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瓶梅解读】王丽娜:《金瓶梅》在国外续述 | 古典名著

明代后期产生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以它空前规模的鸿篇巨幅、完整的艺术结构和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切反映,取得了在中国小说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它不仅对后来的中国小说发展影响巨大,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日本在江户时期即出现了介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盛况,当时被翻译、训点、改编的中国古典小说不可胜数,如《忠义水浒传解》、《通俗平妖传》、《西湖佳话》、《龙图公案》、《今古奇观》等等,而冈南闲乔的译本《金瓶梅译文》亦为其中重要的一种

冈南闲乔的这一百回全译本的四册写本,藏于日本著名汉学家波多野太郎氏、长泽规矩也氏和著名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现已成为日本稀有的珍本秘籍

十九世纪初期,日本汉学权威龙泽马琴(1767—1848)改编过许多中国古典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日本通俗文学的发展

他的著名改编本,有根据《水浒传》和《拍案惊奇》等作品改编的《倾城水浒传》、《南总里八犬传》,根据《好逑传》改编的《侠客传》,根据《祷杌闲评》改编的《美少年录》,

根据《金云翘传》政编的《风俗金鱼传》,根据《平山冷燕》改编的《石魂录》,根据《西游记》改编的《金毘罗船利生缆》等,而他根据《金瓶梅》改编的《草双纸〈新编金瓶梅〉》,更是引人注目的洋洋八十卷巨著

这部巨著于日本天保二年至弘化四年(相当清道光9—24年,即公元1831—1847年)陆续刊出,为日本古代文坛的一桩盛事,直到今天,这部巨著对日本学界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日本东京所见

中国小说书目提要》

据统计,日本约有三十种以上的大型辞书载入著名汉学家撰写的《金瓶梅》专题辞条,如1909年版《文艺百科全书》支那文学部分有久保天随撰专题辞条,

1910年版《日本百科大辞典》第3卷有宫崎撰专题辞条,1928年版《日本家庭百科事汇》第2卷有池田撰专题辞条,1934年版《国民百科大辞典》第4卷有青木正儿撰专题辞条,

1936年版《世界文艺大辞典》有笹川种郎撰写专题辞条,1951年版《世界历史事典》第5卷有小野忍撰专题辞条,1954年版《世界文学辞典》有入矢义高撰专题辞条,

1955—1959年版《大汉和辞典》第11卷有诸桥辙次撰专题辞条,1956年版《世界学科大辞典》第10卷有奥野信太郎撰专题辞条,1960年版《世界名著大事典》第2卷有小野忍撰专题辞条,

1968年版《日本式装饰大日本百科大辞典》有波多野太郎撰专题辞条,1969年版《中国语学新辞典》有太田辰夫撰专题辞条,

1971年版《大型现代百科事典》有田中谦二撰专题辞条,1978年版《中国学艺大事典》有近藤春雄撰专题辞条等

日本出版的著名汉学家所撰文学史类著作,对《金瓶梅》作了较详论述的,约有十五种以上,其影响较大者如1919年出版的盐谷温所提《支那文学概论讲话》,

1925年出版的宫原民平所撰《支那小说戏曲史概论》,1954年出版的菊池三郎所撰《中国文学入门》,1955年出版的长泽规矩也所撰《支那学术艺术史》,1959年出版的仓石武四郎所撰《中国文学史》,

1959年出版的内田泉之助所撰《中国文学史》,1960年出版的实藤远所撰《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卷),1967年出版的尾上兼英所撰《文学概论》,1971年出版的佐藤一郎所撰《中国文学史》,

1974年出版的吉川幸次郎述、黑川洋编《中国文学史》,1975年出版的前野直彬所撰《中国文学史》等

另外,日本不少汉学家在他们的有关中国古典小说的学术专著中,都设立专门章节来解说《金瓶梅》,如:池田桃川的专著《支那性欲小说》(支那香艳丛书第三种)(1922年出版),

太田辰夫的专著《中国历代口语文》(1957年出版),饭田吉郎的专著《中国文学思想语言基本资料解题》(1960年出版),守屋洋的专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总解说》(1976年出版),志村良治的专著《中国小说的世界》(1976年出版),藤田祐贤的专著《东洋奇书》(1980年出版)等

