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如戏之林黛玉篇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形象。喜欢她的人,说她聪慧清秀,充满诗情,细腻执着,幽默诙谐,有真性情;不喜欢她的人,说她矫情自私,清高狭隘,多愁善感,为人刻薄。正因为如此,林黛玉才成为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在她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短暂的人生里由衷地笑过,也痛彻心扉地哭过,她始终是自己,从未曾扮演别人。

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得到了神英侍者的帮助。“ 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因为念念不忘神英侍者的灌溉之恩,便跟随神英侍者一起下凡历劫去报恩。绛珠仙草跟随神英侍者来到人间,为的是自己的那颗感恩的心。从天上到人间,为的是报恩,无以为报,就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对方。眼泪,饱含了情,饱含了义,饱含了言语无法表达的感怀之心。既然说好了是一生的眼泪,她就不曾掩饰自己,不曾粉饰自己,无怨无悔,“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在贾府中,她看着别人粉墨登场,张扬喧嚣,曲意逢迎,甚至不择手段,以达到一己目的。她不屑,她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处处小心翼翼地讨好,时时刻刻扮演着别人。

宝钗十五岁生日,并笄之年,自然格外隆重热闹,贾母出资办家宴,请戏班子来唱戏。主角是宝钗,贾母提前询问宝钗的喜好,“ 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 ”,而宝钗的回答并非自己所想所爱,而是为了讨好迎合贾母而答,“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让长辈欢喜高兴,宝钗是孝顺的,但完全失去了自我。相比较,黛玉点戏只为自己,“拣我爱的唱给我看”,不近人情之外带着几分任性带着几分孤傲。

宝钗点戏,本意是要讨好贾母,没想到却“误伤”了宝玉。一出看似热闹非常却有着深刻感悟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加之现实中的诸多争吵和矛盾,让宝玉开始参禅,开始思考人生热闹喧嚣之后的意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可云证是立足境”,在此偈中,宝玉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疑问,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否需要证明,不论是物质上还是言语上的证明,此时此刻他的感悟是混沌的。“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宝玉对偈子注释,进一步解释了他内心的疑惑和思索,表达了他在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无法解脱,想要和鲁智深那样通过出家的方式让自己获得解脱和新生。宝玉给自己的偈子做注,是因为“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没有彻悟的表现。宝钗没有想到自己点的戏,让宝玉开始感悟人生,能做的只是懊悔,“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最终将宝玉拉回红尘的人,却是被众人视为“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黛玉,“你那偈末云,'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相比较,黛玉才是彻悟,无有无之辩,才是真的无有之境。

戏里的粉末人生,让黛玉深刻地感悟着现实中一出出“戏目”,更清醒更明白。她站在舞台之外,站在别人的人生之外,她将陷入戏中的人拉回到现实中,“ 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舞台上的戏,再热闹再繁华只是唱给现实中的人看的,现实中的人生,远比舞台上的人生丰富与曲折。

虽然黛玉一直在戏外,但却不知不觉进入戏中。小旦龄官,便是戏中的黛玉,便是舞台上的黛玉。

外貌形态相似。看戏的时候,王熙凤就说了“ 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大家也都看得出来。也因为这个像黛玉的问题,导致了湘云和黛玉的矛盾,导致了宝玉的参禅。之后,宝玉在园中偶遇龄官画蔷,看到了龄官的真容,化了妆像黛玉,不化妆也像黛玉,“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一下就看到了龄官和黛玉最为相似之处,一“蹙”一“颦”,在眉眼之间是无限心事,凝结了郁结之情。

对待爱情的感悟相似。执着于情感,宝玉看到龄官画了几千个“蔷”字后,体会到了她的深情和执着,“ 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一份情感,跨越着身份等级,只能深藏心间,既不能表白,又不能与人述说,更看不到未来,该是何等煎熬。宝玉懂这种经历是一种煎熬,不能言说的煎熬,无比痛苦,如同他懂黛玉一般。听到黛玉吟诵的葬花词,宝玉不是嘲笑不是漠然,“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懂黛玉的哀伤从何而来,懂龄官的无奈因何而生,她们的悲伤无奈又是何等的相似。

