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季氏篇第十六(2)

【原文】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②;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③,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④。”

【注释】

① 礼乐征伐: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   ② 十世:十代。古代三十年为一世。希:少。   ③ 陪臣:大夫的家臣。执国命:把持国家政权。   ④ 庶人:老百姓。

【语译】

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那么制礼作乐、出兵讨伐的大事由天子作出决定;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制礼作乐、出兵讨伐的大事由诸侯作出决定。如果政令由诸侯决定,政权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传下去的。如果政令由大夫决定,大概只能传到五代,很少不垮掉的。卿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政权,最多传到三代,很少不垮掉的。天下政治清明,政权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政治清明,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

【解读】

本章谈周朝政权演变的过程及规律。谈的也是中央集权以及礼制日渐衰微的过程,权利下移,公室衰落,也涉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一种尊卑长幼的秩序。“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之道”就是一套完整的尊卑有序的礼制。“天下有道,礼制健全,礼制全则名正,名正言顺,言顺事成,事成礼乐兴,礼乐兴则刑罚中。”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本章具体阐释政权衰微的过程。杨伯峻综合前人的分析,谈得较透彻,姑且全文引录:

孔子这一段话可能是从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的:“天下无道”则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齐自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亲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九公,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的。所以说:“十世希不失。”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所以说“五世希不失”。至于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当时各国家臣有专政的,孔子言“三世希不失”,盖宽言之。这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愈近变动时代,权力再分配的斗争,一定愈加激烈。

【原文】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①,政逮于大夫四世矣②。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③。”

【注释】

① 禄:俸禄。这里指代国家政权。去:丧失、离开。公室:鲁国王室。   ② 逮:及、到。   ③ 三桓:鲁国孟孙、叔孙、季孙氏三卿,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后,故称三桓。微:衰微。

【语译】

孔子说:“鲁国君主失去权力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季氏大夫手里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房子孙也该衰微了。”

【解读】

本章同前章意义相近。“公室五世”指鲁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大夫四世”指季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三桓”,鲁桓公之后,仲孙、叔孙、季孙,后仲孙改称孟孙氏。此三家至鲁定公时均呈衰落之势,政权由家臣掌握,如孔子上章所说:“陪臣执国命。”

【原文】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

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语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本章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正直的朋友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诚信的朋友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之。”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能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见多识广的朋友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朱熹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辟”,便,偏也;辟,偏也。偏爱,偏嗜,偏好,凡事偏颇,不公正,不正直,不能修身者。《大学》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亩之硕’。”因亲爱而偏私,因贱恶而偏恶,因畏敬而偏敬,因同情而偏怜,因傲慢而偏激,一言以蔽之,“便辟”之谓。善柔,善于柔媚,谄媚,阿谀奉承,巴结讨好,“向则不若,背则谩之。”“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便言,巧言,“便佞”者能言善辩,非有学问,与“多闻”相反,“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原文】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②,乐多贤友③,益矣;乐骄乐④,乐佚游⑤,乐宴乐⑥,损矣。”

【注释】

① 节:调节,节制。   ② 善:优点、好处。   ③ 贤友:好朋友。   ④ 骄:骄傲。   ⑤佚游:游荡。   ⑥ 宴乐:以吃喝为乐。宴:宴会。

【语译】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以礼乐规范自己为喜好,以称赞他人的好处为喜好,以多交贤德的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乐于骄奢淫逸,乐于游荡无度,乐于吃吃喝喝,这是有害的喜好。”

【解读】

本章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益乐”,什么是“损乐”。

快乐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不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修道都需要快乐。荀子在《子道篇》中说:“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孔子在本章中又告诉我们:“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礼之中,乐之和,以中和为节制,以礼乐调节快乐,快乐要适中和谐,融洽适度。“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君子成人之美,以道人之善成人之美为快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乐多贤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均是友之贤德者。朋友相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切磋道德学问,快乐无穷无尽,贤友多多益善,以多贤友为快乐。“益者三乐”,一乐,快乐的尺度,二乐,快乐的方式,三乐,快乐的源泉。“乐骄乐”,以狂傲无羁为快乐。“乐佚游”,驰骋田猎心发狂,佚游惰慢而恶闻其善。“乐宴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山吃海喝,肠肥脑满。“君子相交淡如水。”以吃喝为淡,以问学为浓;“小人相交浓如油。”以吃喝为浓,以问学为淡。君子相聚,以切磋学问为快乐;小人相聚,以吃喝玩乐佚游为快乐。损者三乐,一损无度,二损无善,三损无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人的房子不用再争了,继承新规来了 老人的房子不用再争了,继承新规九大变化……
毛泽东思想 一纲三目一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目:三大灵魂 1
〖中医秘方〗女性秘方👨‍🦱妇科病统统👨‍🦱见鬼去
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创意的语言元素【1】
中国四大名著思维导图
频临失传的民间绝技 七十二翻 古书籍仅供参考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