日本学界对《金瓶梅》艺术成就的珍视程度,由上可见

从本世纪初至今,日本学者发表、出版的关于《金瓶梅》的论著,约一百五十余种,这与我国学者在同期发表、出版的关于《金瓶梅》论著的数量,大致相当

论著的作者,包括日本老、中、青三代的学者这些论著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金瓶梅》的版本、作者、艺术技巧、语言文字、主题思想、色情描写以及《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社会生活等等问题

其中重要的论著,在版本考证方面有长泽规矩也的《〈金瓶梅〉的版本》,鸟居久靖的《〈金瓶梅〉版本考》、《关于《绣像金瓶梅〉》、《〈金瓶梅〉版本考再补》,上村幸次的《关于毛利本〈金瓶梅词话〉》,

在主题思想的探讨方面有宫原民平的《明的人情小说》,志村良治的《豪商与淫女》,千田九一的《向密林挑战的气慨》、《土豪劣绅之家庭——〈金瓶梅〉的世界》,杉森正弥的《在〈金瓶梅〉中所见到的写实主义》,藤堂明保的《充满血的〈金瓶梅〉》;

在作者考证方面,有山中鹰夫的《〈金瓶梅〉的作者》;

在色情描写的评论方面有荒正人的《色情与文学》,小野忍的《〈金瓶梅〉的色情》,武田泰淳的《肉体的问题》,长泽规矩也的《〈金瓶梅〉与明末的淫荡生活》,奥野信太郎的《好色文学谈义》,三木克己的《中国小说中的性》;

在明代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的探研方面有仁井田升的《〈金瓶梅〉中所描写的明代的法律和经济》,桑山龙平的《〈金瓶梅〉饮食考(1一4)》;

在语言研究方面有鸟居久靖的《〈金瓶梅〉诙谐语言的研究》,上野惠司的《从〈水浒传〉到〈金瓶梅〉》:重复部分的语言比较》,高维先的《关于〈金瓶梅〉中的'鬼’字》等

《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

有的日本学者,还从比较文学方面对《金瓶梅》进行研究,这方面的重要论著有井上红梅的《〈金瓶梅〉与〈红楼梦〉》,麻生矶次的《〈云纱间雨夜月〉与〈金瓶梅〉》,

武田泰淳的《淫女与豪杰:〈金瓶梅〉与〈水浒传〉》,足立原八束的《蒋淑贞与潘金莲》,小野忍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尾坂德司的《〈细雪〉与〈金瓶梅〉》等

关于《金瓶梅》在日本的流传及其对日本文学影响方面的研究,重要论著有长泽规矩也的《关于〈金瓶梅〉在我国的流行》,麻生矶次的《马琴与〈金瓶梅〉》,桑山龙平的《马琴之〈金瓶梅〉》等,小野忍的《〈金瓶梅〉的邦译、欧译》一文,除谈《金瓶梅》在日本的流传情况外,也谈到《金瓶梅》在欧洲的流传

日本学者这些论著的共同特点是,资料充实,论述详明,它们对国内学界皆具参考价值

因本文拟着重介绍西方学者关于《金瓶梅》研究的一些论点,对日本学者的论点即不多赘[[1]]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界对有关《金瓶梅》资料工具书编纂的重视,如泽田瑞穗所编《增补〈金瓶梅〉研究资料要览》等资料工具书,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研究《金瓶梅》的概况提供了极大方便

