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锦华:呼唤父亲,成为近来国产电影的显著现象
戴锦华:呼唤父亲,成为近来国产电影的显著现象
日期:2016-03-11 作者:钱好 来源:文汇报
日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电影学者戴锦华在一次访谈中梳理了过去一年中的国产电影。她认为,对于父亲形象的呼唤,成为近来电影中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

  她指出,在电影对社会现实的表现中,“个人的疏离感、社会的原子化”正成为新的聚焦点之一。新的家庭想象,似乎正尝试建立某种新的叙事逻辑。“家庭,作为个人归属的想象性甚至成为外在的剧情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山河故人》 在贾樟柯序列中的变奏意义也在于此。从对社会变迁的记录和呈现,转移到个人、分离焦虑与创伤经验上。《老炮儿》 也可以获得类似的阐释:一个别样的、想象性的理想之父。”在戴锦华看来,近来众多的华语电影中,都流淌着某种“精神分析或伪精神分析”的叙事基调———人物现实生命的困顿,会被引 申到童年的创伤、家庭的破碎、与母亲或父亲的分离焦虑之上。

  戴锦华还注意到,《太平轮》《风中家族》 《三城记》 等“历史大片”,都拍成了大历史场景中的家庭情节剧,其中的历史如同华丽而空荡的舞台,细节变形失真、情节荒诞不经。这些影片在市场、票房上也相当惨淡。“在我看来,这批电影显影了今日中国电影存在的多重错位:历史的叙述与现实结构的错位,历史想象与历史经验的错位,投资、制作与市场定位的错位。这已不仅是历史逻辑的荒诞和颠倒,而是再现历史的承诺与历史的空洞、历史的完全缺席间的错位。”再结合之前提到的“父亲”电影,她认为其中也有相应的关联:“当历史的维度和社会的参数都宣告无效时,似乎便只剩下个体生命、个体成长史来作为阐释和解决……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近年来的整个电影或社会流行文化中存在对父亲形象的渴望和呼唤:爸爸去哪了?”   (钱好 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大戴锦华:读电影,读社会与人生
对话戴锦华:当我们看电影,看见的是什么
看电影《活 着》~豆瓣9.3 名著改编国产历史家庭片~1994
戴锦华点评奥斯卡:只要这两部电影在,不能说2021是世界电影的“荒年”
六成人感叹国产电影缺想象力:太阳啥时升起?
戴锦华x滕威:被消费的“东北文艺复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