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回家说:“妈妈,他们又打我了!”你该怎么办?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被攻击者的一味忍让

有些幼儿在幼儿班里之所以攻击成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受攻击的幼儿一味地退缩忍让,让攻击者经常从攻击中获得“好处”——许多时候,只要攻击者摆出一种攻击的架势,其他幼儿就乖乖地将玩具和好机会让给他。被攻击者的退缩忍让是对攻击成性的幼儿的攻击行为的一种正强化。

在实践中,教师对不予还击的幼儿大为赞赏,教师总是鼓励幼儿“忍让”他人的攻击,而不去引导幼儿正确应对他人的攻击,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做调解:“就算某某打了你,你也不能打他,你可以告诉老师呀!”此方法不但不能教会幼儿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会让幼儿变得更加懦弱,更加不敢还击,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在班里更加放肆地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幼儿攻击成性也是教师为其营造了一个适宜攻击性存在的心理环境所致。

案例5-1  他们又打我了

屈小超向卓老师诉苦道:“老师,他们又打我了!”

当屈小超向你这样诉苦时,在下列答案中,你立马想到的是什么?

①屈小超的欲望和需求: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保护。

②屈小超的情感:焦虑、愤怒、不满和失望(上次他们就打我了,老师为什么不管呢?)。

③屈小超的思想:打人不好,打人者应受惩罚(最简单的公平正义的思想)。

④屈小超的心理疾病:孤独、恐惧,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弱者。

⑤屈小超的个性:懦弱、温和、不合群、依赖心强。

⑥屈小超与小伙伴的关系:紧张、对立。

我希望大家更多地想到的是答案“⑤”,一个孩子经常被别人打,说明他存在被别人打的理由——过于懦弱,让打人者经常从他这里以“打”来得到“好处”。

所以要解决“他们又打我了”的问题,不能仅仅批评教育打人者,更要教育被打者,让他坚强、勇敢起来,让他学会勇敢面对并学会有效应对别人的攻击,比如,用语言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满;愤怒地瞪着攻击者;告诉老师;还手的技术。

2.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攻击的因素,为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榜样。

(1)家庭冲突和暴力

如果家庭充满暴力攻击,那么,家庭就幼儿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获得了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办法。

有些父母常常会采用体罚、打骂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调皮和不听话,实际上,这样做会在无形之中为孩子提供攻击行为的模仿原型,容易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因为这会给幼儿一定的心理暗示:“当别人让你不满意、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对待他。”

(2)同伴间攻击言行

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幼儿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认同、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小伙伴而形成的,而且,这种模仿因两者间的恶性循环而逐渐升级。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现实中,我们就发现有些幼儿的咬人、打人行为是在入园后才向以咬人、打人来解决问题的幼儿学会的。

(3)暴力性大众传媒和游戏

影视是社会强加给幼儿的一种媒介,影视、网游中一些人物暴力言行也容易成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无区别地加以模仿。如,动画片《奥特曼》中奥特曼打怪兽,以暴制暴、无所不能,成为幼儿崇拜的英雄,现实中,我们时常看见幼儿特别喜欢学习和模仿奥特曼的言行举止,他嘴巴里说着:“我是奥特曼!”手上、脚上做着奥特曼的许多经典动作,时常将自己看作是奥特曼的化身,到处打打杀杀,攻击性特别强。再比如,某幼儿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看了以后常常说自己是孙悟空,到幼儿园后对其他小朋友冲上去就打,嘴里还振振有辞:“你是妖怪,老孙来也!”模仿电视里的孙悟空,把小伙伴的鼻子打出血来。

3.不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幼儿子

许多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由于家庭错误的导向造成的。有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人打了都会很生气,其中72%的家长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别人不打你,你不要去打别人;别人如果打你,你就要狠狠地打回去!”在一次见习时我看到:小波在户外活动时追逐小叶,追上后狠狠地打了小叶几下,这令我大吃一惊,我急忙赶过去制止并问小波:“小波,老师不是讲小朋友要团结友爱吗,你怎么这么狠地打小叶?”小波理直气壮地说:“他差点碰倒我。我奶奶说,谁要招你,你就狠狠地打他!”小波牢牢地记住了奶奶的话,却把老师的教育完全忘记了。

4.溺爱与纵容

幼儿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许”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了“奖励”,从而在今后去重复它。例如,幼儿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打或推倒对方等攻击行为获得了玩具,老师或家长不加理睬,幼儿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行为。在外打架的孩子,如果父母不仅不批评,相反还夸奖“真是好样的。”“在外就是要厉害点,免得受人欺负。”孩子受到这类夸奖,就会更加喜欢攻击。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进行批评、惩罚,使有攻击行为的幼儿不是从中获得“奖励”而是获得批评、惩罚,那么,他以后就会很少有攻击行为,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5.不合理的活动空间密度及活动材料的配置

研究表明,让幼儿处在一个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幼儿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有的研究发现,人均空间密度在2.3平方米以上时,空间密度对幼儿的社会行为不发生影响,当密度下降到每个幼儿1.5平方米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而合作性行为明显减少。另外,幼儿对活动材料和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活动材料和玩具数量较少,或者玩具种类搭配不合理,极易导致争抢玩具的行为发生,引发幼儿间的矛盾冲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及对策
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攻击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该如何破?
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如何教育
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防御、攻击行为类型
攻击行为孩子的心理?10法解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