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伯柔版OP.11
巴伯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首《为弦乐而作的柔版》,这首作品OP.11,乃巴伯所作的《弦乐四重奏》(1936年)的慢乐章,1938年由巴伯自己改编为弦乐曲,1938年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之后成为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这首《柔版》演奏时间仅10分钟左右,但充满悲剧色彩,极其动人。
一首短短的8:42分钟乐曲,居然有如此吸引力,没有听过的人是难以想象得到的。
1910年3月9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韦斯特切斯特(Westchester)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环境的家庭。10多岁时曾在当地教堂任管风琴师。1924年,在上中学的同时,就学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歌唱和指挥。1928年他的小提琴奏鸣曲获哥伦比亚大学巴恩斯奖,使他得以访问意大利等欧洲国家。1933年他的序曲《造谣学校》再次获巴恩斯奖,1935年又获罗马奖,1935与1936年两次获普利策旅行奖金。  1935年巴伯再次赴欧洲旅行。在马焦雷湖(LakeMaggiore)停留时,拜见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后至罗马,在美国研究院从事作曲。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由罗马奥古斯特奥乐队于1936年12月13日首演,次年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这是该音乐节第一次演奏美国人的作品。1936-1937年又创作了《弦乐柔板》和《第一乐队散文》,1938年被托斯卡尼尼选中,成为他指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队演出的最初两部美国作品。1938年,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和配器,并继续从事创作,写出了《第二乐队散文》和合唱作品《秒表与军械图》等。  1943年4月,巴伯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服役。曾应约为空军写了《第二交响曲》。他在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1939-1940)、《摩羯宫协奏曲》(1944)和《大提琴协奏曲》(1945,曾获1947年纽约音乐评论界奖)等。  战后巴伯隐居纽约州基斯科山(Kisco)的寓所(他称之为“摩羯宫”),与他的同学、歌剧作家梅诺蒂(Gian CarloMenotti)同住。在此写作了芭蕾舞剧《米狄亚》(原名《蛇蝎心肠》)、《钢琴奏鸣曲》。  1950年代后,巴伯把创作重心移到歌剧与声乐作品上,此后的器乐曲只有《钢琴协奏曲》(1962,获普利策奖)闻名于世,勋伯格认为这部协奏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相提并论。195
9年他曾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巴伯的第一部歌剧《万涅萨》(Vanessa)完成于1957年,脚本作者是梅诺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使他有机会在1966年应大都会歌剧院之约,为新歌剧院的开幕创作歌剧《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Antonyand Cleopatra,脚本源自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但这部剧作被认为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  1981年1月23日,巴伯逝世于纽约。
巴伯音乐人生啊,爱人,让我们坦诚相待吧因为,在这个貌似美梦般的世界里它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新奇却没有欢乐,没有爱情,没有光明也没有恒定,没有安宁,没有慈悲我们在这里,如同置身黑暗的旷野愚昧的军队在夜色里刀戈相见四处是征战和溃败,混乱一片──选自马修.阿诺德《多佛尔海滩》我为文字谱曲时,我就把自己沉浸在文字中,让音乐从文字中流出来。当我谱写一部抽象的钢琴奏鸣曲或者协奏曲时,我书写我的感受。我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作曲家……有人说我根本没有风格可言,不过这不要紧。正如他们所说的,我只是埋头创作我自己的东西。我相信这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塞缪尔.巴伯二十世纪的美国乐坛,民族派和现代派交相辉映,激烈争夺着历史的聚光灯。跟民族派的领头羊阿伦.柯普兰和高度实验性的机遇音乐的开创者约翰.