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保健】关注幼儿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

本文发表在《心理世界》

摘要 关于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许多书刊都有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但本文作者认为,他们都过多地强调了遗传、环境、教育等外因的作用,而忽视了心理需要这一内因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其实,幼儿的许多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幼儿的心理需要。本文就从心理需要的角度探讨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的原因。

随着研究和宣传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关注,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幼儿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许多书刊中都有了论述,但我认为,他们都过多地强调了遗传、环境、教育等外因的作用,而忽视了幼儿心理需要这一极其重要的内因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由于不重视心理需要这一内因在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方面的影响,因而在矫治幼儿心理问题方面收效往往不理想,有时还起到相反的作用,即越矫治,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严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都有在于他的内部心理需要;幼儿的心理问题行为也不例外,它也是由幼儿的心理需要引起的。所以研究和了解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对我们有的放矢地矫正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那么,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认为,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为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获得成人的爱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被冷落后,为了获得他人的爱与关注而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厌食、偏食、捣乱、攻击行为、“假无能”、恐惧、“生病”、吮手指、“人来疯”等。比如,一个已经5岁多的小女孩,在3岁多时已经会独立吃饭了,并且自己吃得又快又好,但是到了中、大班后反而变得逐渐“不会吃饭”了——吃得很慢,并且吃的时候到处都撒是饭、菜,最后,幼儿园老师或家长忍无可忍,只好每餐都喂她;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退化行为”(假无能)呢?心理卫生学认为,出现“退化行为”是幼儿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当幼儿使用种种方法都得不到老师或父母的关注或爱后,他们的这种“退化行为”反而轻而易举地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和爱——餐餐都有老师或父母陪她、喂她,满足了她的被人关注和获得成人的爱的需要。(后来我们的家访,也证实了以上的道理,该女孩在上中班读书前,很得父母的宠爱,但是在她上中班读书后,父母则双双下海经商,并且生意做得很不错,不过,就是太忙,忙到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有片刻的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这使得她很不适应——由原来家庭中的“小太阳”,一下子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小女孩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唯有一招——“不会吃饭”才能赢得大人,特别是父母对她的重新关注——“‘不会吃饭’,你就得餐餐长时间地陪、我喂我。”)又如,在客人来时,有的孩子常表现出“人来疯”,吵闹不停。那可能是因为孩子宁可接受皮肉之苦,也不愿忍受失去母亲关注的寂寞。因为客人来后,母亲过分专注于客人而使孩子受到了冷落。

    因此,当幼儿出现了类似的行为问题时,我们成人要对自己进行反思,是不是我们由于工作或其它原因过于冷落了我们的孩子?如果是,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以适当的关注,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

二、幼儿为渲泄和消除内心紧张而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如吮手指,吃被角衣角、咬嘴唇、咬指甲、“偷”东西、撕衣服、拔头发、发脾气,与其说是坏习惯,不如说是幼儿紧张心理的一种渲泄方式更为恰当。正如成人因紧张而吸、烟喝酒一样,都是排除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行为是幼儿为了把内心的紧张情绪释放出来,是为了给其许多内心冲突和其它适应困难提供情绪上的出路。

幼儿的残忍行为和攻击行为往往是其压抑心理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如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孩子成了对方的出气筒,得不到家庭温暖;有的父母对人缺乏同情心,对孩子动辄施以惩罚,甚至拳脚相加;有些孩子与继父或继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应有的爱,只知道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感情受到过度压抑,容易产生发泄的冲动,在能够发泄的场合,稍不如意就伤害他人或其它动物。他们从折磨或戏弄小动物(如把昆虫的翅膀拔去;把动物的眼睛捅瞎,或把动物的头扭下来;把小狗扔进水中;把青蛙对半劈开等),欺凌弱小中得到乐趣,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压抑感,并逐渐形成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和乐趣的心理。

与心理紧张而引起的情绪渲泄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还有:破坏性行为、摔门、敲桌椅、报复行为、敌对行为、强迫行为等。

    当幼儿出现上述问题行为时,我们成人应该意识到幼儿正处在心理的紧张状态之中,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惩罚。有些家长、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每当幼儿出现类似的心理行为问题时,不但没有给幼儿以相应的帮助,反而以惩罚手段强行迫使幼儿改正这些问题行为,这不但没有减轻幼儿的内心紧张度,反而加重了幼儿心理的紧张度,进而使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更高。如喜欢吸吮手指的幼儿,在吸吮手指时,如果被打骂,以后可能吸吮手指的频率会更高。

    所以我们在处理幼儿这类心理行为问题时,一定要慎重。当幼儿出现这类行为问题时,我们要意识到,幼儿正处在心理的紧张状态;然后再找出引起幼儿处于这种心理紧张状态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幼儿心理紧张的原因,从而消除幼儿的紧张,进而消除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为了自我保护而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在与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交往中,如果经常受到伤害,如语音不准而遭到老师或小朋友们的嘲笑;上课回答老师提问,说错了,被老师批评或小朋友们取笑;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身体弱小,常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蔑视,那么这个幼儿很可能就会出现极度内向的隐居性行为——不说话、不与其他任何小朋友交往,不回答老师的任何提问,把自己“关闭”起来,以免遭受更多的伤害。孤僻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此。因为孤僻、自闭可以避免失败,避免受到伤害。总之,自闭,也是出于他们的心理需要,不与人交往反而使他们更有安全感。

又如,有些幼儿怕由于上幼儿园后会失去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或失去某些好处,因而他们有意无意地声称害怕幼儿园、害怕某某老师或小朋友。这也是幼儿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这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还有:白日梦(整日生活在幻想中);告状(在幼儿心里,先告状可以避免被批评和处罚);说谎(在幼儿说实话后遭到惩罚或幼儿失误后受到的处罚过于严厉的条件下,幼儿往往会在干“坏事”、做错事后冒险去说谎,而不愿说出实情,以逃避惩罚)等等。

当幼儿出现自我保护之类的心理行为问题时,我们幼儿老师或家长要认真反思,我们到底是在哪些方面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幼儿或使幼儿感到不安?我们要尽量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安全的、没有伤害的心理环境,以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出于好奇心而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很久以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儿是好奇、好模仿的。由于受影视节目内容情节和图书的影响,有的幼儿为了体验一下冒险的滋味,他们会去“偷”别人的东西,或者去……

    有的幼儿的残忍行为也是由于好奇心而引起的。如幼儿想知道:把小鸟的羽毛拔下来会怎能么样呢?把昆虫的眼睛挖掉,它还会飞吗?这些是幼儿无意的残忍行为。

还有,有的幼儿出于好奇心,模仿别人的“口吃”,结果自己也身不由已地“口吃”了。

所以为了避免幼儿产生这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我们一是要注意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各种媒体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要矫治或消除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幼儿产生这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动因——幼儿的心理需要,然后对幼儿的合理心理需要要尽量给以满足,对于幼儿的不合理需要要加以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行禁止;只有这样,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矫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攻击行为孩子的心理?10法解决
【明镜365】怎样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多维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成果汇报
当幼儿告状时该怎么办
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