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开展边境贸易的区位条件

一节 

2010-11-11 09:58:52|  分类: 地理科普|举报|字号 订阅

第一节 中国开展边境贸易的区位条件

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受诸种区位条件影响,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一、中国发展边境贸易的外部条件

(一)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为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总体而言,从50年代中期一直到7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几十年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到了80年代中期出现苏美实力相对下降和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的所谓“格局性的转变”,相互之间由对抗转而采取“对话”。全球政治、军事对抗趋于淡化,并转向经济技术领域的竞争。在经济上,出现以经合组织24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经互会为代表的苏联东欧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三种不同经济类型国家。90年代初,国际固有的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冷战结束,世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多元化与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区域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当今世界三种经济实力不同、类型不同的国家并非相互隔绝,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在世界政治经济不断变幻的风云中,各个国家、地区都在寻找自己在世界开放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位置。不同社会性质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相互和平共处,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拥有辽阔内陆边境地区的国家,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条件,在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尤其是沿边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抓住有利于发展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机遇,选准突破方向,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

(二)中国同周边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是开展边境贸易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

历史表明,中国如果同某个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政治对立甚至两国边境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么中国与该国的边境就不能开放,更谈不上与该国开展边境贸易,进行正常的经济交往。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与周边某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边境贸易在一段时期内因此而被迫中断。这表明中国与毗邻的周边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是发展边境贸易的首要前提条件。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日益得到改善,特别是中国实施沿边对外开放战略以来,不断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致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大,边境贸易有新的开拓和进展。

(三)周边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继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周边国家,也相应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周边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制定的对外经贸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经济条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边境贸易的水平、规模、形式、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我国东北和西南两大边境贸易区,因毗邻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经济条件的差异性,而使上述两区在边境贸易的规模、形式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差异性。

(四)周边国家资源禀赋条件

毗邻国家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的地域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与毗邻国家边境贸易发展的水平和经贸合作的方向。例如,与我国西南边境贸易区的云南省相毗邻的缅甸、老挝和越南均是资源富集而开发程度尚低的国家,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人均占有量上,都具有显著优势。云南充分利用境外丰富的资源条件,通过边境贸易进口所需原料,为发展相应的加工工业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同属西南边境贸易区的西藏同邻国开展边境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尼泊尔,因后者国土面积和资源相对有限,所以西藏与云南相比境外资源条件欠佳,致使西藏的边境贸易发展水平较之云南为低。由此可见,处于同一边境贸易区的西藏和云南,因其毗邻国家的外部自然条件优劣的差异性,而对各自边境贸易的发展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西藏和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也不能完全取决于外部资源条件,不能排除两区各自内部条件的影响。

(五)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条件

周边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生活习惯、语言、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外部社会条件对中国与这些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关系有重要影响。例如,与缅甸接壤的云南德宏州,两国边民之间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境外的民族与我境内的同一民族或原来的同一民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胞波情谊源远流长,边民互市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总之,上述外部条件中,毗邻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以及生活习惯、语言、民族和宗教等文化因素,为相对稳定的条件,此类条件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时间长久;邻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边境地区诸种生产要素相互联系等为平稳变化的外部条件。上述诸条件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消长,变化相对平稳,对边境贸易影响作用的时间较长。国际形势特别是邻国政治形势稳定与否以及两国国家关系的变化,在外部条件中为频繁变动的条件。邻国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两国关系恶化,会阻碍甚至中止中国与该国的边境贸易,反之,则会有助于或推动中国与该国边境贸易关系的发展。

二、中国边境贸易发展的内部条件

中国边境贸易发展的内部条件,可分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类。

(一)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自然条件对边境贸易的影响

首先,从毗邻多国的自然地理位置看,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边界线自东北鸭绿江江口起,向北折向西,再折向南、向东,直抵北部湾的北仑河口,全长22800公里。沿边界线分布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共九个省、自治区。边界线外侧分别与朝鲜、越南等15国接壤。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与众多邻国接壤是开展边境贸易的主要地理标志,如果不存在国家间地理上毗邻接壤的这一条件,那么就不会发生边境贸易了,两国之间开展的贸易则属于一般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这种毗邻既包括两国陆地毗邻,又包括江河、湖泊毗邻和海洋毗邻。海洋毗邻不仅两国要隔海相望,而且两国沿海之间只能有一条边界线,不能有公海或其他有争议的海域,否则很难确定边境贸易的范围。另外,虽属毗邻国家,但如果不是邻国边境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那么同样是一般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而不属于边境贸易的范畴中国与15个国家毗邻接壤的有利的位置条件,对中国发展边境贸易是非常有益的。总之,边境地区与内陆相比,发展边境贸易具有离国外市场距离近,运费低,经贸交往方便的地缘优势。