西方关于《金瓶梅》的翻译和介绍,始于上一世纪中期

今知《金瓶梅》的最早西文片段译文,是法国著名的中国戏曲研究家、翻译家巴赞所译《武松与潘金莲的故事》(相当于原书的第一回),发表于1853年巴黎出版的《现代中国》

本世纪之初,即有德国著名汉学家弗朗茨·库恩评介《金瓶梅》的文章发表,亦有英、法、德三种文字的《金瓶梅》节译本在国内外出版,但这几种节译本均流传不广

到1930年,当库恩的《金瓶梅》德文节译本《西门及其六妻妾奇情史》在德国出版时,因为库恩是著名汉学家,且其译文流畅易读,

能传达原作风貌,欧洲各国立刻掀起了转译这一节译本的热潮,先后出版的有英文转译本、法文转译本、瑞典文转译本、芬兰文转译本、匈牙利文转译本

库恩这一德文节译本是根据张竹坡评第一奇书本节译的,从三十年代至今,这一节译本及其各种西文转译本,都一直不断被重印

1983年,德国莱比锡、魏玛在重印库恩这一节译本时,书中新增入根据崇祯本《金瓶梅》复制的插图200幅,并附入苏联著名汉学家、民俗学家李福清新撰长篇《跋》文

李福清这篇《跋》文除论述《金瓶梅》的内容外,还详细评析了这200幅插图的艺术价值

根据张竹坡评第一奇书本《金瓶梅》翻译的第一个西文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克莱门特·埃杰顿的英译本,书名《金莲》,1939年出版于伦教,译文曾得到老舍先生的指导

此译本1954年在伦敦重印,1972年又在美国纽约出版了修订本1984年,第一个法文全译本《金瓶梅词话》在巴黎出版了,全书长达2756页,译者为在中国出生的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雷威安

巴黎的书评家认为,雷威安这一法文全译本的译文忠实于原作,合乎信、达、雅的要求,因而,它受到西方读者与研究者的普遍欢迎

据悉,由芝加哥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芮效卫翻译的英文全译本《金瓶梅词话》,即将在美国出版,毫无疑问,这一新的英文全译本将对西方读者欣赏《金瓶梅》的艺术和西方学界开展《金瓶梅》的研究,提供更大的方便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西方《金瓶梅》的研究者多出自欧洲,其中著名的有英国汉学家阿瑟·韦理、德国汉学家弗朗茨·库恩等;

五十年代以后,研究者多集中于美国,其中著名的有美国汉学家韩南、芮效卫、梅仪慈、夏志清、浦安迪、柯丽德、郑培凯、史梅蕊、杨沂以及后起之秀陆大伟(戴维·罗尔斯顿)等

本世纪初迄今,西方学者发表的关于《金瓶梅》的论著,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五十余种

如将这些论著大体分类举要,则属于综论类者,有阿瑟·韦理为米奥尔·伯纳德英文转译本《金瓶梅》所作《导言》,艾金布莱为法文新译本《金瓶梅》所作《前言》,夏志清的《金瓶梅新论》,梅仪慈的《中国小说》,韩南的《中国小说的里程碑》;

属于版本、成书及作者考证类者,有韩南的《金瓶梅的版本及其它》、《金瓶梅探源》,芮效卫的《〈金瓶梅〉初刻本年代商榷》、《汤显祖创作〈金瓶梅〉考》,巴巴拉Y.—K.的《王世贞》;

属于创作时代背景及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之探讨类者,有Hung,Ming-shui的《袁宏道和晚明文学及知知分子运动》,王靖宇的《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与生活概观》,郑培凯的《〈金瓶梅词话〉与明人饮酒习尚》,

克利克的《古代中国的性生活:约公元1500-1644年间中国社会与性问题初探》,马丁森的《报应与赎罪:从〈金瓶梅〉观察中国宗教和社会》,马泰来的《谢肇涮〈金瓶梅跋〉》,

马幼垣的《研究〈金瓶梅〉的一条新资料》、《论〈金瓶梅〉谢跋书》;属于艺术描写之分析类者,有法斯滕腦的《金瓶梅的人物形象与〈玉环记〉》,杨沂的《宋惠莲及其在〈金瓶梅〉中的象征作用之研究》,雷威安的《评〈金瓶梅的艺术〉》;

属于语言分析类者,有柯丽德的《〈金瓶梅〉中的双关语和隐语》;

属于比较分析类者,有杨力宇的《〈金瓶梅〉与〈肉蒲团〉》,史梅蕊的《〈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花园意象》,陆大伟的《〈林兰香〉与〈金瓶梅〉》;

属于张竹坡评语之评论类者,有芮效卫的《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论》,陆大伟的《张竹坡大骂吴月娘的来龙去脉初探》,等等

芮效卫译本《金瓶梅》封面图

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韦理四十年代初在为英文转译本《西门及其六妻妾奇情史》所撰的《导言》中,曾经较全面地论述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创作情况、时代背景、作者与版本考证诸问题,

