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37】贤者四避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名垂千古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感悟】

皇疏:“圣人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无可无不可,故不以治乱为隔。若贤者去就顺时,若天地闭塞,则贤人便隐高蹈尘外,枕流漱石,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此谓避世之士也。其次避地,谓中贤也,未能高栖絶世,但择地处,去乱就治,此是避地之士也。其次避色,此次中之贤也,不能预择治乱,但临时观君之颜色,颜色恶则去,此谓避色之士也。其次避言,此又次避色之贤者,不能观色斯与矣,唯但听君言之是非,闻恶言则去,此谓避言士也。”

本章是孔子谈贤者隐居避世,提醒弟子全身远害,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爱护。

“贤者辟世”,贤者在乱世,不贪恋作官,不要虚名,不助纣为虐,也不以鸡蛋撞石头。言语行为一切谨慎,避免灾难或污染自己的好名声,如,伯夷叔齐。

“其次辟地”,是说要择地而居。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辟地的意思。

“其次辟色”,贤人很懂得察言观色,看到国君不信任他了,就赶紧离开,以避灾祸。

“其次辟言”,听到君主不善的言辞,就赶紧离开他。

历史上的范蠡就是这样有智慧的人。范蠡和文种辅佐勾践灭了吴国,范蠡通过勾践的脸色和言语已经看出他是一个能够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就劝文种找一个地方隐居,避免杀身之祸。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文种就被勾践无故杀死。而范蠡后来从商,三度富甲天下,在国家危 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青史留名,被世人奉为文财神。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程颐的话说,“程子曰:四者非有优劣,所遇不同耳。”这四种情况虽然有大小和顺序,但不是说境界上有优劣或者高低,只是所遭遇的情况不同罢了。

“子曰:作者七人矣。”七个人孔子没有点名,根据历代注解,各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习《论语》。重在学习孔子的智慧,此处也不作详考了。

《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也。”凡是国家将亡,贤者离去,有的杀身成仁,有的则远离漩涡。纣亡国之前,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逃亡。以后历代王朝灭亡之前都会出现同样的一幕。这些都是国家将要走向败落的迹象。

孔子反复提醒弟子全身远害,而自己却兢兢于谋求实现其实现大同的治世理想,实乃是其以天命救世自任,且止于至善,进退有度,所以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贤者辟世(14-37)
贤贤易色(论语风云系列)
孔子同时代的高人
素说《论语》:里仁篇(十七)
《论语》里仁篇之十七:孔子为什么说“坏人”也可以借鉴?
品读|见贤思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