其次,中国内陆边境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条件。我国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水力资源、辽阔的草场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潜力大,为建立边境贸易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条件,例如,我国有75%的草原分布在边境省、区。东北三省的西部草原、内蒙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山地草原和西藏的高寒草原,以及东北的土地资源等是边境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牧业的重要基础。东北三省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在与俄罗斯开展边境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再次,我国边境地区的河川谷地和平原、山地及高原的隘口等形态多种多样的地貌条件,成为与邻国开展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一些边境省区的水分、热量和土地等其他条件地域组合良好,为我国开展边境贸易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有利于边境贸易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1.已建成的较为完备的口岸、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开展边境贸易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口岸作为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通道,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边境贸易的规模、便利程度和交易成本的高低。在我国漫长的内陆边界线上,已建成中国沿边对外开放的口岸体系,现设置国家一类口岸数十个,其中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内河航运口岸。内陆边境口岸设置不但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等条件。边境贸易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口岸规模的扩大,而口岸规模的扩大又将推动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三大边境贸易区已分别建成相应的边境口岸体系。

交通运输条件对边境贸易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以适应边境贸易发展的需要。内陆边境地区铁路通车里程约2.4万公里,约占全国铁路通车里程的45%。除西藏没有铁路外,各边境省区铁路里程都超过1000公里,其中东北铁路网最为完善,黑龙江、内蒙、辽宁和吉林四省区的铁路通车里程分别在全国占第一至第四位。已建成的铁路口岸有丹东、宽甸、集安、开山屯、图们、绥芬河、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河口和凭祥等口岸。正在建设的铁路有图(们)珲(春)线、集(宁)通(辽)线、南(宁)昆(明)线、广(通)大(理)线等。密山——当壁、二龙山——同江、佳木斯——名山等几条铁路线正在筹建。80年代末期我国边境省区有公路32.6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32%。云南、黑龙江和内蒙的公路里程分别居全国第四位、第六位和第七位。新疆已建成的公路有2.5万公里,并有3条通往邻国的国际公路。西藏多条公路通往隘口,并有2条国际公路通往尼泊尔和印度。云南和广西的滇缅公路、中老公路以及广西到越南的公路早已运营。边境省区可通航河道1.3万公里,约占全国通航河道的12%。黑龙江省可通航河道有4776公里,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通航条件优越,可实施国际航运和江海联运。吉林省图们江下游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公里,随着我国图们江通海航行权的恢复,这里将建成濒临日本海的国际性港口。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都具有通航条件。伊犁河从伊宁至哈萨克斯但的伊犁镇之间可发展国际航运。中缅边境上的瑞丽江部分江段以及广西的北仑河等均设有开展中缅、中越边境贸易的渡口或通道。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的扩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新疆和云南等边疆省区均与毗邻国家开辟了航空运输国际航线。

邮电、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边境贸易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我国许多边境口岸城市为发展边境贸易,加强了长途通讯网络建设,建立卫星地面站,增开载波线路,增加国内国际直拨程控电话数量,加快收发报自动化,推广传真机,极大地改进了长途通讯手段,同时边境口岸城市邮政建设也有所加强,扩大邮政处理分检能力和邮运能力,调整邮政网络,并增加大型邮运车辆。

2.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条件对边境贸易的影响

我国边境地区人口总数约为2.47亿人,从总体上看从事边境贸易的劳动力数量是足够的,并且在某些边境省区还存在着剩余的劳动力。但是在从事边境经济贸易活动的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事边境贸易的业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市场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商品学和外语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我国和边境贸易对象国的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法令、贸易惯例和关税制度等。此外,还应熟悉边境贸易过程中的货运、保险、商检、报关和结关等各种业务。因此,只有具备较高的从事边境贸易的业务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边境贸易,其贸易主体都应具备一定数量的资金,这同样是开展边境贸易的重要条件。从事边境贸易的进出口商、中间商和代理商,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即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边境贸易正常运转、操作。当然,直接经营边境贸易出口业务的制造商,更应具备大量的资金,以进行出口商品的生产和组织出口。