由于韦理精通满文,他还在这篇《导言》中谈到《金瓶梅》的满文译本,并指出满文译本《序》所提到的《金瓶梅》作者为卢柟一说,同时他自已又提出了《金瓶梅》作者为徐渭之说

韦理这篇《导言》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但总的看来,五十年代以前,西方学界对《金瓶梅》的研究尚处于一般评介的阶段

五十年代开始,专题研究渐多,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研究的问题亦逐步深入,这中间,美国学者们的贡献是巨大的

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教授韩南的两篇力作《《金瓶梅〉的版本及其它》(载《大亚细亚新丛刊》1962:9)和《〈金瓶梅〉探源》(载《大亚细亚新丛刊》1963:10),曾被著名澳籍华商学者柳存仁先生誉之为对《金瓶梅》作出新贡献的姊妹篇

柳先生在《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中,曾十分高兴地赞美这两篇论文广泛地,且比较深入地涉及了《金瓶梅》的版本及故事探源这一专题空谷跫音,闻之未尝不色然以喜,虽然上距西谛先生旧文已逾三十年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小说研究的努力,实在是可以令人兴奋的事情

我国著名学者徐朔方先生在《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发表的《〈金瓶梅〉西方论文集·前言》一文中,也同样高兴地称赞说:

韩南教授的《〈金瓶梅〉探源》以冯沅君《〈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和别的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取得了集大成的优异成果

它所收罗的材料极为详备,只有集海内外著名图书馆的收藏才能做到作者对资料的甄别分析,审慎客观的态度足以和最好的学者比美

《〈金瓶梅〉的版本及其它》一文共分六个小题,即:

(1)《金瓶梅》之主要版本及其互相的关系;

(2)万历本与崇祯本(词话本与明代小说本)之比较;

(3)补以入刻的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

(4)改头换面——第一回;

(5)散失诸回的内容;

(6)手抄本;

(7)《金瓶梅》一书失传的几个版本

韩南通过这六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金瓶梅》诸本文字之异同,认为诸本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不是原作的一部分,并认为《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之回目属于原作品之回目,他同时根据原回目文字的启示,探讨了已散失的各回原作之而貌

这篇力作有许多地方的确皆是发前人所未发《〈金瓶梅〉探源》一文主要探讨《金瓶梅词话》书中所借用的各种现成文字材料,全文共分作八题,即:

(1)小说《水浒传》;

(2)白话短篇小说(包括《刎颈鸳鸯会》、《志诚张主管》、《西山一窟鬼》、《戒指儿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杨温拦路虎传》、《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港口渔翁》);

(3)文言短篇故事《如意君传》;

(4)宋史;

(5)戏曲;

(6)清曲;

(7)说唱文学;

(8)结论

韩南此文指出,《金瓶梅词话》全书所借用的现成文字材料之来源,其清晰可考者即有十种话本小说、十四种戏曲、一百四十种清曲、宋史、以及其它说唱文学作品(宝卷、道情等)

他在详细论证了各种现成文字材料在《金瓶梅词话》中被借用的情况之后认为,《金瓶梅词话》是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家个人创作,诸种材料的借用都是作者按照自已创作的需要而有意安排的

在论文的结论部分,韩南写道:

孤立地看,成段的借用使文学作品似乎变成了一种稀奇古怪的文字古董但在研究《金瓶梅》时我们必须透过现象去探索作者是在怎样借用和为什么借用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这部小说……

作者借用作品的广泛性,它几乎包括了明代文学的各种体裁

《金瓶梅》的作者无视文史学家对各种体裁划定的分界线,不论是正史、小说、戏曲,也不论是长篇、短篇,只要与作者的想象力相近,都在录取之列

作者还从当时流行的口头文学中吸取某些技巧,表现了他借用传统手段的愿望

小说是作为读物提供读者,而不是演唱给听众,由于《金瓶梅》如此出色地接受了多种文学形式,尽管作了大量的借用,它仍然超过前期的文学作品

我们还应该看到小说作者为使抄录来的段落满足自己创作意图所作的改动

只有分析出哪些引文不得不改动、哪些改动后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未达到引导出给读者所期望的东西时,我们才能探索出这部小说的独创性

关于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是否伪作问题和《金瓶梅》究竟是个人的创作还是民间的集体创作问题,目前国内外学界都仍存在不同看法

