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路篇第十三(5)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

【注釋】

① 何有:有什麽困難呢,“何難之有”的省略。   ② 如正人何:對端正别人能起什麽作用呢?

【語譯】

孔子說:“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爲,那麽管理政事有什麽困難呢?如果不能使自身品行端正,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解讀】

本章談的也是正身以爲政,正身以治人的道理。參見《顔淵篇》季康子問政兩章以及本篇“其身正”章。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①?”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②,吾其與聞之③。”

【注釋】

① 晏:遲,晚。   ② 不吾以:不任用我。以:用,動詞,這句爲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故前置。   ③ 吾其與聞之:我也會知道的。其:句中語氣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與(yù):參與。

【語譯】

冉求辦完了公事回來。孔子說:“爲什麽回來得這麽晚呢?”冉求回答說:“有政事商議。”孔子說:“怕是無關緊要的事吧。假如是國家的政務,雖然國君不任用我了,我(曾做過大夫)也會知道的。”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談“有事”與“有政”的區别。

冉求任季氏家臣,爲季氏增加稅賦,“聚斂而附益”,擴大地盤,“謀伐颛臾”。孔子多次批評他,要他“陳力就列,不能則止”。在其位,謀其政,拿出力量擔任職位,沒有能力控制局面就停止工作。對其大肆爲季氏聚斂财富,孔子召号弟子們“鳴鼓而攻之”。因季氏作爲大夫,目無國君,恣意專權,橫行僭禮,冉求又爲虎作伥,助纣爲虐,孔子則時時敲打他。

一天冉求很晚回來,孔子問他,“何晏也”,爲什麽這麽晚回來。我們可以想見,冉求一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樣子,脫口而說:“有政。”“政”,國政,當爲國家之大事,季氏私事,何來國政。孔子随口糾正,“其事也。”“事”,家事,非國家之政務,乃家大夫之事務,一個國政,一個家事;一爲“政”,一爲“事”。表面上看僅一個詞義的糾正,實際關涉國君安穩、欲行篡權的野心,糾正冉求一語,意在遏制季氏膨脹的野心。孔子向有“素王”之稱,因其淵博的學說,崇高的品德,凡國之政務,國之大事,一定會謀詢于他。所以他說:“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夫子居是邦,必聞其政。”子貢也贊揚他:“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原文】

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①?”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②。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③,惟其言而莫予違也④。’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

①諸:“之乎”合音兼詞。   ②幾:近,接近,差不多。   ③予無樂乎爲君:我做國君,并沒有可以高興快樂的。乎:介詞,和“爲君”組成介賓結構,作全句補語,可不譯,也可譯爲“對”。   ④莫予違:沒有人敢違抗我(的話)。否定句,代詞“予”作賓語,前置。後句的“莫之違”結構同此。

【語譯】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起來,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雖不能這樣說,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說:‘做君主難,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艱難,(就會認真謹慎地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了嗎?”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亡,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雖不能這樣說,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說:‘我做國君沒有感到有什麽可快樂的,惟一高興的事是我說的話沒有人敢違抗。’如果所說的話正确,沒有人敢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所說的話不正确,也沒有人敢違抗,差不多不就是一句話可使國家滅亡嗎?”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回答定公一言興邦喪邦的問題。

子貢修身欲走捷徑,定公治國亦欲走捷徑。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一言”,孔子理解爲一個“字”,于是回答他一個字“其恕乎”,“恕”字。定公問:“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各回答他一句,“興邦”一句:“爲君難,爲臣不易。”“喪邦”一句:“予無樂乎爲君,惟其言而莫予違也。”

我們宕開一筆,這裏實際上是定公向孔子請教最簡捷最有效的治國方略,若依道家所說,他可獻另一良方,“無爲而治,無爲而無不爲。”孔子自己也說:“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靈公篇》)“垂拱而天下治。”這個方法倒簡捷,但境界很高,很難做到,也不切定公實際。孔子還是從君臣關系角度回答他。

