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發微論 作者:蔡牧堂

發微論


剛柔篇

易曰: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邵氏文曰:天之道陰陽盡之矣,地之道剛柔盡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勢,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風氣相摩,水土相盪,則剛者屹而獨存,柔者汹而漸去。於是乎山川形焉。凡山皆祖昆倫,分枝分脈,愈繁愈細,此壹本而萬殊也。凡水皆宗在海,異派同流,愈合愈廣,此萬殊而壹本也。山體剛而用柔,故高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上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邵氏以水為太柔,火為太剛,土為少柔,石為少剛,所謂地之肆象也。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尤合血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贰理也。若細推之,凡涸燥,然強急之中有緩弱,緩弱之中有強急,則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也。自此以往,盡推無穹,知者觀之,思過半矣。

動靜篇

其次莫若明動靜。動靜若言乎其雙通也。是以古雲:水本動,慾其靜。山本靜,慾其動。此達理之言也。故凡天下之理,慾嚮動上求靜,靜上求動。不慾靜愈靜,動愈動也。夫山以靜為常,是惟無動則成龍矣。水以動為常,是惟無靜則結地矣。故成龍之山,必踴躍翔舞。結地之水,必灣環悠洋。若其偃、硬、強、勒、衝、激、牽、射,則動不離動,靜不離靜,山水之不融結者也。然壹動壹靜,互相循環。山亦有動極而靜,水亦有靜極而動,不可執壹論,又在人融化之為妙也。

聚散篇

其次莫若觀聚散。聚散者言乎其大勢也。夫山川融結,自有天造地設,障空補缺,不陷不跌。故小聚則地小成,大聚則地大成,散而聚不可以言地矣。何謂聚?山之所交,水之所會,風氣之隈藏也。何謂散?山之所去,水之所離,風氣之浇染也。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論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大勢若聚則奇形怪穴而愈真正。大勢若散,則巧穴天然而反虛假。壓觀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則怪穴所為常也。然有大勢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大勢之聚散見乎遠,穴中之聚散見乎近。是贰者有相須之道焉。

嚮背篇

其次莫若審嚮背。嚮背者言於其性情也。夫地理之與人事不遠,人之性情不壹,而嚮背之道可觀。其嚮我者,必有週旋相與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厭棄不顧之狀。雖或暫焉矫飾,而真態自然不可地理變然。故觀地者以觀其情之嚮。情嚮者不難見,凡相對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親相愛如兄弟骨肉,此皆嚮之情也。背者亦不難見,凡相視如仇敵,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嫉冤逆寇,此皆背之情也。觀形貌者得其伪,觀性情者得其真。嚮背之理明而吉兇祸福之機灼然。故嘗謂地理之要,不過山水嚮背而已矣。

雌雄篇

其次又當看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夫孤陽不生,獨陰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對。地理傢以雌雄言之,大概不過相對待之理。何以言之?山屬陽,故凡山之融結,必遇水之灣環,勢雖順水而來,形必逆水而就。此山水配對之雌雄也。然山之與水又各有雌雄。陽龍取陰穴,此龍穴相對雌雄。陽山取陰為對,此主客相對有雌雄。其地融結則雌雄必合,龍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相登對。若單雌雄不相登對,則雖或結地,必非真造化也。經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又曰雌雄不顧不勞看。古人多以此為要妙,亦天地自然之理。

強弱篇

其次雙當辨強弱。強弱者言乎其禀氣也。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太剛則摺,須濟之以柔。太柔則弱,致須濟之以剛。剛柔相濟,中道得矣。論地理者必須論其禀氣。禀偏於柔,故其性緩。禀偏於剛,故其性急。禀剛性急,此宜穴於緩處。若複患強來強下則傷龍,弱來弱下則脫氣。故立穴之法,大概慾得酌中恰好的道理,不得倚著壹偏,绕偏便生病出來,非權衡有定則亦未易語也。

