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熹:一轮紫阳映活水1

 

       无论书写中国学术史,还是撰著中国哲学史,也无论讲述中国思想史,抑或探讨中国教育史,再偷懒的人也都休想绕过他,忽略他,轻率地扬长而去。

  他就横亘在国学的天空,壁立万仞,巍峨高耸,深深浸淫并影响着自南宋以来近千年来的中国思想文化进程。

  脱脱在《宋史》中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
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道学家中,集周、邵、张、程之大成,作理学一派之完成者为朱子。”

  他们其实都在指明,由“北宋五子”打理下的道学五脉,汩汩流淌至南宋时,悉数汇聚于一处,集于一人之身,然后以波阔浪平的大江之姿浩浩荡荡,徐徐东进。

   他最终不仅成为道学的集大成者,而且还成为中国
儒家自孔子、孟子之后崛起的又一位文化巅峰。他继承秦汉以来儒、佛、道诸家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 面的问题熔于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帝国,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公元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不独如此,在他将《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合编为《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普及以后,中国科举选士的考试题目与内容从此均出自《四书》,标准答案则是他的集注。


 

  他,就是朱熹。

  周室东迁孔子出,一唱天下白;宋庭南渡朱熹现,儒学因之明。

  这绝非是一种偶然性的碰巧,借
王国维写给沈曾植祝寿文中的一段话,就很能解释问题:“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愈至。”

  北宋政府在黄河北岸訇然坍塌,仓皇逃奔的
赵构苟延残喘于江左,建立南宋朝廷。挥鞭南下的金人并没有继虎狼之势一并天下,此乃“天未厌中国,不欲亡中国学术”。那么,世运升降之会,天必推“世变愈亟,笃之愈至”的大圣大贤者面世以当之。

  于是,朱熹风尘仆仆赶来了。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死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一二〇〇年。

  父亲朱松曾跟随罗从彦学习,也是一位知名的理学家,世称韦斋先生。他曾在宋高宗建炎时期为官吏部郎,因为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建炎四年罢官,遂寓居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城外的毓秀峰下,以教书授徒为业。

  朱熹就出生于此时此地。

  除
爱因斯坦是个例外,天才一般在幼儿时期就过早显现出了异于普通孩子的过人禀赋。比如程颢还不会说话,就能牵着大人的手找到失落的金钗。

   朱熹幼而颖悟,刚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教他,这是天。朱熹却问:“天之上,何物?”刚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老师授以《孝经》,他翻开粗略一看后即在其上题 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小伙伴们在沙滩上集体嬉戏,他却独自坐在一旁认真地以手指画画,大人过来偷偷看后大吃一惊,原来画的竟然是八卦图。要知道,阿 基米德不为外界所动,在沙盘上聚精会神地画几何图案时,已是濒临死亡的老头儿。

  父亲朱松是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理学家,自 然,他更会严格按照儒家内圣外王的目标来锻造自己的儿子。而朱熹自己则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进取精神,立志圣贤之道,据他自己回忆:“某十岁时,读 《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一生贯之,终身不辍。晚年后,他仍教育他的学生:“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公元一一四三年,朱松在建州病重,他把家事托给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好友刘子羽,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宪)、白水刘致中(勉之)、屏山刘彦冲(子翚),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

  次年,年仅十四岁的朱熹,在丧父后遵父遗嘱,奉母移居崇安五夫里,拜刘子羽为义父,并从学刘勉之、刘子翚、胡宪三先生。

  朱熹开始受学于有“武夷三先生”之称的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地点在刘子羽、刘子翚兄弟的家塾屏山书院。胡宪、刘勉之此时就在该书院任教。

  胡宪,是大儒胡安国之侄,胡宏的堂兄,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常令“诸生于功课余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人铭赞之有补于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咸令精熟”。朱熹称他:“质本恬淡,而培养深固,平居危坐,植立时后言,然望之枵如槁木之枝,而即之温然。”

   刘勉之,以乡贡入太学,当时蔡京严禁元祐党人之书,伊洛之学不传,刘勉之和胡宪则秘藏、传抄程氏之书,并潜心研读。后来他辞离太学,拜理学家杨时为师。 而且他还是胡宪的内兄兼挚友,后来,他因激赏朱熹,而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之。朱熹称其“随材施教,娓娓无倦色,自壮至老如一日也”。

  刘 子翚,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在
宋代诸多道学与诗歌兼习的学者之中,他是沾染头巾气最少的一位。 “文辞之伟,足以惊一世;精微之学,静退之风,足以发蒙蔽。”《宋史》中说他:“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交相得,每见,讲学外无杂言。它所与游,皆海内知 名士。而期以任重致远者,惟新安朱熹而已。”

  在三位学问渊博、做人端直的严师课督之下,朱熹矢志攻读,刻苦钻研,发奋求知,凝神壹志 进于学。他自道:“某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于是决心“以铢累寸积而得之”,“某是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 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与李卓吾,明朝不可不提的两大思想家|儒家|朱熹|李贽|王学|王守仁
“道学”一词究竟指什么
《中国哲学史》读后观感
2000年孔庙人物之大变局:孟子成圣,荀子退出,朱熹成了大赢家
孙海燕︱发明实推内圣功——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四
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升级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