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株洲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湖南省统计局         2004-07-20 15:58:29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整体上归功于县域经济的繁荣。因此,找准发展思路,加快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株洲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创造株洲经济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株洲县域经济壮大必须要有符合本地特色的产业支撑。目前,株洲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如何,如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培育株洲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株洲县域经济壮大的关键。

    一、株洲县域经济面临新的发展阶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目前,无论是国家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方面,还是外部市场环境及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内在要求,都标志着株洲县域经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面临新的发展阶段。

    1、中央1号文件后,解决“三农”问题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搞活”的富民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增加,农业生产增幅加快,农村经济活跃,这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安全得到保证。受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持续多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滑的局面今年得到了改变。从2004年春夏播种面积看,株洲县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24千公顷,同比增长5.57%,其中稻谷面积115.24千公顷,同比增长10.47%。这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3、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激活了市场,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市场活力。

    4、投入增加,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后劲。2003年株洲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43.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1.6%,比2000年上升4.3个百分点,增长37.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县域经济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进展,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株洲县域GDP由1985年的14.8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194.0亿元。2003年县域GDP是1990年的6.67倍,是1985年的13.1倍。1990年只有醴陵市GDP过10亿元,到2003年,全市五个县(市)GDP均超过10亿元,醴陵市、攸县GDP超过50亿元。

    1、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株洲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下调,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由1985年的52%,逐年下降到1990年的48.6%,2000年的30%,2003年的23.3%。二、三产业分别由1985年的27.3%、20.7%,上升到2003年的43%、33.7%。

    2、粮猪型的农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株洲县域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比重不断上升。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2.6%,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43.2%。比较效益低的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5.5%,逐年下调到2003年的49%。

    3、农民就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变化。株洲县域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逐渐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90年的80.8%,逐年降低到2003年的60%。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由1990年的12.4%、6.8%,增加到2003年的19.5%、20.5%。

    三、株洲县域经济存在的差距

    近年来,株洲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兄弟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情况来看,株洲县域经济还存在不少差距。

    1、经济总量不大。2003年株洲县域经济总量为194亿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居第7位,分别低于长沙(377.1亿元)、衡阳(328.4亿)、岳阳(275.6亿)、常德(270.9亿)、邵阳(265亿)和郴州(236.1亿)。2003年株洲县域财政总收入为9.5亿元,在14个市州中居第7位,分别低于长沙(29.32亿元)、衡阳(12.14亿)、岳阳(11.94亿)、常德(12.01亿)、邵阳(11.63亿)和郴州(17.97亿)。株洲五个县(市)中还没有一个进入全国的百强县,与全国先进县的差距还较大。据国家农调总队研究资料,2002年全国县(市)按GDP排位,第100名的河北省藁城市GDP达97.04亿元,比株洲县域GDP最高的醴陵市(2003年75.25亿元)还多21.79亿元;从地方财政收入看,排第100名的河南济源市3.59亿元,比株洲市最高的醴陵市(2003年2.11亿元)还多1.48亿元。

    2、人均水平不高。从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2003年株洲县域人均GDP为6626元,分别比发达省份浙江(2002年)低5510元,比江苏(2002年)低4548元。株洲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为324元,比经济发达省浙江(2002年)低51元。从县均水平看,株洲县均GDP38.8亿元,仅为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县均水平的44.3%,浙江省县均GDP的55.8%。

    3、产业结构层次低,内部结构不合理。2003年株洲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3.3:43:33.7,第一产业比重仍超过2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除醴陵市外,其他几个县目前大多仍处于农业主导型阶段。茶陵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4.4:34:31.6,属于典型的农业主导型县。产业结构层次低表现农业上,常规作物种植比例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低,低附加值、低档次品种比例高,高效优质品种偏低;传统种养方式比重偏高,新技术应用程度偏低。2003年株洲县域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为71.2:28.8,与1990年的70.2:29.8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农产品“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优质品率偏低,粮猪当家的状况仍然存在。表现工业上,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低的特点也十分明显。工业行业齐全,但规模小、分布散,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不多。工业产品品种丰富,但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产品少。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县域工业不发达阻滞了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

    4、特色经济不明显,产业链延伸不长。特色经济是具有市场上他人不可替代、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经济,特别是优势产品。除醴陵市陶瓷、烟花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外,其他几个县没有自已的特色产业和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在湘龙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今年成为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前,株洲县域一直没有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生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下游终端产品,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5、财源结构不合理,占全市比重低于GDP。株洲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低于GDP占全市比重。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为34.7%,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为36.2%,分别低于县域GDP占全市比重15.9、14.4个百分点。从县域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构成情况分析,工商税收占41.3%,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只有14.6%、16.9%。除醴陵市工商税超过50%外,其他几个县均低于40%。而县域非税收入达34.6%,最高的炎陵县非税收入比重达47.1%。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占17.4%。这两部分取消后,株洲县域将减少1.06亿元财政收入。财源结构极不合理,且不稳定。

    四、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此,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株洲县域经济辉煌。

    1、以培育特色经济,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各县都有各自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把培育特色经济与调整县域经济结构相结合,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线。如炎陵县要充分依托炎帝陵及属井岗山革命老区等旅游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炎帝经济”、“红色经济”、“绿色经济”。醴陵市在不断完善、提升陶瓷、烟花这两个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拓展陶瓷的新材料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延伸产业链,将醴陵建成中国陶瓷业的硅谷和世界陶瓷制造工厂,力争在5年内跻身全国县域经济100强。攸县应继续大力发展原煤、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竹木制品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培育劳务经济,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打工中学会务工经商的本领,扶持有经验、有实力的打工者回乡创业。把攸县发展成全国劳务经济大县。株洲县围绕长株潭产业配套做文章,发展配套经济,围绕长株潭这个区域中心发展配套产品,围绕国内国际市场转,打造专业配件生产基地。茶陵县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实现多层次增值,重点培植以生猪、蔬菜、野生植物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  

    2、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于种养业与加工业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发展农村经济中介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株洲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来抓,着力培植、扶持陶瓷、烟花、建材、煤炭、化工、机械、食品加工、小水电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3、以园区经济建设,促动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形成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这样既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又可以通过二产业的发展带动三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4、以培育农村中介组织,搞活流通环节,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中介流通组织的不发达,是株洲县域农村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应制定有关政策,扶持为农民服务的中介流通组织的发展,培育流通大户,使农业生产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的财富。 

[株洲市统计局 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全面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 优旅网
长沙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海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定位研究
国家统计局>>“新苏南模式”下苏南产业结构演变及启示
如何看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西部地区城市化滞后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