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资治通鉴·秦纪一》 (二)

楚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

半民:临武君,生卒年不祥,战国时楚考烈王封君,名失传。与秦军交战失败过,春申君曾欲使他为将,为赵使魏加所阻。通兵法,曾与荀况辩论兵法于赵孝成王前,其它均不可考。

王曰:请问兵要(关键)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半民:临武君所言类似于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征战,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已经逐渐认清了这个规律,并将其上升到了近乎于公理的理论层次。所谓“因敌而变,后发制人”其实只能算“人谋”的一部分,是属于战役技术的层次,算不得“人和”,更算不得“用兵之要”。

当然,天时地利人和孟子都给加上了“不如”二字,这就有了层次性,我以为这就显得过于机械、片面了,因而很值得讨论。所谓天时,我觉得又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两种“天时”,看不见的是“天命”,看得见的是“天气”;所谓地利,没有多少争议,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依然需要军事家们的谋略和使用,比如,有人居高临下而获胜,马谡的“居高临下”,就没有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反而占尽先手却憾失街亭;同样,人和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要看领导者的组织和使用了。

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根本),在乎一民(统一民心)。弓矢不调(调和,协调),则羿(古代著名的神箭手)不能以中(微,据《荀子·议兵》改动);六马不和(协调),则造父(周穆王时代善于驾驭的人)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亲近、归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收拢人心)者,是(这)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半民:荀子的观点和孟轲的观点相差无几,更多的关注“人”的因素,强调一个“和”字。这也充分说明,荀子也是儒家,同样源出于孔门,不过,他更多的摒弃了孔孟,尤其是孟子的大而迂阔的特点,更多的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态度,所以他的后人如李斯、韩非都成了法家的代表,而法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急功好利”的实用,甚至“短视”。

不过,仔细想来,孟子的“人和”和荀子的“一民”似乎还是有区别的。“人和”是用软的方法“化”民;“一民”似乎偏于硬的手段“制”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战国儒家的这种“渐进式”的变化。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注重)者势利(形势、利害)也,所行(实行)者变诈(机变、欺骗)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音暗。忽远忽近,忽明忽暗,变化难测),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一定要等到民众亲附)哉!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欺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音:谷,乱的意思)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或许还有机会)。以桀诈尧,譬之以卵(鸡蛋)投石,以指桡(音:挠,搅动)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音:干,保护)头目而覆(覆盖,即保护)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领导)有百里之听(信息)(可以知道百里之外的信息),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百人为卒),散则成列,延(拉长)则若莫耶(吴国的宝剑)之长刃,婴(碰到)之者断;兑(刘向《新序》作""则若莫耶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圆)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就是说:攻无不克,守无不胜)且夫(再说)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依靠)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想起他们的暴君)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即便是夏桀、盗跖,也不会为他所厌恶的人去残害他所喜爱的人!这就犹如让人的子孙去杀害自己的父母,是根本不可能的。)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商汤竖起大旗,诚敬地握着斧钺,势如熊熊烈火,谁敢把我阻拦?)此之谓也。

半民:荀子的这段议论,当做道理听听还可以,真的在实践中使用,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比如春秋宋楚“泓之战”,宋襄公拒绝子鱼的建议,讲究所谓“仁义道德”,不“半渡而击”、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结果失败,被历来讲究“民心”的毛主席指责为“蠢猪式”。为什么,军事是解决政治等问题的最后的、最极端的、最无奈的、最暴力的手段,当双方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手段的时候,所有的虚伪的面纱都被撕掉,变成一种“赤裸裸”的“直面”,哪里还会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所以,孙武子所言“兵者,诡道也”才是真正概括了战争的实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纪一(1)--- 荀子论兵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31集
读通鉴(34)荀子是怎么理解道、将、法三者的关系
荀况论兵(资治通鉴卷六之二)
1、善于用兵的人,就是不用兵
卷第六:昭襄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