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食榆林:干炉和碗托

说起榆林的传统美食,南北味兼俱,边塞味共融,大凡吃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但有一种美食叫做干炉,本地人喜欢,外地人却比较难以理解。难解的原因在于,大凡饼类或是糕点类,要么酥脆可口,要么松软绵甜,而干炉这种饼类,用外地人的话说,硬的连老鼠都咬不动。

听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大抵为榆林人去外地走亲戚,临行前必要带点本地的土特产。许是这家主人爱吃干炉,便以干炉为礼,送予亲戚。谁想,外地亲戚没吃过,试用牙咬咬不动;用水泡,泡不软;于是便加火上蒸笼里蒸,但出笼后还是原样。亲戚无奈又将干炉退回给主人家,只说无福消受。故事归故事,但干炉确实很硬,且中间为空,用手指敲起来硬“梆梆”的作响。

虽然榆林各地都有制作干炉的手工作坊,但要说其中叫得最响的当属镇川干炉。关于镇川干炉的出处和来历,笔者还没有考究清楚,倒是与镇川相邻的米脂县也有干炉,且有关于干炉的民间流传。相传崇祯元年,闯王高迎祥举事反明,由于战事不断,南讨西征,有时几天几夜不得停息,充饥填肚子就成了大事。北方兵士,多以炒米、黄豆、牛羊、马肉为食,基本吃不上面食。而陕西又刚好是产面粉的地方,为何不立足本土,就地取材,发挥面食特点,制做一种方便行军打仗的食品呢?于是高迎祥找来帐下的大厨们,令其速速做出一种既可充饥顶饭,又便于携带打仗,还要经受风吹雨淋而不坏的食品,以资军需,并在军中广征会做面食的兵士。不几日就有十多种面食送到厨下。其中一种叫干炉的烤饼,以取材方便,制做简单快速,又不需要太多的灶具,从和面到烤制成熟不到一柱香的工夫而入选,成为兵士们最喜欢的食品。

李自成被明军困在商洛山中,之所以能抵抗三月之久,有人猜测,其兵士肯定有一种便于携带,久存不坏的食品做支撑,不然早就饿死了。用当地人的话说:“扛枪的,打猎的,干炉馍馍好吃的。”因此,干炉馍馍就成了闯王打天下的资本了。

李自成起义失败后,那个会做干炉馍馍的厨子,偷偷回到老家陕北米脂,为养家糊口,重拾手艺,在街市上摆摊烤制干炉。之后,干炉便流传于天下。

干炉这种特殊的食品在榆林本地如此盛行,除了军需,还与本地的民俗风情有关。旧时有旱码头之称的米脂是商贾驼队往来的必经之地,而干炉馍馍便成了商旅长途跋涉的最佳食品。赶脚人整袋整袋地购买,生意非常红火,引来许多人前来讨教手艺。就这样,干炉的制作手艺在陕北地区广为传播。至今,它仍是人们出行、走亲携带的食物和礼品。

干炉分甜咸两种,差别只是一种加盐一种用糖。烤制干炉用的面粉最好还是陕北山区种植的冬小麦面,这种面粉虽然做面条少点筋道,但蒸馒头、炸麻花、制面点等却酥脆爽口,麦香甘纯。

干炉系温水和面,面的软硬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所以非常讲究,一般彻底醒好需要八至十小时。这样醒到的面,不但筋道而且很有韧性,再以面剂包一撮加了盐的干面粉,将面团置于模子上,用手反复压制成形。放在铁鏊子上,待基本定型后,搁进鏊子下的炉堂内烤熟。烤好的干炉色泽黄澄澄,其形圆墩墩,状若小鼓,中拓小红印,闻之麦香味十足。干炉馍馍内空外脆,吃着“咯蹦”带劲儿,伴有淡淡咸、甜味,此为硬面干炉馍馍,最宜贮放或携作干粮,久放不坏,正好映衬了榆林军事重地的历史风貌。若和面时加油制成的油干炉馍馍,则又酥又脆。顺口溜道:“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确是风味独特。

笔者对于干炉甚有好感,而甜味干炉更是平日里打下嘴的零食首选。吃着干炉,嘴中的那股原始面香味,总能让我联想起昔日榆林那些边客、脚夫们怀揣着干炉走天下的情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怀揣的都是对家乡的思量与惦念。

近几年,应着社会的发展,干炉这种民间传统小食也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来榆的游人无不以一尝本地美食为快,而干炉这种从古时走来的烤饼,也逐渐变得大气且美味动人。

麻辣肝碗托

镇川民间小吃碗饦,估计陕北人都不陌生,因为只要走近榆林城内,举凡卖凉面碗饦的店,大抵都会加上“镇川”二字为其正宗之势。榆林人似乎也很买账,似乎只要有“镇川’二字为名,碗饦便立刻变得不一样起来。镇川虽为榆林一个镇子,但其特产干炉碗饦,却是任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大众美味。

记得幼时,同院有户邻居就是从镇川来榆卖碗饦的。那家人从碗饦的制作到麻辣肝的调制都亲自动手。制做碗饦的原料是荞面糁子。现在还能记得那户的男人,在一个大盆内,如洗衣服般一直揉搓一只装着荞面糁子的袋子。洗着洗着汁水就变得浓稠洁白,倒出之后继续洗。天气炎热的季节,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的汗水似乎都掉到了碗饦汁子中。洗好的汁子倒入碗内,就可上锅蒸制。大约四五十分钟光景,蒸熟出锅,用筷子将每碗中的碗托搅拌均匀,放凉后即可食用。碗饦的蘸料麻辣肝子由其妻子来做。选用羊肝或是猪肝,加调料卤制后切成小薄片,卤出的汁香浓,微辣,伴着羊肝、猪肝片浇在切成片的碗饦上,稍微搅拌一下就能美餐一顿,且口感筋道。邻居家的碗饦我吃了不少。当时因为好吃,母亲总是打趣我说:“要不给他家小子做媳妇吧,一辈子都能吃碗托哪。”现如今,那蒸碗饦的邻居早已搬离多年,而记忆中的美味肝子碗饦却因其不可复制而愈加显得珍贵。

今年农历六月十三去黑龙潭看庙会时,经过镇川,路经河神庙。此地因碗饦而出名,卖碗饦的摊子摆了几十家,买碗饦的人多到排不上队。很多摊子都是家人齐上阵,两人切、三人装,都赶不上,因为多数人打包一次就是几十碗。排了很久的队,才买来一碗,味道果然不赖。地道的麻辣肝,汤汁油亮,酱香扑鼻,肝子细嫩可口,着实是值得一尝的地标性招牌美食。

小小的麻辣肝碗饦,简单却也大气,不光有浓浓的市井风味,也沉淀着老榆林悠久的历史与精致的一面。(闫晓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道陕北特色小吃美食之榆林镇川麻辣肝碗托附镇川麻辣肝碗托做法
陕北味道:我们吃的不是饭,是文化!
教你做风靡全国的陕北面食【黄馍馍】:18图详细制作攻略
龙云:老榆林
寻味陕北信天游下的美味糕饼
【航拍陕北,榆林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