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医生学做教育

做教育,要懂点“生理学”

生理学,研究的是生命机体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生理学所追问的,正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今天的教育存在不少违背生理规律的现象,延续着“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萤”“如映雪”的传统:有的无视用眼的科学,无休无止给学生增加阅读量、作业量;有的无视运动能够调节身心,强身健体,促进学业的现实,拼命压缩运动时间;有的教育惩戒不考虑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有的将课表、时间表安排得密不透风,连基本的睡眠时间也无法保证......

为了单向度的“学业有成”,孩子们常常睡眠不足、双眼近视、脊柱弯曲、身体发胖,神经衰弱、体质低下。凡此种种,都源于我们忽略了教育生理学。很多像“睡眠不足”这种极限教育的恶果是缓释的、隐性的,责任说不清而道不明的。前不久的“胡鑫宇自杀事件”和文章《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本质上都与教育违背生理学有关。

我们的师范教育一直重视心理学而忽略生理学,这是一个基础性的缺失,因为身体是心智的载体,也是学习的第一触达。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认为,今天的学校需要一种新的职业叫“教医师”。家长“椰林清风”甚至提议说:“长远看来,基础教育应该联合医科大学,从教育与医学相关性的角度,研究教育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影响,用科学例证与研究成果来回答青少年的生理医学问题,进而对教材编写、教育方法、教学评估、教学与课程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当然,随着教育变革的推进,遵循生理学的教育也在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环境设计,大到整个校园的空间布局和色彩运用,小到一间教室的采光,一张桌椅的人体工程学;越来越多的学习方式替代传统“满堂灌”,老师充分利用人类的一切感知进行教学,而学习者则利用全身的感官对知识进行接收、感悟和体验,并生成一种更立体的知识架构;越来越多的“减负”措施正在落地实践。可以说,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过程,一定意义上正是一个不断重视“具身”的价值,尊重并遵循生理学规律的过程。

做教育,要懂点“病理学”

人类病理学,研究的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

宏观层面上,教育的病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关,发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涉及学校教育目标、教育的运行管理、教育的社会地位、人才的质量、教育系统的结构问题。2013年,北大教授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对当时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进行批评,这属于宏观层面的病理学。

而微观层面上,主要指发生在育人过程中的各种“病理”现象。任何疾病都是通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的,但这些征象往往不是疾病的本质。比如“头痛”,它可能是由外感、血虚、肝阳上亢、痰湿、瘀血等引起的,医生就需要分别采用解表、养血、平肝潜阳、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进行治疗。

我们在分析学生的“病理”时,也要在辩证基础上,综合了解其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受教育环境,以及经常接触的人群,甚至包括他的一些特殊人生经历。只有全面了解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并对治理效果有一个准确的预期。

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尔伯曼认为:“真正的健康,并非那种没有一点疾病的理想境界,而是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有效动作的能力。”昆明丑小鸭中学詹大年校长说,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其实正是我们的“问题”。在庸医面前,健康的人也能被诊断为癌症晚期;而在仁医面前,没有症状之分,只有活生生的人,他能做出的有效动作,就是提供一套科学疗法。

做教育,要懂点“药理学”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科学。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尊重科学规律,还要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以最大安全地保障生命健康。

教育人应该懂点“药理学”,要活成桃花岛的黄药师,不论是身受重伤的郭靖,还是身中剧毒的程英,都可以轻松治愈。

药物对症才有效,教育对口才有用。“用药”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尤其在教育惩戒上面,是药三分毒,哪些孩子“药物过敏”,哪些已经有了”抗药性”,哪些要“下猛药”,哪些药物不能混用.....都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性,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观察用药,谨慎用药,而不能仅凭狭窄的人生经验或者某种朴素的情感。

教育人还要懂点“正治”与“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病势”较轻,“症状”单纯者可使用本法,所谓正面管教,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善而坚定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反治”——“病情”复杂,处于“危重”阶段,包括出现一些假象“症状”时,多采用此法。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说:“用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恰中病机,要抓主症。”最好的用药,是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这也堪称是教育人的“药理学”。

做教育,要懂点“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也是关于心理的复杂科学,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教学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来化解。

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斯德蒙·莫里斯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非言语活动是先天的,许多信息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悉。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暗示是孩子们重要的思维来源。”

其次,心理学能够帮助老师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心理特点,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对学生行为进行预测调整。比如,奖励和惩罚就是一种常见的调控机制,但如何用适当的比例来应对问题,需要临场判断。

最后,心理学能够帮助老师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心理兼容,凸显人格魅力,促进师生情感互动。朱永新说:“具备心理学常识的老师,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教育的自由王国,享受教育的幸福。”

做教育,要懂点“中医学”

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来分析病机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等,以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实现生命的动态平衡。

中医的核心价值是“调和致平”,这一理念源于先秦哲学的“中和”思想。中国古人重视天地万物的整体统一、和谐共生。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医在兼容两者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身的和谐,像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都是为了把“不和”转变为“和平”,恢复肌体的内稳态,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

中医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深受其影响。同时,人体之诸因素,如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情志变化、饮食起居等皆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治病救人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者不可分割。

中医的思想精髓既可用于治病,也可用于育人和治国。当我们的教育遵循了自然规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师生关系就和谐了,身心关系就和谐了,学校整个的教育生态就和谐了;当我们国家的内部体制机制顺畅、和谐,国与国之间互联互通、关系和谐,人类就会和平发展、社会就会安宁大同。

我们不一定要在学校培养《黄帝内经》所描述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但不断学习与理解医药学及生物学的基本内涵,迁移借鉴,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走向完整而健康的人。


资料来源 | 《教学亟须教育生理学的支撑》,《朱永新:教师要懂的心理学》,《做教师要懂点心理学》,《中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调和致平”》,熊春锦《幼儿教育概论》。

责编 | 陶小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逻辑能量学开启医学融合之路!
你家孩子想学医吗?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咳喘灵”“风油精”要消失 中药怎么改名才科学
“异军突起”的大热专业——护理学
中医学:人体系统修复学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