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家:科普半年不如论文一篇 养生怪论揭科普短板
养生怪论盛行击中科普人才匮乏软肋
“在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时,夹杂着真真假假的奇谈怪论,竟然能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暴露了我们科普建设的不足。”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协人才和调宣工作会议上,一位“老科普”谈起近期盛行的“神医神话”忧心不已。
在他看来,单纯地质疑或谴责某个“神医”意义不大,如果不能大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会有“赵神医、李神医”层出不穷,而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科普人才”。
中国科普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既存在着少年儿童和低文化素质者的庞大群体,也存在着对科学技术关注日益增强的社会公众。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日前介绍,近年来,我国科普人员持续增长。2008年全国已有科普人员176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4人。
然而,我国科普人才建设现状依然堪忧。
“科普人才队伍比较匮乏,结构也不合理。”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在日前的科普论坛上透露,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构成复杂、教育程度不高等问题。考评机制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这是造成全国科普人才队伍整体匮乏的主要原因”。
科普人员老龄化。中国科普研究所谢小军博士列举了科普创作的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普作家所占比例仅为20.6%,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发挥余热,但这批学者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无论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写作手段还是创作方法,跟新一代读者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科普志愿者刚刚起步。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透露,科普志愿者服务在我国刚刚启动,还未成规模,而在英国和日本,有50%的公民参加过志愿者服务,丹麦有80%的青年参加过志愿者服务。
科普半年不如论文一篇 激励不足绊住科普脚步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每年都有数十场面向公众甚至是中小学生的科普演讲,在他看来,“科学家有责任做好科普工作,这个责任,并不亚于自己做科学研究工作”。
欧阳自远院士向记者讲了一个鼓励研究员做科普的故事。
中科院某所一位研究员,长期从事超基性岩与铬镍矿的研究,一年大概要写两三篇论文。这位研究员地学基础坚实,知识面广,口才很好,文笔也好。
“我对他说,你的每篇论文出来同行中最多3个人看,成效不大,影响太小。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选一些公众关注的、特别有兴趣的问题,写科普书或科普文章,做科普的演讲,受益的人会是成千上万,对社会多作贡献。”欧阳自远院士的一番劝说改变了这位研究员,而今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神医!几分钟治好感冒、老便秘、腰背痛……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神医!几分钟治好感冒、老便秘、腰背痛…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神医!几分钟治好感冒、老便秘、腰背痛…
神医华佗的养生真传:五禽戏丨养生秘笈
“摇滚博导”陈涌海激情献唱,“科学魔术”大咖秀惊爆眼球
演员入戏太深,真会迷失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