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论语新解

这几天,偶然看到了朱子的读书心法,还有对虚心涵泳的解释,特别说到涵这个字,有潜进去,钻进去的意思。我理解的意思是,对新事物,新知识再发表看法之前,先要钻进去,弄明白,才不至于断章取义?再结合钱穆先生的治学之风,感触更大。

从“再谈论语新解”这一章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钱穆先生从来不是本本主义的,不是单纯的拿来就用,对先人的尊重无以复加,同样对学问的思辨也无以复加。

就拿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来讲,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如果解释不清楚或者解释不到位,会让很多想探寻论语的人站在门口而裹足不前,甚至有些怀疑。正像语文课本里翻译的那样:“学习并不断的复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显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这样解释论语的开篇,质疑就不可避免。

如钱穆先生所讲,朱子的注解在学而习,程子的注解重在习,但读到他们的解释,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学而乐的真正理解。那就是,学到的东西,反复的练习运用,像小鸟学习飞翔一样,不停地挥动着翅膀,今天飞一米,明天飞三米,后天飞十米,日复一日,终有一天会展翅高飞,这个循序渐进,学而有成的过程,怎么能让人不快乐呢?当然,钱穆先生的解释更妙,习,觉也。觉应该是思考的结果,所以,习也是学。这个解释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有相同义理。试想?学而不觉,学又为何?钱穆先生的工夫就在其中了。

讲到管仲仁义之辩这一章,我读了三遍,还是不得其意。子贡问的是,面对杀了自己主人的桓公小白,管仲非但不报仇,也没有像召忽一样一损皆损,反而做了小白的相国,这是仁的表现吗?看程子,朱子的解释,总觉得是为管仲找理由,朱子说:“管仲有功无罪”,那这个功是后来的啊?我们总不能以先饶他不死,日后有功则免,无功则罚来处理人事吧?再一个,在此章当中,夫子对子贡的提问说得很清楚了啊?别像那些小人一样,一是一,二是二,守着小节小信,死在沟里都无人知道。在子路篇,夫子也说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就对上号了吧?想想也是,大丈夫跟人不就是为了做事儿吗?为了跟人而跟人,这不是愚的表现吗?只要在做事儿的问题上保持中正,就是一个仁者的表现啊。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一章也很有意思,看来看去,个人喜欢这一种解释:“孔子听到了韶乐,学了三个多月,忘记了肉的滋味”;钱穆先生的解释是,这句话句读可能错误,应该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在三个月当中,经常听到韶乐,而忘了肉的味道。

最让人不解的是,在论语新解白话文解释中,钱穆先生却还是给出了最容易让人生疑的解释:“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来不知道肉味儿”。按这个理解,听了一段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三个月都不想吃肉了? 也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上讨论,也是我的一个疑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穆先生给孙女开的书单
述而篇第七
论语新解钱穆
论语新解钱穆_论语新解 钱穆_国学导航
“论语”新解 “述而篇第七”第13、14、15、16章
《论语》新解7;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