3.适度规模的贸易主体

从事边境贸易的行为主体即各种边境贸易企业、商号、公司等边境贸易进出口商的数量规模,直接影响边境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一般认为,单位产品的边际交易成本是边境贸易企业或商号规模的函数,根据规模经济原理,边境贸易企业或商号也有一个最适度规模。边境贸易企业规模过少,导致单位产品的交易成本增加,必然减少贸易利润;边境贸易企业数量规模过多则又导致内耗增加,肥水外流,相应也会减少贸易利润。例如,云南德宏1984年从事小额贸易的商号仅有4家,1988年增到318家,商号数量规模增加79.5倍。而同期小额贸易总值仅增加19.7倍,税利税额只增加13.3倍。可见,边境贸易行为主体的数量规模条件会影响边境贸易总体经济效益。

4.边境贸易企业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边境贸易经济效益

边境贸易企业不但要有高效、健全的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而且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管理必然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缺乏科学的、高水平的管理,难以取得好的边境贸易效益。

5.边境贸易应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的监督服务系统为保证

边境贸易的实施操作需要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监督服务系统同时运转才能进行。边境贸易从交易前的准备到交易合同的履行,需经许多环节。例如,签订边境贸易出口合同后,需要经过订货、组织货源、装车(船)、保险、将货物运至口岸、仓储、商检和动植检、海关、边检以及银行、税务等职能部门协调服务、监督管理。上述各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在各职能部门监管和服务系统正常运转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和维护边境贸易处于有序、高效运转状态,使其得以顺利地进行。

6.我国内陆边境地区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初级化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边境贸易的形式和规模较为有限

受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年陆边境地区同沿海与内陆相比,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原有经济基础十分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低。与此相应的是其产业结构也处于低水平发育状态。从总体上看,我国边境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初级化特点。这表现在制造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落后,而初级产业及其产品在整个产业结构上之较大的比重,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原字型”产品。尤其是在一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尽管水分、光热、土地及生物资源地域组合良好,但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式上。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加工能力差,粗放加工生产,产品出品率很低。这种产业结构的初级化,更明显地表现在同属内陆边境地区的不同省区以及同一边境省区的不同地、市、县、镇之间的差异性。内陆边境省区的产业类型的地域差异性,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有基础工业相对比较发达,近年来农业、轻工业发展较快的辽吉黑广西四省区,特别是后者的经济发展在我国边境地区是最快的;第二类是原来属于农牧业发达,近年来工业也有较快发展的内蒙、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第三类是少数民族聚集、工农业均不很发达的云南和西藏两省区。尽管受诸种条件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边境贸易额不断增加,边境贸易地域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并己成为不可替代的贸易层次。但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初级化的产业结构的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边境贸易无论在形式上和规模上都是较为有限的。应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应加快我国边境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步伐,以促进和推动边境贸易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7.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及实行特殊政策力开展边境贸易创造了根本性条件

90年代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针指引下,实行沿海、沿江和沿边开放战略。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相呼应,有助于形成“海陆同开、东西互济、南北共兴”的格局。毋庸置疑,沿边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创造了开展边境贸易的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制定了有利于边境贸易发展的各种政策。

我国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边境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国家政策、地区政策、外经外贸政策、中外经济合作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商检政策、边境管理政策、国际经贸仲裁政策等。

国家政策诸如《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出境旅客‘红绿通道’通关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放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放南宁、昆明市、凭祥市、瑞丽、河口县等五个边境城镇的通知》等。在1996年1月3日国发[1996]2号《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边境贸易的管理作出新的规定。

外经外贸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中缅边境民间贸易的监管和税收优惠办法》等。

地区政策诸如《黑龙江省关于赋予黑河、绥芬河边境开放城市的若干管理和优惠政策》、《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暂行规定》、《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珲春鼓励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扩大满洲里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摘要)》、《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周边及东欧国家贸易的经济技术合作的通知》、《西藏自治区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定(摘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边境贸易的若干补充规定》、《云南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若干政策的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广西凭祥边境贸易开放区实施方案》,等等。

上述各项政策法规的规定,对我国内陆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开展边境贸易创造了根本性条件。这些政策为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宽松而适宜的环境条件,并使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同边境贸易的宏观和微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不但有效地维护了边境贸易的正常秩序,而且保证了边境贸易健康、稳定地发展。

综上所述,在诸种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或国际与国内条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或人文条件)、宏观条件与微观条件以及历史与现实等条件与因素的综合影响与作用下,边境贸易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以及中国与邻国间的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边境贸易的开展,在中国内陆边境地区形成相应的边境贸易空间组织及其地域系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疆的经济为何可以超越天津、海南等东部省区?
[2006年1月]云南边境贸易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 下半月刊 - 时代金融
云南与周边国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相互关系
浅析宋辽的茶叶贸易
与我国仅4米宽小河之隔的村子,当地百姓常常张望中国,一脸的羡慕与好奇
15我国对越边境贸易政策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