韩南这两篇长文虽均发表于六十年代,因它们征引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具有不少言之成理的论点,故今天它们均未失去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中文系主任安德烈·雷威安教授的《评〈金瓶梅的艺术〉》一文,载美国《中国文学》杂志1981年第1期,是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教授孙述宇所著《金瓶梅的艺术》[[2]]一书之书评

《<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喜剧》

雷威安十分赞同孙述宇对《金瓶梅》中许多典型人物作出的详尽而深刻的分析,他在这篇书评中说:

孙述宇的钻研为我们进一步掌握世界文学宝库中这朵独具一格的奇葩很有帮助

他强调这一巨著是写日常生活细微情节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生活各个方面的观察研究,塑造出使人难以遗忘的完善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最精采的艺术出现在第二十回和第八十回之间,而不是夏志清所评论的第九回到第七十九回大多数读者都同意最后的二十回写的事件太多,而且是匆忙写就的

对寄生虫应伯爵多少带点哀婉的描写之所以有深度,同样是因为写出了活力,也许象孙述宇所说,他是整个小说中最有趣味的人物

那种挖苦的语调达到了只有在社会背景不同的《儒林外史》中才可见到的纯熟讽刺在《金瓶梅》中也是比较强烈的,因为它常用反讽注入情节,而现出对搞阴谋的惩戒,使它走向反面

一个例证是,宋惠莲不能挽救她丈夫来旺逃脱她主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陷害就命运的内在与外在的差异来衡量,再也我不到那种反讽

西门庆终归是个中心人物,象庄子所说的那样,生命有限,欲望无穷很明显他不是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更像唐璜(DonJuan)

但西门庆不仅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欲,而且作为一个淫欲的殉难者耗尽自己的精力而死去

《金瓶梅》的记述是很坦率的,色情小说这顶帽子是不应该扣在这部小说上的,如果我们承认描写交欢不是它的目的

实际上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段落还不到全书(约八十万字)的百分之一,而且把这些段落删去也并不影响该书的阅读价值,比莎士比亚的著作在维多利亚时期被删节的篇幅不会更多

孙述宇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系列的卧房较量,而是体现了严的西方小说中常遇到的主题——死

雷威安在这篇书评中还对孙述宇著作之新贡献及其可以促进东西方学术观点交流的积极作用表示非常欣赏,他说:

近六年来,对《金瓶梅》的看法在发生变化,未删节的原本书已能在香港买到

1979年,甚至在人民中国也看到了关于《金瓶梅》的文章孙述宇著《金瓶梅的艺术》在台北发表,证明台湾已重新开放对《金瓶梅》的研究工作

孙述宇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罕见的课题争得权利,是一个有价值的贡献他站在读者的立场而不是历史学者的立场提出尖锐的评论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论述可被看作对夏志清那本划时代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性导论》中所提出的挑战性论点的答辩

但并不应理解成孙述宇在反驳夏志清,因为夏的论述试图揭示西方读者对《金瓶梅》的过分赞扬,而孙述宇的书则是向中国公众说明《金瓶梅》为什么和怎样被忽视、被曲解和不被承认的

这些不同的评价可以互相补充

西方学界十分重视张竹坡关于《金瓶梅》评点文字的理论价值,美国着力研究张竹坡评点的学者即有浦安迪(A·普拉克斯)、芮效卫(戴维·特·罗伊)、陆大伟(戴维·罗尔斯顿)等

浦安迪在题为《瑕中之瑜》的论文中曾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看法,即认为《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内容反映了李贽名下评注本所共有的论点

芮效卫在他的《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论》论文中说:

我认为,这些数量可观的被忽视的评点(指全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应得到我们认真的注意

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从西方文学研究演化而来的批评概念强加于中国传统产生的作品之上,我们就有义务大力研究这种不同的批评概念

这种概念形成了对过去中国小说的解释,影响了小说的创作这些被忽视的传统评点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论

他大约评点于1666-1684年之间

芮效卫在举例评析了张竹坡的108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的重要内容后,又说:

我希望以上所举,足以说明竹坡评论的性质与重要性我计划在最近出版竹坡《金瓶梅读法》的译文

这是我所知道的以汉语写的与小说技巧最密切的一种材料虽然他的解释有时似乎是错误的、牵强的、过于繁琐的,但我认为他的道路是正确的

他对《金瓶梅》的评论总的说来是很光辉的文学批评,他的分析是有相当深度的人们经常指出,《红楼梦》受了《金瓶梅》的一定影响

我认为曹雪并不仅仅是一般地熟悉《金瓶梅》,而且他肯定读过张竹坡的评本,受到竹坡小说评论的影响

《金瓶梅》的构成因素、作用、结构方式都在《红楼梦》中有体现,两者一致的程度如此之大,决非偶然我已经为这种假说我到了一些确凿的证据,而且计划继续探讨下去

如果这种假说是正确的,那么竹坡的评点,就不仅仅是对《金瓶梅》最好的评论研究和中国小说理论的宝藏,而且对堪称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顶峰的《红楼梦》的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希望当这部被忽视的评点作品得到公正的评价时,张竹坡也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赢得一个重要的地位

美国汉学家 陆大伟 教授

陆大伟是芮效卫(戴维·罗伊)的高足,美国最年青一代的汉学家,他曾参加在徐州召开的第二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并向会议提交了题为《张竹坡大骂吴月娘的来龙去脉初探》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陆大伟说:

恐怕有很多读者在看完了张竹坡评本《金瓶梅》之后,对他给吴月娘的评价感到奠名其妙

张竹坡到底为什么要把西门庆的继室骂得如此皮肉不全?本文不想替月娘伸冤,更不想替张氏辩护,但是笔者以为此问题有几方面值得研究,也许对了解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与创作的发展有所帮助

陆大伟认为,张竹坡之非难吴月娘可能是受金圣叹非难宋江的影响,同时也和张竹坡有意与《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者唱反调有关,因而他又说:

中国古典小说评点派的批评家都自命为作者知己,但是他们往往为了抬高自己的名声,把作者的意图弄得很玄妙

要不然,如果一般读者都能把作品理解得差不多,他们为什么要费力去看批评家的文字?所以评点家常常与一般读者的理解要作对,人人把宋江、月娘看成好人,金圣叹与张竹坡就要跟他们唱反调

后来的评点家也是把以前的评点家看成要打倒的对头,金圣叹与袁无涯本批者的关系如此,张竹坡与《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批者的关系也是如此

陆大伟在作过一些具体论证之后,给他的论文作了这样的结语:

金圣叹、张竹坡、文龙等是作者的知已还是自作聪明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最好让给专家们研究吧

本文要强调的不过是张竹坡骂月娘的背景一一就是这些评点家都离不开的外君子内小人’这种对小说人物的认识模式

陆大伟1986年在沈阳明末清初小说座谈会上所提交的论文《〈林兰香〉与〈金瓶梅〉》,可以视为美国学者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金瓶梅》的最新学术成果

《林兰香》有道光十八年刻本,可能为清代初期作品,写明初开国功臣泗国公耿再成之支孙耿朗一家盛衰荣枯的故事,题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

陆大伟指出《林兰香》三字书名如同《金瓶梅》一样,也是由书中三个女主角的名字各取字而成;他并提出两书在分回上也有一致之处,《金瓶梅》书100回,分为十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由十回组成,《林兰香》全书六十四回,也分为十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由八回组成

陆大伟举例说明了在两书的每一个单元中都有故事发展的一次高潮出现,他认为这全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金瓶梅》与《林兰香》都采用同样办法把长短平均的小部分积成大书,而且都用自乘法(102=100,82=64),算出全书的回数

怎样证明《林兰香》真的有如此的结构安排?在中国文化中一百与六十四两个数目都有象征整体和圆满之意的功能,一百本来就是约数,在早期章回小说回数中占过优势,不用多说六十四是《易经》中众卦之教,自有深刻意义

关于两书的主题思想,陆大伟作比较说:

我们可以用朱熹注《论语》'思无邪’一句话的前后两截来概据两书的写法,《金瓶梅》是'恶者惩创人之逆志’,《林兰香》是'善者起发人之善心’

《林兰香》写的理想或格接近理想的人物相当多,而且在耿府是'后来居上’,此与《金瓶梅》就形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对比

在比较两书的艺术成就时,陆大伟认为《林兰香》比《金瓶梅》相差甚远,他写道:

《林兰香》的作者好象有意运用《金瓶梅》的一些叙事方法,特别是张竹坡所推重的那些

如张竹坡一直很注重《金瓶梅》里西门庆家的空间安排,《林兰香》在这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但是效果并不好,耿府的室内外景致,描写都很呆板枯躁,缺乏想象力

《林兰香》是一种不太成功的尝试,它过去流行不广,不能说是太冤枉的此书评点者有一句话,说是'看者以此书(《林兰香》)为《金瓶梅》之对’

我想,一般人把两部书读完之后,会觉得这对’书的后来的一部在小说史上虽有研究价值,但它本身的艺术成就是太不如前一部书了

苏联学界关于《金瓶梅》的研究,五十年代后也有较大开展

著名汉学家马努辛用毕生精力翻译的《金瓶梅词话》俄译本1977年于莫斯科出版,一次印行五万部,受到苏联读者与汉学家的热烈欢迎

1977年第一版《金瓶梅》俄译本书影

李福清为此译本特撰题作《兰陵笑笑生和他的〈金瓶梅〉》的长篇序言,较全面评价了《金瓶梅》的思想和艺术

苏联学者的一些有关中国古典小说的论文和专著,如马努辛的《中国早期长篇小说中的艺术形象》(1959)、菲什曼的《中国的长篇讽刺小说》(1966)、艾德林的《关于中国中世纪文学的若干问题》(1977)、华克生(沃斯克列辛斯基)的《中世纪的中国世界》(1978)、李福清的《中国长篇小说的构成》(1980)等,

都对《金瓶梅》有所论述;关于《金瓶梅》的专题论文,近年则有热洛霍夫采夫的《兰陵笑笑生的奇书》、菲什曼的《〈金瓶梅〉》、马努辛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中表现人物的手法》和《关于〈金瓶梅〉的作者》等

研究《金瓶梅》用力最勤的苏联汉学家,应首推马努辛

马努辛青年时代曾在我国学习,不幸于1974年去世,生前为莫斯科大学中国文学副教授

他的论文《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对《金瓶梅》的作者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同时对《金瓶梅》诸版本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发人深思的见解

例如,他认为兰陵笑笑生的兰陵二字可能是作者戏言,自指为酒徒,不一定是指地名

又,他认为《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及张竹坡评《第一奇书》皆是《金瓶梅词话》的删削改写本,而不论从作品的思想性或艺术性来看,后者都远逊于前者他写道:

不知名的改写者不但对原书大加砍伐,他自己也还作了好些改动,比如他删改了原书中对那些反面人物的揭露性描述,删改了对媒婆、不学无术的书生、和尚、尼姑以至地方官员、朝庭大僚和皇帝的那些揭露性描述,同时他还删改了原作者的一些插话,尤其是那些带有猛烈抨击性的插话;

而这位改写者对原作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情节和对话,却一字不删,这实际上就把这部长篇小说的重点给转移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部小说的社会揭露倾向

由以上的摘要介绍,或许可以窥见西方研究《金瓶梅》的概貌

据笔者所知,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如今对《金瓶梅》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

1984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召开了第一次《金瓶梅》国际讨论会,我国学者徐朔方先生与会,会上曾就《金瓶梅》的作者及其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徐朔方教授最近编成《金瓶梅西方论文集》一书,收美法苏三国学者论文十二篇[[3]],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国学界能够通过此书更多地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本文限于篇幅,不再多述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

1987年春节写于京华文丽楼

注释:
[[1]]请参看拙编《〈金瓶梅〉国外研究论著辑录》,《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2]]孙述宇著《〈金瓶梅〉的艺术》,1978年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出版雷威安的书评有白黎摘评文,载《文学研究动态》1984年第10期
[[3]]参看徐朔方著《〈金瓶梅〉西方论文集·前言》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刊于《金瓶梅研究集》,1988,齐鲁书社出版转发请注明

(数据采集:锁菲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敢:我与浦安迪、芮效卫先生(我与欧美学人之一、《我与师友》之十五)
马瑞芳:和《金瓶梅》法文译者安德烈·莱维教授交谈(首发)
转发赠书|“公认最好的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
法国汉学家雷威安的《金瓶梅》研究
齐林涛│芮效卫与《金瓶梅》
他评点《金瓶梅》太到位,让天下第一奇书传到欧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