凯奇,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也是一位同性恋者,但不同的是,巴伯似乎置身于这场热闹的门派之争之外。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的乐脉,并融入自己深刻的感情体验,创作出一大批旋律优美、感情浓烈的音乐作品,给面临无调性挑战的调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被评论界誉为新浪漫主义大师。塞缪尔.巴伯,1910年3月9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WestChester)的一个医生家庭。跟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巴伯在幼年就展示出强烈的音乐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便尝试作曲。九岁的巴伯写给母亲一张纸条,表明自己想当作曲家的决心:亲爱的妈妈:我写下此条要告诉你我焦心的秘密。当你读过它后请别哭泣,因为这既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我想我现在必须径直告诉你这个秘密。首先,我不是运动员的料子。我是应该成为作曲家的,而且我确信我会的。我再请求您一件事情──请别要求我:忘了这不快的事情,去踢足球吧──求您了──有时候我为此烦恼得都快发疯了。--你的爱 萨姆.巴伯II西切斯特是一个相当保守的地方,音乐家不被认为是一个足够体面的职业。尽管巴伯的母亲很有艺术天赋,弹一手很好的钢琴,但是作为当地要人的医生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象他自己一样的人,因此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变孩子沉静内向的性格,从而放弃当音乐家的念头。但事实证明,父亲的努力失败了,而萨姆不但履行了自己要当作曲家的诺言,而且成为美国乐坛最成功的作曲家之一。巴伯的成功一部分应归功于他的姨父──作曲家希德尼.荷马,和他的姨妈──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著名的女低音歌唱家路易莎.荷马。他们给予巴伯持之以恒的支持与引导,尤其是希德尼·荷马,其保守主义的乐风也对巴伯产生了重要影响。巴伯走到哪里都与他的姨父保持书信交流,直到1953年希德尼。荷马去世。巴伯在西切斯特中学就学的同时,加入了新开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校,成为其第一届学生(1924)之一。他在乔治。鲍伊尔(GeorgeBoyle)指导下学习钢琴,次年在意大利小提琴家罗萨利奥。斯卡莱奥(Rosario Scalero)麾下学习作曲。在这里,巴伯还学习演唱和指挥。巴伯有著一附迷人的男中音嗓子,以至于他曾一度考虑是否成为一名职业歌唱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他的作品常常富于歌唱性,并且他还专为男中音创作了许多歌曲。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18岁的巴伯在柯蒂斯音乐学校遇见了17岁的基安.卡洛.诺蒂。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小伙子对巴伯的初次印象是“惯坏了,但是非常英俊”。跟巴伯有些孤芳自赏的冷静淡漠不同,梅诺蒂热情、活泼、友善,然而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年轻人很快就成为好朋友。而他们长达四十年的伴侣关系则成为二十世纪乐坛的一个传奇。梅诺蒂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而梅诺蒂与巴伯在生活与事业两方面的相互支持则成为他们音乐贡献的一大力量源泉。梅诺蒂同样也自小就展露出音乐天赋,尤其是在歌剧方面。他191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卡德格利亚诺,1923年便开始在米兰的威尔第音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父亲去世后,他跟随母亲来到了美国开始在柯蒂斯音乐学校学习。巴伯的家庭象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接待了梅诺蒂,使得初来乍到的梅诺蒂较快地适应了美国的环境。巴伯向梅诺蒂讨教意大利语,而梅诺蒂则跟巴伯学英语。而在接下来的1928年和1929年的两个夏天里,巴伯与梅诺蒂一同到欧洲旅游,这一回是梅诺蒂的家庭热情款待巴伯,使得巴伯深深地迷上了意大利。这段时光可以算是巴伯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妙的日子。这种快乐可以从他1929年写给家人的信中一望而知:我想你们可以从我真挚的信中看出这一年欧洲对我是多么得重要。每一刻都是快乐。或许是因为必须先来过一次,才能真正享受第二次。又或许是因为吉安。卡洛。他非常完美;亲近时,缺点也令人愉快。在参观了罗马的名胜古迹之后,巴伯写道: 无论是这些杰作,还是我的感受,都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似乎还能感觉到吉安.卡洛抓在我肩头的手,当他拉著我在关门前去看“掷铁饼者”和“贝尔福德的阿波罗”。