个性相似,都很任性。元春省亲时候,特别指出龄官唱得格外好,要求再唱两出,贾蔷选的是热闹喜庆的戏文,《游园》和《惊梦》两出,但是“ 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在今天看,龄官的行为称得上是有个性有原则,但在那个时代,面对皇妃和权势,龄官的言行有些不通人情,不识时务,可谓英勇。一日宝玉无聊,想听《牡丹亭》,就去梨香院寻找龄官,宝玉自以为是整个贾府的中心,自以为没有女孩子不喜欢自己,而女孩子们对自己的要求一定是有求必应,却没有想到龄官一口拒绝,“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龄官不因为宝玉是贾府中的凤凰就巴结讨好,就不择手段,就曲意逢迎,而是坚持自己的本心。黛玉何尝不是如此?爱憎分明,好恶分明,态度分明。在众人眼中不可亲近,太过清高孤傲。她没有为了迎合别人就委屈求全,为了讨人欢心就阿谀奉承,她不愿意也不屑于去扮演一个虚伪的角色,从而掩饰真实的自己。黛玉和龄官一样,曲高向来和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是贵族小姐,一个是戏子小旦;一个是高高在上、备受荣宠,一个是地位低下、受尽折磨;一个生活在亭台楼阁中,一个生活在舞台上;但两个人的外貌、性格、命运却是相似的,她们都努力扮演着自己,心怀着最美的梦,挣扎在当下的无奈之中。

当黛玉偶遇宝玉在花园里偷读《西厢记》,立刻和宝玉一样,被深深吸引,她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书中的情节、文字吸引了黛玉,打动了黛玉,让她对戏文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有了进一步感悟。让黛玉从“ 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变成“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从“ 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变化成“止住步侧耳细听,读《西厢记》让她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一段故事发生在宝钗生日前,那当时因看《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引发的一些列矛盾可能就会避免了,黛玉会和宝玉一样感慨,“ 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

戏文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你在幽闺自怜”,每句唱词都敲打在黛玉的心上,拨动她的心弦,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一刻,黛玉明白了原来舞台上的人,演得不只是别人的生活,也是自己的生活;表达的不只是别人的喜怒哀乐,也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述的不只是别人的情感经历,也是自己的情感经历。她说不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话语,但她切身感受到了戏文的力量和张力。如果这种感悟发生在大家说龄官像自己之前,也许黛玉就不会那么生气那么不平,人生如戏,舞台上小戏子扮演的那个人也许就是现实中的自己。《杜丹亭》中的“惊梦”一出,不光让杜丽娘遇到了柳梦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生死之恋;也让林黛玉理解了戏曲的深意,开始直面自己的情感。

在之后的日子里,黛玉经常用戏文表达自己的感受,相对于诗词的雅致,戏文更贴切更质朴更打动人心。宝玉挨打后,黛玉从怡红院返回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眼中所见之景,变成了《西厢记》中的戏文;有所见之景,抒发心中所感所伤,“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后来捡抄大观园,晴雯被逐病亡,宝玉写了一首《芙蓉女儿诔》来祭奠晴雯,黛玉听到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宝玉最后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从戏文的“佳人命薄”到诔文的“卿何薄命”,黛玉仿佛感应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悲凉凄惨。《牡丹亭》里说得好,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贾母在大观园中宴请刘姥姥,席间玩牙牌行酒令,轮到黛玉时候,她的酒令有两句出自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惊梦》一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折。虽说黛玉是害怕被罚脱口而出,按照她的诗词积累,随口说几句诗词不在话下,但是她下意识说出却是戏文,可见这些戏文对她的影响之深之重。两句戏文,不经意间道出了黛玉的心事,暗示了黛玉的命运。她心底充满了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但是在那个时代在贾府那样地位的家族中,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一切都在迷茫不确定之中。她在感慨,自己竟不如戏中的人,因为他们经历波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下的她既没有良辰美景,也没有红娘,只有无限忧愁与伤感。

凤姐生日时,宝玉找借口偷偷出门去祭奠跳井死去的金钏,回来晚了被贾母等人牵挂。黛玉看到这一幕,深知宝玉为何出门为何迟到,借所看之戏《荆钗记》中《男祭》一出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 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黛玉想告诉宝玉:如果对逝去的人有真心有深情,便可以处处为祭,时时为祭,何必拘泥于时空和形式,关键就是要有真心真情真意。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某个空间,当宝玉知道黛玉病逝的消息后,他一定也会处处为祭,时时为祭,来怀念他曾付出真心真情真意的林妹妹。

黛玉,在诗意中度过了凡间的一生,用一生的眼泪去报答前世之恩,在如戏的人生中看尽世事繁华,在自己的舞台上坚持着本色,横而不流。如戏的人生,终有散场的一刻。

风乍起,花落矣,人渐逝;泪已干,曲终散,太虚唱晚,人生如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西厢记》,有什么特殊含义?
从《红楼梦》里的戏曲元素,看曹雪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角色塑造
红楼语言艺术之“戏曲运用
贾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到底啥意思?答案来了!
《红楼梦》里的戏曲
细看《红楼梦》中“有戏人家” 柳岳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