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中外退休制度面面观
国新办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两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之下,退休制度无疑就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中颇受关注的焦点……
文/李郁
中华文明真的很奇妙。世界上原本是近现代才能有的东西,我们古代就有,而且还较完备,但到近现代却又落后了。真搞不懂是近代人不够聪明,还是古代人太聪明。比如退休制度就是如此。
如今,有关退休制度的改革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热门话题,对此,我们不妨总揽考察一番。
官员退休 中国自古有之
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
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
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比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
古时候人的寿命不长,70岁、8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官越小退得越早。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例外。皇帝如果认为某大臣应该留职,那退休的一般规定自然就不适用了。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70后屡次申请退休,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政治待遇方面,据《礼记》记载,周代卿大夫致仕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唐朝,对致仕官员一般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宋朝则开创了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先河。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经济待遇方面,官员退休后会获得优厚待遇。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会被朝廷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可保留全俸。如著名宰相房玄龄、宋璟致仕时,皇上就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宋代从真宗起,官员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战功者,大部分食全俸。明初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这些规定。后又规定致仕官一般不领取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若家贫不能自养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维系明制,少有变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退休待遇
告老还乡、致仕、古代的退休制度
古代官僚制度“告老还乡”的真谛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啥样
中国历代官员在职及退休后待遇
漫谈古代退休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