他们在梅诺蒂的故乡度过了两个星期,除了家庭聚餐和乡间远足偶尔打断他们的独处,他们的日子过得那样“平缓,与世隔绝”,仿佛没有了时光的流动。不过到了夏末,巴伯投入了他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的写作。尽管这个夏天是那么愉快,然而创作过程却是绞尽心力的,这跟巴伯以后的工作情形相似,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经过一番灵魂的煎熬,似乎只有这样痛苦才能升华为美。巴伯的钢琴协奏曲受到了学校的好评,接下来他又创作了《造谣学校》(这是18世纪爱尔兰作家谢里丹的一出喜剧)序曲,这是他第一部重要意义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并使他赢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巴恩斯奖。巴伯的下一部作品──以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多佛尔海滩》为词的弦乐四重奏和男中音歌曲(1933年)──则更具巴伯的特点。伤感灰暗的诗词配上凝重犹疑的弦乐,反映出作曲家悲观的人生态度,似乎也预示著巴伯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三十年代,巴伯和梅诺蒂又多次来往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在这一期间,巴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为雪莱的一个场景谱写的音乐》,《第一交响曲》,《第一乐队散文》等等。1936-1938年期间,巴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并且将其中的慢板乐章改编成弦乐作品,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作了首演,并立即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后来几乎成为巴伯标签的《弦乐柔板》。《弦乐柔板》整曲自始至终沉浸在难以排遣的悲哀之中,无怪乎人们常常把它与绝望与死亡相联系,并且被用在多位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罗斯福等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昂婷.普赖斯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也用这支曲子。《弦乐柔板》还被用在多部影片之中,比如《象人》,《野战排》、《罗伦佐的油》、《野芦苇》和《北方》等等。在美国大众媒体的鼓噪之下,《弦乐柔板》成了耳熟能详的曲子,而它的创作者巴伯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首类似哀乐的曲子创作于巴伯一生中相对较幸福的阶段,他和梅诺蒂徜徉在爱情和音乐的殿堂中,他的事业和声誉都处于上升阶段。另一位同性恋作曲家维吉尔。汤普森说这支曲子描绘的其实是一幅恋爱场景,一出床戏,充满了柔情蜜意。或许汤普森只是在调侃,然而爱和死又何尝不是紧密相连呢?正如人们对这首曲子所说的“演奏好的话,让你撕肝裂肺”,强烈的爱情不也常常具有同样的效果吗?事实上“撕肝裂肺”用于描述巴伯随后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似乎更为恰当。《弦乐柔板》中的积郁在这里找到了爆发的机会。《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现代经典,许多小提琴演奏家都将其列为保留曲目。这个时期的巴伯还创作了许多歌曲。1938年,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校教授作曲与配器,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第二乐队散文》和合唱作品《秒表与军械图》等作品。二战中,巴伯应征入伍,在德克萨斯州的沃斯美国空军总部服役。他应约为空军写了《第二交响曲》(又被称为“飞翔交响曲”)。尽管当时的巴伯对这部作品很满意,然而20年后,这位对于自己非常苛刻的作曲家却认为其缺少交响乐的整体性,不值得存在,亲自跑到Schirmer音乐图书馆一份一份将《第二交响曲》的曲谱撕毁,并说“在那样纷乱的时局下很难产生好作品,尤其是当作曲家想说的太多”。值得庆幸的是,1984年人们在Schirmer又发现了残存的稿件,使得这部作品在巴伯生后得以复活。指挥家安德鲁.申克说:“这部作品表现出飞翔的壮丽,战争的恐怖,夜空的孤寂和胜利的凯歌,(它)应该得到一个更好的命运,而不是被作曲家所抛弃。”1943年,巴伯和梅诺蒂在纽约州的基梭山(Mount Kisco)买下一座L型的大别墅,他们称之为“摩羯宫”,他们在这里一同生活了30个春秋,而“摩羯宫”也成为艺术家们聚会的沙龙,法国作曲家普兰克、俄裔钢琴家赫洛维茨(二者皆为同性恋者)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有趣的是,梅诺蒂总是那样热情好客,而巴伯有些尖酸的幽默却并不总能讨客人欢心。在这段平静的日子里,巴伯创作了《摩羯宫协奏曲》(1944),《大提琴协奏曲》(1947),芭蕾舞配乐《美狄亚》(1946)和《纪念品》(1952),《钢琴奏鸣曲》(1949),歌曲《诺克斯韦尔:1915年之夏》(1947),《隐士之歌》(1953),合唱作品《克尔凯郭尔的祈祷》(1954),歌剧《瓦妮萨》(1958),《钢琴协奏曲》(1962),后两部作品为巴伯赢得了两次普利策奖。