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容易做成的一定不是大事——舒生读《论语》第93
杨绛先生曾经给一个年轻读者回信说:“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读书太少外,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想得太多而又做得太少。罗胖曾经提出过一句响亮的口号,“成大事者不纠结”。古往今来的成功者,的确都是执行力超强的行动派,想到一件事,就马上去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去修正问题,解决问题。乔布斯在推出苹果手机前,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前景并无信心,他没有想太多,坚持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在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换代中得到弥补缺陷。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人们压根不相信有互联网的存在,更不会相信有人真的去网上买东西。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是,“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就是说子路之所以害怕又听到新的知识或道理,是因为前面听到的知识或道理还没有来得及实践,并不是不想听到新的知识或道理,而是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践行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道理。
这一句很生动,反映出子路好勇的急性子,听到一个道理,就急吼吼地要去做,在没做之前,生怕再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去做,就很难受,急得团团转,子路的性格跃然纸上。这里只说的“有闻”,至于听说了什么?原文没讲,或许是什么道理都这样,反映出他学习的方法。李零说这段话和《先进》里面的“闻斯行诸”有关,即我听说了就可以干吗?孔子给他说的是,你的父兄都在,怎么可以听说了就干呢?劝他不要着急着干。因为子路遇事容易急躁、冒进,所以孔子要“退之”,给他泼泼冷水。
在孔子的眼里,君子的特点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是放在“敏于行”之前的。这两条,最好都能做到,但孔子的学生,往往只占了一条。他们当中,最受老师夸奖的,全是有道德涵养,老实巴交、踏踏实实的人。比如颜回,老师讲话他从来不插嘴,回去以后慢慢琢磨,下足了功夫,所以子贡说他是闻一而知十,是个有思想、会学习,而有不张扬的人。而子路相反,说话特别急躁,嘴上每个把门的,老师说话经常插嘴,有时还顶嘴。但他的特别是“敏于行”,是个行动派。这也符合人的特点,一般“敏”的人,都是快人快语,干什么都利索,办事手脚麻利,说话也像“机关枪”,而话很少的人,一般也是见事迟、做事慢。而修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人性中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太过了就要压什么。
这句话很重要,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真得向子路学习,要经常拿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学习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如果没有去做,没有放在自己身上去切记体察,没有放在具体事上去体悟,那学了干什么呢?所以,《论语》一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要把学到东西时时处处落实到行动导航,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如果只学而不习,那就成了只吃饭菜不消化,最终什么营养也吸收不到,自然不会进步。
比如,学习传统文化,绝对不是经常大家挂在口头上的增长知识,增加一点国学素养。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带上几句,显示自己有文化。如果这样的态度,那最好不要学。“学而信”才能“学而行”,知行合一才能体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效果,否则就是在浪费生命。就像吃饭夹菜一样,如果你压根就不想吃那个菜,夹那么多菜堆面前干什么,显示自己会夹菜吗?告诉别人我碗里菜很多哦?这样的人是不是有呢?我看是大有人在的,夹了一碗的菜,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最后连自己要吃的饭菜都找不着了,这不是不明智吗。
有人把学习分成三个进阶。第一种学习是我们最常见的,知识型学习,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深究,有点“知海拾贝”的感觉,知识是碎片化的。第二种学习是问题式学习,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就通过学习找答案,这样学习的目的性就很强,收获也比较大。第三种学习是研究式学习,就是围绕一个项目,开展系统性的学习,深入下去把这一个系统的问题都搞清楚,然后探索解决的途径。这三种学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尤其是进入信息过剩时代,还是以稀缺思维去学习,什么都懂一点,浅尝辄止,恐怕博而不专,在哪个领域都是拿自己的业余和别人的专业相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博学很重要,但学习想要有所收获、有大收获,本质上讲还是一个“挖深井”的过程,不要急着去学“新东西”,最终黑瞎子掰棒子,什么都是过眼云烟,最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啥都不是的“杂家”。最终学习是艰苦的,就像掘井,刚开始面对的是上面的浮土,掘起来都不难,但真要挖出泉水来,就必须面对烦人的黏土、坚硬的岩土,中间可能还有拦路石,不下苦功夫,盯着一点用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曾国藩曾说: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意思是凡是短时间仓促做成的东西,一定不成大器;凡是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必定没有什么内涵。这句话用在学习上十分贴切,容易做成的事,都不是大事,容易弄明白的道理,一定都是不复杂的,真正的成就皆从苦难中得来。
学了就去做的另一个反面,是我们经常提倡的批判性思维,什么都要求学生去批判一番,这个是很可怕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面对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乎信仰的,一种是关乎科学的。前者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后者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对于前一种,学习当然不能有怀疑和批判,哪怕看起来很荒谬,如果怀疑,那就不是信仰。而对于后一种呢?是不是就可以怀疑呢?很可惜,仍然不是。尤其是在打基础的阶段,如果你带着怀疑去学习,那事事都要自己去求证,恐怕几百年也搞不清楚。只有信服老师、相信书本,才能开启真正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批判什么,跟谁去辩论。
有人会问,那不批判怎么去创新呢?还会列举哥白尼、布鲁诺等一串名字。其实,那不是批判,那是发现然后反叛。发现自然界的规律,然后反抗约定俗成的传统势力。创新是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并不是在疑神疑鬼中诞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期班论语精讲】打卡25- 子路篇-了凡
知行合一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成大事者,言顺、身正、怀德
细讲《论语》(十一)
能服气,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本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