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的“贤能政治”


      近几十年中国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也可谓是有增无减,其中中国政治改革往往是各种讨论的中心。中国的政治改革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西方的主流模式,但更多体现了源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贤能政治”、也就是政治尚贤制的特点。关于“贤能政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主张,其中最为系统地阐述了“贤能政治”的非属儒家不可。

在儒家的经典作品《礼记》中,开篇就提出了“选贤举能”的为政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了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儒家首先提出的措施就是“选贤与能”,凸显了“贤能”在儒家的政治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在论述政治主张时,孔子也涉及到了“贤能政治”,他将“道之以政”与“道之以德”进行了区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里涉及了两种治国方式:一种是依靠政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另一种是借助道德和礼制来引导人民。很明显,孔子倾向于后者,而道德和礼制的贯彻则对“贤能”提出了要求。

孟子也区分了这两种治国方式。《孟子·尽心上》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还在《孟子·公孙丑上》对“贤”与“能”进行了区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表明,孟子认为,对于“贤”,即具备道德与德行的人,统治者应该让他们居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能”,即具有能力的人,统治者应该让他们处于负有职责的位置。除此之外,《孟子·滕文公下》载:“士之失位也,犹诸侯失国家也。”这也强调了“士”、也就是“贤能”或是“君子”被任用的重要性。

荀子则对“贤能政治”有更加详细的阐述。《荀子卷第五·王制篇第九》开篇就阐发了这一观点:“请问为政?......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建议以“礼义”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而非血缘与等级,这正是“贤能政治”的重要表现,荀子也认为这样才是“王者之政”。荀子还指出:“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荀子卷十七·君子篇第二十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尚贤使能”这样的尚贤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在现代的政治思考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被更加严格地区别开来,道德更多被认为是私人领域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公共领域则更多以法制、规则为标准。但是严格与冷冰冰的法制、规则无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而道德可以对规则和程序形成良好的补充,尤其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但是“贤能政治”也天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克服的问题,如腐败问题,僵化问题,合法性问题等等。或许只有将“贤能”的治理主体与完善的程序制度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善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到问题意识本身
企业家应向荀子学些什么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何为儒家之道(二)
“内圣”与“外王”
百家争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