。

03

成吉思汗的崛起

就在欧洲人沐浴阳光的同时,地球上的其他人正饱受酷暑和长期干旱的折磨。强劲的西南季风能让阿拉伯半岛、东非的居民一口气横渡印度洋,也让许多地方成为干旱或降雨不稳定地区,比如中国北方。沙漠和半干旱环境对降雨量非常敏感,即使多个25毫米,也足以让沙漠边缘内缩数百平方公里,如果降雨量高于往年,就会有牧草冒出,而一旦干燥气候重新降临,牧民和牲畜将被赶到沙漠边缘。

根据俄国气候学家的记录,长达四个世纪的温暖期穿插着大量大旱和寒冬,北极区持续笼罩高压,使得能带来降雨的锋面系统无法通过,北方海域向南输送的只有极为干冷的空气,这加剧了干旱。漫长而多雪的冬季让牧地寸草不生,而夏季雪迅速消融,草原变成烂泥地,阻碍游牧民族迁移至夏季草场,留在当地则因气温上升使得渗进土里的水分不足,草长得差,畜群死亡。而这个时期正是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的时期,他帮助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离开被干旱摧毁的草原。

04

玛雅文明的消失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美洲地区。在北美洲的大盆地,狩猎为生的部落紧挨着日益减少的水源生活。中世纪温暖期降临到中美洲时,古玛雅文明正值巅峰。

根据最近几十年在深海和湖泊取得的沉淀样本,我们发现玛雅文明当时一再发生干旱。在这之前,玛雅文明的崛起靠的是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公元550至公元750年间,降雨较多,人口增加,但降雨不稳定,他们开始在洼地底部建造蓄水池储存雨水。进入鼎盛期后,他们在城市周围建造水库,通过砌成微斜的路面和围堰,巧妙将水导入水库。玛雅最大城市蒂卡尔一个蓄水区就占地63公顷,一年可蓄水90万立方米,再利用水闸控制释出,足以供应旱季需求。另外几座水库则用来回收上坡居民用过的浊水为农地提供灌溉。两三年不下雨这套系统也足够维持,统治者就是掌控水的人。

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跻身非务农者阶层。当中世纪温暖期的干旱来临时,平民的耕地已经不如祖辈那么多,而税负却有所增加。水库的水位开始下降,水荒和饥荒持续,低地区玛雅文明突然瓦解。干旱并没有直接摧毁玛雅,但多年干旱导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动乱和部落间的征战摧毁了它。

人类可以建造辐射数百公顷的光改沟渠,但面对干旱洪水厄尔尼诺现象终究束手无策,如果气候持续暖化,人类将如何面对?这就是挖掘上述气候与文明变化联系的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布莱恩·费根博士提出的担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2018年的冬天比以往更加寒冷
20110107厄尔尼诺:气候与物价趋势
重磅解析:厄尔尼诺给大宗商品带来的影响
农业部:积极应对厄尔尼诺现象 抓好四项措施(附股)
农产品的拉尼娜际遇|2016年拉尼娜气候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原因
20年来最强厄尔尼诺全球肆虐 下周江苏局部暴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