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伪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吗?

启发式教学

    我国孔子提出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为达其辞。”可以这样理解,“愤”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迫切地想弄通但又弄不通,而要奋发攻关的心理状态;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怎样去想,叫做“启”。“悱”则是指学生迫切地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而决意非要谈清楚不可的心理状态;这时需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叫做“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求得知识的欲望,有亟切发表意见的要求。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之时,当学生要发表意见之时,却有一定的疑难或障碍,教师在此关键时刻,应给学生明确的、中肯的有力的引导,指导、开导、启示和激发。

   ㈠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

    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储存知识的容器,使其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至严重地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启发式教学则与之相反,它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被动的的知识容器、只是客体、重结果的传授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

   ㈡启发式教学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与其它具体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具体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而启发式教学则不同,它体现在各种具体的格式、模式、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之中,并通过它们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哲学方法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亦即缺乏指导研究者进行研究工作的具体的程序、步骤、准则、手段等,就否认它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方法一样。

    启发式教学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管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㈢启发式教学的核心问题。启发式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因此,启发式就被当作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进的一问一答模式。在被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提出一些本来就不具备多大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或解答,让学生回答“是”还是“不是”或“对”还是“不对”,而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和钻研。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歪曲理解,也是教学实践中最为严惩的误区。

    其实,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适时设问并指导答疑解难,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体现,因为问题往往是启动学生思维、调动其积极性和开端。但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抄件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这就为后来展开思维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解决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并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最终取得问题的解决。

   ㈣启发式教学的形式问题

    启发式教学运用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形式单调,即采用单一的设问模式,不少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多少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是衡量教学启发式运用的效果的标准。这就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中提问过多、过滥、学生简单应付或对问题产生严重的“消化不良”现象,这也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启发式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根本指导思想,它不同于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体现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中,这就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比如,教师适时创设课题情境,向学生介绍知识的背景、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教师的言语表述、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等都可充分体现并灵活应用在启发式教学之中。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否发挥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准。

   ㈤启发式重过程而是结果。

    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之中,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启发,而不仅仅是思维结果的启发,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教学决不可偏废,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才能“丰满”和“健美”起来,并能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就变成“早产的畸形儿”。显然,掩盖或忽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表现在:①教师用整堂课的“讲”来替代学生的“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的思维活动来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②直接把思维结果“告诉”学生。至于思维过程如何,知识是如何得到的学生一概不知,学生只知道现成的结论而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这样造成“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学生只记住知识的结论、抽象的内容,而不能掌握知识发生过程所反映的思想和方法,最终酿成兴趣淡化,思维僵化。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并着意回答学生提出来的“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维启发、方法的诱导,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挥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㈥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方法

    启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⒈目的启发

    从学习目的上启发,形成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根本方法。

    ⒉问题启发

    启发式教学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不应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⒊直观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直观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通过观察或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

    ⒋形象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具体材料,生动语言使学生受到形象启发。

    ⒌比较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以达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训事物本质的目的。

    ⒍练习启发

    由易到难。

    ⒎迁移启发

    利用旧知启发新知。

★★★★★★★★★★★★★★★

精彩回放

秋风经典||面试幼儿园新教师一定要看长相吗?
幼儿教师一定要成为专家吗?

幼儿教师和园长如何评课?

园长喜欢有正能量的幼儿教师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实用方式
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教学 |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实用方式
备好课:活备教法
课堂启发的方法
实效课堂,重在启发学生思维——谈启发式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