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聚氰胺问题奶粉重出江湖 面对其“潜伏”不应乐观

2008年,被三聚氰胺突袭的我们,伤口正逐渐愈合。但还未结疤,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又在2010年年初重出江湖。不,不应该说复出,而应该说“潜伏”。

我们是否该再次拍案惊奇?又是否该再次乐观期待进一步彻查,平复消费者心情骚动?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乐观。

回顾新闻,可以查知,在2008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九局(部)下发了《关于不合格奶制品退货退款和召回、销毁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强调“及时召回和销毁不合格奶制品,确保不合格奶制品得到及时有效处理,防止生产者、销售者已封存的不合格奶制品造成新的危害”。同时,对生产者仓库内存放的和从市场上召回厂内的不合格奶制品,质检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监督生产者就地封存、登记,专人专责,跟踪监管。销毁方法也有专门提到:“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温焚烧、深度填埋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销毁。”

但试想,如果有关监管部门执行力到位,为何只有召回信息,没有销毁公告?为何仍有大批量的问题奶粉漏网?正是有关部门对于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问题产品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同时,负有重大责任的官员们短暂蛰伏、快速复出。其传导出来的信号是,监督力度不足、问责制只是个摆设。既然彻查不彻,问责流于形式,割发代首,那么后果堪忧。

此间,一种更可恶现象在于,知而不报。业内人士知而不报。媒体报道,业内资深人士掌握的信息显示,福建一饲料商称,至2009年6月份时奶粉经销商手中仍库存6~7万吨三聚氰胺含量高达60%~70%的奶粉,正想向饲料界低价抛销。一些政府部门知而不报。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上述种种,让人不解。既然有业内人士此前早知内情,为何三缄其口?为何政府部门迟迟不把情况通报给公众?仅仅因为被要求“保密”,“不能说”?是什么方面要求你们保密,又是什么人让你们不能说?以何封口?有一问抛给此业内资深人士,可知封口等于助纣为虐?

“在去年年底案件公开之前,上海熊猫乳品已在系统内被几次点名,但外界所知寥寥。”1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才公开表示,此案涉及跨省办案,案件调查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案件仍在相关司法程序中。这等于是行业集体帮助三聚氰胺“潜伏”。正因为这些疏忽与沉默,换来了乳业复苏形势看好。

另一种可堪忧虑的现象则是,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与道德层面的缺失。三聚氰胺已将6名孩子置于死地、让30万儿童罹患疾病,这些企业却视若无睹。难道要让民众拿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来重建乳业的繁荣?企业黑心至此,让人如何乐观?2008年我们还赞赏政府的措施高效有力。迅速的整治行动,三聚氰胺的直接责任人被迅速绳之以法,相关官员被追究责任,问题乳品被召回销毁,三聚氰胺列入了质检项目。原本,我们从上述行动看到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增添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但如此反复,民众的信心就如冰入烈火,渐趋消融。

也许本来就期望太高。我们凭什么乐观?监管力度、执行力度不够,企业不能自律。一而再,再而三,民众将逐渐失去对监管部门的信心。这种损失,何止亿万计?这才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聚氰胺事件10年后,你放心来杯国产奶吗?
家庭如何检测奶制品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汇总】
洋奶粉PK国产奶粉,最后胜者是谁?
三鹿奶源污染的阴谋论(太险恶了!)
[厦门] 撕下多美滋奶粉“恶毒”的嘴脸
“问题乳品”为什么“阴魂不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