我們先說“興邦”句:“爲君難,爲臣不易。”一句表面看似乎淺顯易懂,實際上理解起來頗有難度。“爲君難,爲臣不易。”可從兩個角度解釋,一是爲君知爲君之難,也知爲臣之難,是從爲君角度講;二是爲臣者知爲君之難,也知爲臣之難,是從爲臣角度講。兩解“爲君難,爲臣不易。”意思是君臣互知對方的艱難。若兩兩相知,則爲君者寬下,赦小過;爲臣者嚴己,舉賢才。兩解并存而不悖,于義理于文辭均諧和無隙。爲君知爲臣難,爲臣也知爲君難,那麽,“君使臣以禮”,則變“爲君之難”爲“爲君之易”;“臣事君以忠”,則化“爲臣之難”爲“爲臣之易”。爲君者知其爲君之難,則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先之勞之”,克勤克儉,禮賢下士,“舉直措諸枉。”爲臣者知其爲臣不易,當“事君以忠”,盡心竭力,輔佐朝廷,協理衆務,任勞任怨,關愛百姓。如此,君臣融洽,君禮臣忠,上下同心,豈有國家不振興之理。朝廷和睦,萬邦朝賀,豈有不興邦之理。孔子因答定公所問,所以他僅就“爲君之難”而言,并未細談“爲臣不易”,亦見聖人言辭缜密。

再看“喪邦”句:“予無樂乎爲君,惟其言而莫予違也。”知“君臣之難易”,亦知謹慎從事,廣詢善謀,尚有一些明君作風。喪邦者,乃是一個獨裁者,一個暴君,一個自以爲是的專制主義者。你看他“予無樂乎爲君”,并不以做君王爲快樂。做君王不快樂是事實,但暴君的潛意識中總是想尋找快樂。你看他,從百難萬繁中找到了一種快樂——獨裁的快樂,“惟其言而莫予違。”惟我獨尊,惟我獨是,我的話是聖旨,是天命,是替天行道。“莫予違。”任何人不能違抗。你看他一副洋洋自得,暴戾天下的昏君作派。孔子緊扣“莫予違”三字展開分析,從善的方面分析,“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果你的言辭是善言,你的謀畫是善策,你的治國方略是善謀,不違背你,那麽結果當然很好很完美。但事實上不可能,人沒有不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聖賢,也難辭其過。孔子的這一句話,僅僅是一種假設之辭。再從“不善”的角度分析“莫予違。”“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不善而莫之違。”朱熹注:“則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驕而臣日谄。”“讒谄面谀之人至。”而賢人君子則遠去。屈原在他的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離騷》中給我們描繪了許多小人的形像,我們姑且引幾句,以作诠釋:“衆皆競進以貪婪兮,馮不厭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小人當道,乖張妄爲,貪婪求索,以己度人,興心嫉妒,朝廷混亂,豈有不喪邦之理。無論古今中外,沒有暴君暴政獨裁而能恒久不衰的範例。

【原文】

13.16葉公問政①。子曰:“近者悅②,遠者來。”

【注釋】

① 葉(舊讀 shè )公: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大夫,葉地(今河南葉縣南有古葉城)的縣令。   ② 近者:指境内的人。和“遠者(境外的人)”相對而言。悅:使高興。和下句的“來”都是使動用法。

【語譯】

葉公詢問孔子如何爲政。孔子說:“使管轄下的人生活快樂,遠方的人歸附。”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回答葉公問政。

本章正文僅六字,“近”“遠”相對,“悅”“來”相對,句式偶正,文辭簡約,含義隽永。談的是執政者的凝聚力,能使近者歡悅,遠者向風而至,皆在仁德,在内做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對外若“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在内上下相親,在外遠近相和,即是“近者悅,遠者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论语·先进篇(21)有的人只是权利的一枚棋子
素说《论语》:先进篇(二十三)
《论 语》
安德义论语解读13——子路篇第十三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路第十三·15》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论语》白话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