順逆篇

其次又當分順逆。順逆者言乎其來去也。其來者何?水之所發,山之所起也。其去者何?乃水之所越,山之所止是也。知順逆者有矣,不知來去而知順逆者未之有也。夫順逆贰路,如盲如聾,自非灼然有見,鮮不以逆為順,以順為逆者矣。要知順山順水者,順也。所謂來處來者是也。逆山逆水者,逆也。所謂去處去者是也。立穴之法,要逆中取逆,此壹定之理不可改易。若又推而廣之,則龍有順逆脈。順龍之結穴者必逆,逆龍之結穴者必順。此亦山川自然之勢也。大概論逆順者,要知山川之大勢,默定於數裡之外,而後能辨順逆於咫尺微茫之間。否則是黑白混淆,以逆為順,以順為逆者多矣。

生死篇

其次又當識生死。生死者言乎其取捨也。夫千裡來龍,不過壹席之地,倘非以生死別之,則何所決擇哉。生死之說非壹端,大概有氣者為生,無氣者為死,脈活動者為生,粗硬者為死。龍勢推左,則左為生右為死。推右,則右為生左為死。又如瘦中取肉,則瘦處死而肉處生。飽中取餓,則餓處生而飽處死。凡此之類,又在人細推之。生則在所取,死則在所捨。取捨明而後穴法定,而後祸福應。若生死難辨,取捨何當,則非真造化矣。

微著篇

其次又當察微著。微著者言乎其氣脈也。夫氣,無形者也。屬乎陽。脈,有形者也。屬乎陰。陽清陰浊,故氣微而脈著。然氣不自止,必依脈而立。脈不自為,必因氣而成。蓋有脈而無氣者有矣,未有脈則無氣者。經曰:氣乘風散,脈遇水止。無脈氣者,水害之也。有脈無氣,風害之也。善觀氣脈者,以有形察無形。不善觀者,以無形蔽有形。蓋無形只在有形之內。但智者所見明,故於粗淺而得其精微。愚者所見昏,故荒忽茫昧而不曉。豈知肆水交流則有脈,捌風不動則有氣。此有目者所共見,有心者所共知,而術之至要,初不外是。觀氣脈者於此求之,則庶乎其不惑矣。

分合篇

其次又當究分合。分合者言乎其出沒也。夫脈之為脈,非陡然而生,頓然而有。其出也必有自然之來,則有分水以道之。其沒也必有所止,則有合水以界之。郭氏雲: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又曰:支之所始,氣隨而起。支之所終,氣隨而鐘。此古人論氣脈之源流也。氣隨土而起,故脈行必有脊。氣隨水而比,故送脈必有水。氣起於支之始,故上有分。氣鐘於支之終,故下有合。無分有合,則其來不真。為其內無生氣可接也。有分無合是其止不明。為其外無堂氣可受也。有分有合,則有來有止,有出有沒,斯龍穴融結的定無疑,然後為全氣之地也。然有小分合、大分合。其地融結,有叁分叁合,穴前後壹分合,起主至龍虎所交贰分合,祖宗至叁水交會叁分合。小合則為小明堂,大合則為大明堂,合於龍虎內則為內堂,合於龍虎外則為外堂。其合壹壹不相亂如此,是又不可不知也。

浮沉篇

其次又當別浮沉。浮沉者言乎其表裹也。夫脈有陰陽,故有浮沉。陽脈常見於表,所以浮也。陰脈常收於裹,所以沉也。大抵地理傢察脈與醫傢察脈無異。善地理者察脈之浮沉而定穴,其理壹也。夫叁陰從天生,以其陰根於陽也。故陰脈必上小而下大,其出口也必圓。叁陽從地出,以其陽根於陰也。故陽脈必上大而下小,其出口也必尖。後之觀脈者不必問其何如,但見口尖者皆陽,其脈浮於表。口圓者皆陰,其脈沉於裹。此壹定不易之法。若又推而廣之,則凸者脈沉,凹者脈浮。微細者脈浮,粗重者脈沉,眾高壹低者脈浮,眾低壹高者脈沉,於此相乘,陰陽之理得矣。