而歌剧《瓦妮萨》的脚本则是梅诺蒂专为巴伯量身打作的,《瓦妮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称之为第一部美国“大”歌剧。此外歌剧《一手桥牌》(1959)也是两人合作的结晶。然而就在巴伯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巴伯的又一部歌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966)首演的惨败却给音乐家的创作生涯以沉重的打击。这部歌剧是巴伯受大都会歌剧院委托为林肯中心的新剧场开幕所写的。脚本由意大利导演弗朗哥.泽非瑞利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改写。对于首演的失败,作为舞台总指导的泽非瑞利应该承担绝大部分责任。泽非瑞利指望制作一部气势恢宏、赶超《阿伊达》的大歌剧,为此他用心良苦,大象、骆驼、马车,以及数百计的群众演员都是他设计中的一部分。然而演出的当晚,庞大而复杂的舞台转换装置一点也不听话,机械的噪声再加上动物们的喧闹几乎掩盖了乐队。尽管参加首演的女高音普莱斯勇敢而坚定地站在巴伯一边,指出音乐很好,是总体设计出了问题,但是批评的浪潮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巴伯,说他的音乐疲弱无力。其实巴伯的音乐重点在于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深刻表现戏剧冲突,跟泽非瑞利的铺张浮华大相径庭。但是一些乐评们似乎找到了抒发积怨的大好机会,异口同声地唱著“皇帝没穿衣服”的调子,对巴伯不能如流随俗的音乐展开了残酷的攻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十年后当这部歌剧作品得以重新录制,却博得一片好评,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原来它是那样精彩。尽管巴伯在这之后到意大利过了一段隐居生活,但评论界留给巴伯的创伤却难以愈合。他再也没有恢复以往那种旺盛的创作精力。雪上加霜的是,他与梅诺蒂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年轻有为的美国指挥托马斯.施佩尔斯(ThomasSchippers, 1930-1977)(可惜后来这位指挥英年早逝,1977年死于癌症)开始取代巴伯在梅诺蒂生活中的地位。巴伯于1968年创作的组歌《义无反顾》正是他此段人生的一个写照:“命运摆控的恋人们,他们的结合又被另有所爱威胁著,”但是依然爱吧,“义无反顾”。之后,在巴勃鲁.聂鲁达的《二十首爱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的启发下,巴伯又创作了一部大型声乐与管弦乐作品《恋人们》,描绘了一幅爱情史诗──从迷恋到陶醉,再从失落到绝望。这无疑是巴伯与梅诺蒂在四十年的友爱走到尽头时,痛苦的分离在作曲家内心引发的恸哭与哀叹。1973年,巴伯卖掉了“摩羯宫”,搬进了曼哈顿的一间公寓。此时的巴伯常常饮得烂醉,有时还丧失记忆。一个朋友帮助他找了医生,医生给他安排了严格的作息,试图控制他的酗酒和体重增加。在这事业和感情的低谷,绝望笼罩了一切,创作也几乎停滞了,除了零星几部小型作品。1978年3月,巴伯在家中举行聚会庆祝他的68岁生日。有八十多位“忠于他和他的音乐”的朋友接到了邀请。晚会上,巴伯晚年的伴侣瓦伦丁.赫兰茨(Valentin Herranz)(作品《恋人们》的题献者)和他的兄弟特意准备了一套烹饪奇观:一辆装满了龙虾和其他海鲜的罗马战车,车身上写著“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一个大都会歌剧院形状的蛋糕,前面是一个叫做“瓦尼萨”的喷泉。在数不清的致酒贺辞之后,在大部分客人都散尽之后,巴伯还坐在钢琴前,唱了几首曲子。晚会上的巴伯是愉快的,似乎告诉人们他准备好了重新开始战斗。果然同年创作的《第三乐队散文》,尽管大量半音的使用使它听起来更像一场混沌与秩序的搏斗,但是该曲流露出的信心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就在这一丝好转的时刻,巴伯被诊断出多重骨髓瘤。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巴伯创作了《双簧管与弦乐队小合奏》,该曲又回到了他年轻时的抒情性曲风,恰到好处地成为他生命的挽歌。1981年1月23日巴伯去世。他的墓地旁留有一片空位,巴伯生前嘱托,如果梅诺蒂葬到别处,就在这里立一块牌子写上:“怀念两个朋友”。今天仍然在世的93岁高龄的梅诺蒂说:“我全心期待著跟他在一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塞缪尔·巴伯钢琴协奏曲 Op. 38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二) ——浪漫主义音乐后期
我荐|保罗·亨利·朗:莫扎特论(上)(杨燕迪 译)
时代的精神: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深度
50伟大作曲家、巴赫等
Tchaikovsky 柴科夫斯基--第6交响曲"悲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