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译《道德经·道经》第四十四章(帛书本)

   读译《德道经·德经》第四十四章(帛书本)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责於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释: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和”:甲骨文形,有左边如向上的“口”,右边似禾苗者,本义为言语、说话的应和。有如上边似“A”的表示向下的“口”,下似并联的三只上带斜形吹嘴的或说是芦管的吹奏乐器;或在右边再加似禾苗形。本义就是像吹奏芦管乐器一样音调谐和,此处义调和,使和谐。《集韵》:“和,调也。”《说文》:“和,相应也。”“龢,调也”《周礼·地官·调人》:“凡和难。”《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得和民,不闻以乱。”《银雀台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兵情》:“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一,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左传·昭公二十年》:“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也,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怨”:本义即怨恨,不满,仇恨,厉害冲突。“大怨”:就是大的,根本的利益冲突。何为根本的利益冲突,无非是生存的求得的冲突。“焉”:金文形,如鸟。本义为鸟,此处义哪里,怎么。《说文》:“焉鸟,黄色。”《禽经》:“黄凤谓之焉。”《玉篇》:“安也,疑也。”《广韵》:“何也。”《墨子·尚贤下》:“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左传·闵公二年》:“余焉能哉?”《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善”:本义美好,良善,此处义完美,妥善,完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义即在事关人类生存的求得的利益冲突的矛盾、怨恨上,用调和、缓解的方法、措施,必然难以彻底解决而留下矛盾、怨恨的隐忧。这哪里、怎么可以说是完美、妥善的根本解决的办法呢?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责於人:“聖”:此处义即聪明、智慧的。“右”:甲骨文形,如一只伸出张开的右手。为“佑”的本字,本义就是帮助,此处同本义。《说文》:“右,手口相助也。”《易·系辞》:“右者,助也。”《诗·大雅·嘉禾》:“保右命之。”《左传·襄公十年》:“王右伯舆。”“介”:甲骨文形,中如左向立人,在左右两边上下各加一下垂的点,或只在下边各加一点。本义为穿在身上的铠甲,此处义为界限,居中介绍、隔开,划清彼此的界限,就是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又有坚定、坚固义。《玉篇》:“介,铠也。”“介,绍也。”《说文》:“介,画也。”“介,畍也。”《集韵》:“介,间也。”《说文解字通训定声》:“介,假借为界。”《诗·周颂·思文》:“无此疆而介。”《汉书·翼奉传》:“后介大河。”《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孟子·尽心下》:“不以三公易其介。”“不”:此处同“丕”,义大。“责”:甲骨文形,上如带羽的箭矢穿透一两端有端头的一横,说为“束”,下似“贝”。本义为求借贷,此处义为要求,责难,责罚。《说文》:“责,求也。”《吕氏春秋·慎行》:“往责于东邑。”《韩非子·定法》:“循名而责实。”《书·泰誓》:“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诗·邶风·旄丘序》:“责卫伯也。”《礼记·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责於人”义即最好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就是用聪明智慧帮助人类,坚定地划定坚固的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的界限,明确地告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且大力用来责实、责难和责罚违拗的人。这就是《德道经·德经》的终篇总结,也是《德道经》的终篇总结。也是老子在出关时留下的遗愿和五千言的宗旨。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有德”:《德道经·德经》的第一章的开始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处回应总结什么样是有德,即求得而能得益的正确、正当的行为准则。又什么样是无德。“司”:甲骨文形,左下为向上的“口”,右为头向左歪的“y”说为权杖。本义以权发号施令,此处义主持,管理,掌控。《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玉篇》:“司,主也。”《书·高宗彤日》:“王司敬民。”《周礼·师氏》:“司王朝。”《商君书·开塞》:“禁止莫之司,故立官。”孔子《大同·列词传》:“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庄子·列阳》:“积弊而成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勶”:同“徹”,加“力”可能是指强度更大,后来多用“徹”。本义废止,撤除,拆除。此处义废止,撤除。《说文》:“发(废)也。”《集韵》:“本作撤,去也。”《诗·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仪礼·有司徹第十七》:“有司徹,扫堂。”“徹”字皆当作“勶”,忽作“撤”,乃“勶”字之俗。废勶二字同义,“废”亦“勶”。“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义即符合“德”的要求的求得行为,就主持、掌握他的界限,使其符合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的正道;不符合“德”的要求的求德的道理、方法和途径的就主持、掌控将其取缔、废止。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义为自然的本来应该的道理、规律。“无亲”:就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因而没有厚薄轻重之别,一视同仁,同等看待。“恒”:此处义经常,长久。“与”:此处义给予。“善”:此处义合适,符合条件。“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义即自然的本来的道理和规律是没有亲疏远近的差别,厚薄轻重的区分,而一直、永久地是给予那些合适的符合条件的人的。

 

  今译:

  在事关生存的得益的求取上的矛盾、冲突和怨恨,用调和的方法处置、缓和,是无法彻底解决、消除的,总会遗留下剩余的矛盾和怨恨。这哪里、怎么能够说是完美、妥善的处置呢?是正确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应聪明智慧的去坚定地帮助划清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的是否正确的界限,明确地告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且大力地以此责实,责难和责罚违反的人。所以,对于符合“德”的要求的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就主持和掌握他的界限,使其符合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的正道。对于不符合“德”的要求的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就主持和掌控将其取缔、废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本来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分,是没有轻重厚薄的差别的,而一直也永久地是给予那些合适和妥善的人的哦。

 

  杂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频】——《道德经》(帛书道经、帛书德经)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五)反复
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改为《德道经》?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
你知道《德道经》么 (图文)
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