淺深篇

其次又當定淺深。淺深者言乎其準的也。夫淺深得乘,風水自成。故下地者必以淺深為準的。宜淺而深則氣從上過,宜深而淺則氣從下過,中得其地而效不應者為此故也。吾常以捌卦定淺深,頗得其要。大概先觀來脈之陰陽,次看肆山之從佐。且如來脈入首強、作穴凹、出口尖,此皆脈浮而屬陽也。以乾卦當之。來脈入首弱、作穴凹、出口圓,此皆脈沉而屬陰。以坤卦當之。乾純陽也,取陰為穴,故立穴取巽叁、兑叁、離叁叁陰也。坤純陰也,取陽為穴,故立穴取艮叁、坎叁、震叁叁陽也。凡脈陽,肆山高於本身,兑象也,上化為陰,穴宜淺。肆山與本身齊,離之象也,中化為陰,穴宜不淺不深。肆山低於本身,巽之象也,下化為陰,穴宜深。凡脈陰,肆山高於本身,艮之象也,上化為陽,穴宜淺。肆山本身齊,坎之象也,中化為陽,穴宜不淺不深。肆山低於本身,震之象也,下化為陽,穴宜深。概而言之,陽脈浮當淺,陰脈沉當深。詳而言之,陰脈中有亦淺深,以肆山從佐不同,則陰有時而變陽,陽有時而變陰,斯言也,惟通變者可以審此。可不審哉。

饶減篇

其次又當饶減。饶減者言乎其消長也。夫龍虎左右各有饶減,然饶減龍虎者何哉?此消長陰陽之義也。饶減之法,大概以先到者為主,龍山先到則減龍而饶虎,其穴必居左。虎山先到則減虎而饶龍,其穴必居右。蓋山水關鎖必須交固然後氣全。穴左則取左山為關,須右邊水過宫鎖斷。所謂陰鎖陽關也。穴右出取右山為關,須左邊水過宫鎖斷,所謂陽鎖陰關也。惟有朝山水,則順關鎖不防。若橫水過宫,則逆關逆鎖方善。斷不可改易也。毫釐差謬,祸福大遠,可不番哉。

趨避篇

其次又當詳趨避,趨避者言乎其抉擇也。夫天下之道贰,吉兇善惡常相半。不能皆吉也而必有兇。不能皆善也而必有惡。故人之所遭有不齊,則必有以處之。趨吉避兇,去惡從善是也。地理亦然。夫山川之所鐘,不能皆全純粹之氣,不能無所駁雜,則妍媸醜好,紛然前陳,亦其宜耳。然而山川之變態不壹。咫尺之移傳頓殊,或低視而醜,或高視而妍,或右視媸或秀,如此者可不知所抉擇?知所抉擇庶得趨避之道矣。

裁成篇

其次又當知裁成。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夫天不人因人不?,人不因天不成。自有宇融即有山川,數不加多,人不加少,必天生自然而然。是則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山川之融結在天,而山川之裁成在人。或過焉,吾則裁其過。目力之巧,工力之具,其終也奪神功,改天命,而人與天無間矣。故善者盡其當然,而不害其為自然。不善者,泥乎自然,而卒不知其所當然。所以道不虛行,存乎其人。

感應篇

其次又當原感應。感應者言乎其天道也。夫天道不言,而應福善祸淫,皆物也。是物也,谚雲:陰地好不如心地好。此善言感應之理也。是故求地者必以積德為本,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應之。是所以福其子孫者心也,而地之吉亦將以符之也。其惡果盈,天必以吉地應之,是所以祸其子孫者,亦本於心也,而地之蓋。心者氣之主,氣者德之符。天未嘗有心,於人而之壹然不修其壹惟利是圖,則不累祖宗者寡矣,況慾有以福其子孫哉。吾既發明之。故述此於篇終,以明天道之不可诬,人心之所當谨。噫觀書者知所慎哉。右發微論止此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微论
发微论--中国赣州原始风水网--
《地理发微论》
《地理发微论》——蔡牧堂
《發微論》
《发微论》风水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