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7破解“游必有方”
《论语》原【第04里仁篇第19章】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必须远走时,一定要留下准确的地址。”
【钱穆译文】先生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如果走,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讥谤”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父母健在,不要去偏僻的、险恶的地方游学和游历,如果去,必定受到别人的讥评,讥评你不近身侍奉两亲,此为不孝;也会受上天的诅咒,虎豹泥潭伤你身家性命。”
【详解】上一篇说了,曾子以自己全身以为孝的例子,来教育弟子行孝之道。保全身体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侍奉父母。
那么全身而侍奉父母,最好的侍奉是什么?当然就是近身侍奉了。所以,此章“不远游”,就紧随其后上章而来。
《论语》本章中的“游必有方”,千古均解读为为“远游就得告知方向”。如朱熹《论语集注》:“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既战线统一,又毫无争议,但正解真的是这个吗?本僧认为:不然!
如一直以来的解释,孔子就显得有点耍无赖、说废话了——刚告诫完“父母在,不远游”,人家听完刚转身捋起袖子,准备使劲干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你可去偏远的地方的,告诉方向就行”。
听者不禁火起:“呀的,哪个货在瞎嚷嚷,不听夫子言,揍他!”抡起碗口大的拳头,就要揍人。一转身,看到还是孔圣人说的哪!稍一惊愕,马上高举拳头,高喊口号:夫子说的都对,夫子万岁!心里却是万马奔腾。
下面我们把此章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一一解个遍,还圣人以一个清白,给后来者以正解。
“远“字,如一般所解,有地理上的“远方”之意,但其实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那就是“偏僻险远之地”的意思。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那个时候,生存环境绝对是险恶非常的,且不说到处江河湖海、沼泽暗沟,不像现在一样到处桥梁孔洞、四通八达;更有蛇虫鼠蚁、虎豹豺狼,人稍不留神就得一命呜呼。
再看一千多年后的宋朝,还到处有虎豹出没,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更莫说公元前500多年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了。
关于这点,喜欢看纪录片的本僧深有体会的——现今非洲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原始部落,就有这样的生存威胁。上个学,要走上几天的路,赤脚穿森林,小舟渡大河,树上有蛇蜂,陆上有虎豹,水里的鳄鱼。一不留神,就有葬送性命之忧。
言归正传。孔子教育当时的人,作为人子的身犯险地,置父母于何顾?自然就是不孝了。孝子莫为之。古代生产力落后,如果老人没有子女的赡养,是很难活下去的。
“游”,有“闲逛”之意,这里可指“游学”、“游历”和“游玩”,这个几个解法都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即使不作任何解,也不影响。
“方”字,三位老先生分别解释成“地址(处所)、方位、方向”,意思大同小异。这里不禁让人有此疑问:你告知了自己的方向处所,你父母患疾甚至身故,先不说如何通知你,就算能通知到,你能飞回来?!且不说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现代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回到。不能的话,且不说你平日不照顾父母,连死都不能戴孝守灵,何孝之有呢!
哪“方”应作何解呢?“方”有“辨别”之意,如《礼记·内则》有言:“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俞樾《群经平议·礼记三》:“方物者,辨别其事也。惟能辨别其事,故能出谋发虑也。”引申为“评价”,通“谤”,但不是“诽谤”之意,而是“讥评”之意,贬义。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别人“指指点点”。“方”,郑本作“谤”,“谓言人之过恶”,本僧认为解释得非常到位。
现在四川话“方人”还有“讥评别人”这说法。另,北方的语系中,至今仍有以“方”指“诅咒”之意。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比如: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此句也多有误读,随后本僧会作详细排序解读)其中的“子贡方人”就解作“子贡讥评别人”,在那句,三位老先生都解对,我想不明白他们为何到本篇所解这句,就没想到也是这个解法!真可谓之“失之交臂”了。
此句,“方”字取“讥评”和“诅咒”两意——人的讥评和天的诅咒。理由是:父母还在世,作为人子,你不在旁侍奉,反而去偏远险恶之地,以身犯险,此等置父母于不顾之为,当然会招致周边人的批评和指指点点了。
各位可反观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即使到了社会这么发达的现代,一个人远离父母到国外留学甚至定居,周边都会有人说:“这人真不孝咯,去这么远,老久不回来,父母辛苦把他养大,也算是白养了。老人家平日没人陪,病痛无人管,老来如无子一样的悲催。”即使是父母有时也不得不感叹“当初不该送去这么远的地方上学!”
子女不在身边的父母,真的是很可怜的,老来无依,这“依”当然不只是指“能养”了,还有心理的依靠、贴心的陪伴、语言的交流。在家跌倒无人扶,病了无子侍,更严重的甚至是……作为子女,如此所为,不是不孝是什么呢?故孔子是坚决反对“父母在而远游的”。
又为什么说有“天的诅咒”之意呢?去偏僻险恶之地,以身犯险,这就像去挑战命运一样么。上得山多终遇虎,以身赴险,总有一天会受天罚。且古人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落后,寿命均不长,尽快传宗接代、繁衍生息是为人子最大的责任——特别说明,这里的“子”是男和女。有男无女何谈生儿育女。
“游必有方”在“不远游”之后,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远游的后果。
圣人孔子说话前后一致、理由充分的,告诫时人:父母在,需要侍奉的时候,别远游,而应近身尽孝。而不是其他解释一样:前后不一,徒耍口舌之能。
奈何曲解根深蒂固,要还圣人一个清白,谈何容易,不禁仰天长叹,悲哉!
本文讲近身行孝,近身行孝,就要事之以礼。下一文将讲解如何事父以礼,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04里仁篇第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讥谤”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父母健在,不要去偏僻的、险恶的地方游学和游历,如果去,必定受到别人的讥评,讥评你不近身侍奉两亲,此为不孝;也会受上天的诅咒,虎豹泥潭伤你身家性命。”
此处引用了缠师(缠中说禅)这位英年早逝的大师的观点。特此注明,以示敬意!
关注公众号“游梦僧”,获取最新《拼图解论语》!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名句集锦
孝之种种
孔子谈学习、谈为师,精选《论语》金句,圣人教你怎样学习、为师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
国学经典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