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殊途同归的工业互联网转型路线


企业该如何判断自身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定位?

身处工业互联网兴起的时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大潮,参与其中的企业有大有小,进展有快有慢,各自的发展路线也不尽相同,那么各类企业要如何判断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定位呢?世界经理人为您请来了东声智能的CEO韩旭,分享他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成功的关键

《世界经理人》:我们看到,除了与研究机构合作,探讨先进技术更好、更快地转化落地;企业还与教育机构合作,提供智能制造的业务操作机会,培养大量具有智能化改造经验的实用人才。技术转化和实用人才,这是否有可能是智能制造在企业中成功落地的两大关键要素?
韩旭:你说的这两条我觉得都不大对,因为不专业。企业自己培养的不专业,院校的更不专业。我觉得智能制造落地的关键因素还是在服务商和供应商,要有一帮很专业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引导企业来做这件事。
因为工厂就像是病人,企业只知道有问题,其实不知道核心问题在哪里。院校培养的只能解释理论是什么,而智能制造要懂工业。在工业这么复杂的场景中,单纯的院校其实是产生不了价值的。治病还得靠医生,医生是什么?就是方案提供商,服务商。一定要有像东声或者阿里巴巴达摩院、IBM这种专业的大型机构,或者专业的服务商,像医生一样去引导这些企业。
企业本身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必须有外部的力量来促成。很多大企业也有IT部门,企业有想法去做,但效果都很差。我觉得就像社会分工一样,有时候不要越级做不该自己做的事,工业内部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单纯靠企业自身反而做得很难受。
《世界经理人》:从您自身的理解出发,工业互联网应用所带来的转型升级在不同企业之间普及的速度差异,主要来源于哪里?
韩旭:现可能有几个因素,其中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每一家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都不同。有的觉得很有价值,有的觉得就是个噱头。对智能制造的价值认知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企业推进速度存在区别。
还有一点,很多企业尝试了之后,发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没这么简单。因为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不是说上几台自动化设备,或者上MES,上数字双胞胎就搞定了。我认为,真正意义的智能制造的升级,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整个工业界,包括像我们提供智能制造方案的这些公司,目前大部分能做的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现在没有哪一家公司具备非常成熟的整套的方案。现实的情况其实没有媒体上说的那么乐观。真正能把整个智能制造的大概念讲清楚的服务商,相对企业数量来说确实是少了。
然后再有一点,不同企业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很多企业别说工业4.0了,可能还在2.0,3.0还没有彻底实施,可能有近半数的企业连MES系统都没上。而智能制造属于数字化转型,如果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要做到真正意义的智能制造就很艰难——除非你说上几台自动化设备就算智能制造。
最后一点是现在智能制造的收益模型不是很明显。效益特别好的企业愿意拿出多余的钱和预算来去做一些升级,效益不好的企业就觉得这个不是刚需。


路线与方法


《世界经理人》:同样是工业互联网应用所带来的转型升级,您认为在行业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前进路线?还是说,最终会殊途同归?

韩旭:从我觉得最终应该还是会殊途同归的。只是中小企业和头部企业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先解决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总体还是看企业主对这件事的认知。
很多企业没有搞明白智能制造对他来说,后面能带来什么更大的收益。其实之前一些企业搞智能制造依靠政府补贴。比如说企业投5000万,政府补贴5000万,那企业就愿意做,但是真正有多少意义他们也不知道,就先做起来了,先摸索。
后来呢,大家摸索出来了智能制造的部分意义,例如说机器替人。像缺陷检测这个环节存在大量的人工,如果说实现智能判断,就能省人,省人的话对企业来说就会带来很大的收益。所以首先是部分地实现智能制造,然后给企业带来收益,再逐步地实现整体的智能制造。
如果看大后期,多少年以后的话,大家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看中期,可能根据各自的企业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方案。有的小企业可能某种程度上更快实现智能制造,因为它相对来说考虑的因素少。越大的企业越可能是部分实现,比如先把无人仓储搞定,先把信息化搞定。我觉得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先解决一部分环节,有一个阶段性的过程。部分环节的智能制造能让企业看到一些明确的收益,企业就会先做。然后慢慢地当收益一步一步实现之后,企业会逐渐把应用范围扩大。到最终可能大家都会去实现工业4.0,但可能需要比较久的时间。
《世界经理人》: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曾经指出,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应用才能创造价值,好用才是硬道理。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有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具有突出的数字化改造需求,但不了解相关的技术,缺乏相应的能力,也不易找到可以完全匹配自身需求的平台。因此,如何把企业的需求和平台的技术结合,供需双方彼此都需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双方学习的过程。您对此怎么看?
韩旭: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对的。
我们可以用东声的检测项目举例。在智能化检测的案例中,企业肯定要告诉我们他们的检测标准、检测流程、产品工艺,我们才能根据他的要求去设计方案,解决他的问题。检测到底多少毫米的划伤属于划伤,多大面积的脏污属于脏污,每个产品要检测多长时间,上下料怎么处理,这些东西都要跟企业沟通。不行就得改。要通过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经历不停地验证,不同的打磨,让我们的软件、算法更优秀。平台跟用户一定是相互增值的。
方案再好,目的也是解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是真实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方案是假设的。假设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真实的验证,那就需要跟客户沟通。然后随着跟更多的企业进行沟通,产品也随着打磨,效果肯定是越来越好。
《世界经理人》:中国的工厂有非常长的长尾效应,很多二/三/四线各种各样的工厂,环境非常恶劣,不可能一次性投入那么多进行改造。那么服务提供商最终不得不在复杂的环境下,以低成本为前提进行提升。您能否展开谈一下,东声智能科技怎么为这样的客户服务?
韩旭:关键是要让企业看到实质上的提升。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考虑的是老一代的企业主。其实老一代企业主只算简单的账;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凡是活着的企业,其实企业家都还挺聪明的,他知道由于管理混乱造成的企业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人工检测存在不稳定性,还会造成罚款,但东声的智能检测设备一上,情况就改变了。
就像科沃斯的董事长杨总说的,其实商业的本质是等价交换。看商业本质的话,智能制造其实是对企业有价值的,只是说有些人看不明白而已,但是平台和方案提供商至少应该是明白的。其实把商业本质讲清楚了,把我们的价值讲清楚了,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其实没有那么抵触的。
最主要的还是挖掘客户需求。做智能制造,做升级,要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收益和好处。假如说企业有10个模块,可能有8个模块是很容易算得清投入产出,那么8个模块都走通了,另外2个模块大部分的小企业其实也接受。肯定不可能在所有的环节都能产生良好的投入回报,但大部分结果看起来还是可以的。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你要从正面或者侧面证明他们的付出,他们的企业升级,从中长期来说是有收益的。你只要能把这个事讲明白,这些中小企业其实也是接受的。

作者/秦岭

世界经理人媒体原创工作室成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投中24h | 冯仑谈企业转型 青云获10.8亿元D轮融资
精益生产是工业4.0转型的基础——新易咨询
工业4.0与企业数智化转型
用友战略签约陕建数科!
文远知行上市,何时能跑通商业模式?
安筱鹏:关于服务型制造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